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再评施里芬计划
在没有计算机的年代,德国总参谋部的军官们利用德国人的严谨和认真的作风,经过无数次军事演习、图上作业、兵棋推演以及复杂的数学公式演算精确地计算出了调动一支百万人以上的大军的集结、行军、作战、补给的时间表。'xu ID5_#mx ow[font=宋体] 这个高效的时间表就是施里芬计划,世界战争史上最为复杂的一整套进攻方案。德国的命运将取决于它,也许,还有整个世界的命运。[/font] ggM3z4ir
[font=宋体] 计划的具体内容和结果我相信大家都知道,在此我就不想重述了。我仅仅针对整个计划谈一些自己的看法。[/font].C8z K?J+ZO{
[font=Times New Roman][/font]
[font=Times New Roman] 1.[/font][font=宋体]施里芬计划的致命弱点就是把军事凌驾于政治之上,违背了克劳塞维茨最基本的战争理论“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这一定律。战争作为一种政治手段,仅仅是一种工具,它必须服务于政治,被使用于政治。俾斯麦深刻了解这一点,所以他从不让陆军主宰德国的命运,尽量避免用武力解决任何问题。但是,威廉二世治下的德国已经大不相同了,军队有了比过去更加多的话语权。施里芬计划在制定之时,也仅仅是从军事的角度进行推演的,从来没有考虑过如果侵犯比利时、卢森堡的中立地位所引发的政治后果。(还好小毛奇修改了计划中关于穿越荷兰南部的部分,否则,荷兰也保不住了)[/font]
[font=宋体] 就在一战爆发前夜,包括被认为是一战罪魁祸首的德皇本人在内的外交人员周旋于各国之间,为挽救和平在做最后的努力之时,德国总参谋部的人员则一再催促威廉二世尽快下达进攻比利时的命令,并表示否则就来不及调动军队开始施里芬计划了。甚至连德国总参谋长小毛奇也因为动员命令的一拖再拖而紧张地就要神经失常了。[/font]
[font=宋体](据说,当时的德国外交部长都不知道有个施里芬计划。他和小毛奇之间曾经有过一段有趣的对话:[/font]
[font=Times New Roman][/font]/m\I.swx X
[font=宋体]“为什么陆军不把真实的情况告诉我们?!”[/font]
[font=宋体]“因为那是国家机密。”[/font]
[font=宋体]“如果进攻比利时、卢森堡引起世界的公愤怎么办?”[/font]
[font=宋体]“那是你的事。”[/font]
[font=宋体]“那现在怎么办?”[/font]
[font=宋体]“见鬼,赶快停止谈判,开始行动。”)[/font]
4X8sW N u"M*W#z
[font=宋体] 于是,德军不宣而战,进入比利时和卢森堡,引起欧洲乃至世界的一片哗然。英国以此为借口对德宣战,美国国内舆论一致痛批德皇是个残忍的吸血鬼。战争才刚刚开始,德国就失去了一切道义,在国际间陷入了孤立。而这恰恰是施里芬本人以及德国总参谋部没有认真考虑过的问题。[/font]
[font=Times New Roman][/font];}f9h? O/CY
[font=Times New Roman] 2.[/font][font=宋体]如果德国在战争中获胜,那政治上的被动也许可以得到弥补。但是德军既没有完成摧毁法军主力的任务也没能够占领巴黎,施里芬计划成为政治和军事上的双输。[/font]
[font=宋体] 那么德国为什么没有完成施里芬计划。这就要谈到加强右翼的问题了。[/font]d+\#} D+^ ?
[font=宋体] 许多施里芬的支持者们批评小毛奇违背了施里芬关于加强右翼的遗言,不仅抽调右翼的兵力去增援左翼,还在战斗的关键时刻将两个军的部队从右翼调到了东线,结果大大减低了德军右翼的突击纵深,造成了德军最后的失利。[/font]
[font=宋体] 这个看似很有道理的论点其实值得商榷。大家都知道,一战时期的部队机动连摩托化都很少,更不要说机械化了。步兵在野外的话基本上就是靠双腿行军。连大炮也要用马拉,更不要说补给物资的输送除了马车之外几乎就没有什么课用的运输工具。在这种运输条件下,德军的补给肯定很成问题。更不要说支持连续的进攻作战了。也就是说,部队越多,补给的困难就越大。而这种困难将随着德军的不断推进而越发显著。尽管笔者对于德国总参谋部能够提供[/font][font=Times New Roman]150[/font][font=宋体]万德军使用的物资粮弹毫不怀疑,但是拥有它们和将其运送到几百公里外的前线是两回事。所以,右翼的突击集团兵力越少,后勤部门对于他们的支持也越强,作战成功的可能性也越大。[/font]AOx(})w?^-K_1W0x
[font=宋体] 施里芬要求右翼的德军必须保持在[/font][font=Times New Roman]150[/font][font=宋体]万左右,但向如此一股庞大的,不断前进的部队提供补给的困难一定比施里芬当初预想的要深。而且,离开德国境内到达敌国境内之后,是否还可以有效地利用当地铁路也是疑问。[/font]GFJ"Q~ar.m
[font=宋体] 所以,正是基于上述原因,《剑桥世界战争史》中置疑了施里芬计划中的补给输送问题,并认为,凭借当时的运输条件德国仅在补给上就无法支持施里芬计划。[/font]
[font=宋体] 这是其一。[/font]3J1B)u R K}b
[font=宋体] 其二,小毛奇之所以把右翼部队调往左翼,是因为按照原计划,德军将在法德边境上仅仅留下[/font][font=Times New Roman]8[/font][font=宋体]个步兵师和[/font][font=Times New Roman]1[/font][font=宋体]个骑兵师依靠堡垒群去牵制、吸引法军的主力,为右翼的大迂回做出贡献。[/font]
[font=宋体] 小毛奇虽然愚钝,但也看出了仅靠[/font][font=Times New Roman]10[/font][font=宋体]多万人和一些国民卫队期望能抵抗住法军主力的猛攻是有危险性的。到时候,不要说围歼法军了,恐怕连自己的本土也会被法国人冲得七零八落。事实上,小毛奇削弱右翼,增强左翼的计划修改是由鲁登道夫完成的。而后者也对小毛奇的这个修改大唱赞歌。[/font]%L'm~b(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