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航空之路(二)

中国空军逞英豪,蓝天搏击技高超;
日本军阀起杀意,远东祸根气焰嚣。

  两次伦敦之行,更加坚定了山本五十六航空第一的思想。在1930年第一次伦敦谈判回国后,山本受命出任海军航空本部技术处长,他利用这一职位积极改进日本海军的鱼雷攻击机和远程轰炸机,还把生产快速战斗机提到日程上来,为日本法西斯发动和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准备了大部分的战斗飞机,其中包括中型攻击机、轰炸机和著名的零式战斗机。
  在30年代之前,由于日本工业制造技术基础薄弱,还不能独立制造飞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其装备使用的为数不多的飞机,大部分是仿效法国和英国的飞机而制造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又改以德国为模仿对象。那时,只要外国制造出一种较先进的新式飞机,日本必少量引进,将之拆卸,进行反复研究,在此基础上稍加改装,便定型投入批量生产。所以英、法的飞机厂家在谈到日本的飞机制造时,常常讥讽他们是“猴子民族”,说:“假如日本每次购入的飞机不是一架的话,那我们就感激不尽。”
  新上任的山本深刻认识到,日本飞机制造业的落后,是其实现航空第一思想的主要障碍。由于海军航空兵的起步晚于陆军航空兵,因此当时海军飞机的技术性能较之陆军的飞机还差一筹。航空母舰搭载的飞机主要是带有轮胎的舰载机和带有浮筒的水上飞机,飞机的活动范围不过200海里,飞机还只能完成一些侦察、搜索任务,虽然有时也负担轰炸任务,但人们普遍认为飞机还只是舰队的辅助兵器,不能充当海军的主要兵力。这种状况使人们对海军航空兵的发展并不抱多大的期望。不用说在国际上有美国的比利·米切尔与美海军当局围绕着飞机与舰艇的激烈争论,即使在日本,海军也对此争论不休。山本凭其赌博养成的敏感和判断力,相信在经过进一步的技术改造后,可以制造出更为先进的飞机,并使飞机最终成为海军的主要武器,成为决定未来海战胜负的主要力量。他说:“只要看看飞机在过去10年间的迅速发展,就应该相信,飞机在未来的10年中一定会取得更惊人的发展。”
  对此,有人以潜水艇的例子来反驳山本的观点,说在潜水艇刚刚出现的时候,世界各国对这种新兵器的威力也曾十分吃惊,也有人甚至提出潜水艇的出现已使主力舰失去威力,建议废除主力舰。然而,尽管德国的U型潜水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活跃一时,可是当有了反潜武器以后,潜水艇的作用顿减。难保飞机不与潜水艇有同样的命运。
  山本在驳斥这种观点时认为,飞机和潜艇最大的不同点是速度,1927年林德伯格横渡大西洋时,举世震惊,靠的就是速度。飞机速度增加后,军舰1天的行程,飞机1小时或半小时就够了,海军对此是无能为力的。因此现在的“海空军”,将来一定是“空海军”。
  在理论上持有明确认识的山本五十六,在出任航空本部技术处长后,获得了将自己的观点付诸于实施的最好机会。上任伊始,他就提出要大力进行飞机技术改造,制造有耐久力的全金属高性能飞机,实现国产化。他提出的口号是“一切国产化”,“使用国产品,否则就没有日本航空的独立和发展。”为此,1931年新增第14基地航空队,1932年成立集飞机维修、制造于一体的综合实验机构,大力进行开发研究。
  针对美国海军的优势地位,山本首先考虑生产一种大型化的远程陆基机。他希望依靠这种远程飞机来有效地削弱美国海军的力量,以使在未来对美作战中,有利于在力量上处于劣势的日本海军。他设想如果具有优势的美国海军舰队横渡太平洋向西进击日本的话,日本海军可以使用这种飞机,到近海以外的海域上空迎击美军,使美国舰队在未到达近海同日本舰队交战之前,力量就被削弱到与日本舰队差不多,甚或劣于日本舰队的程度。要实现这样的战略意图,海军可使用的只有飞机和潜艇,使用这种陆基远程轰炸机,还可以充分利用日本所占领的南太平洋各群岛,把这些岛屿作为日本“不沉的航空母舰”。
  1933年,山本五十六设想的这种远程大型飞机研制成功,命名为“八试特种侦察机”(意为昭和八年即1933年研制成功)。1934年,进一步改造成“九试中型陆基轰炸机”,1936年投入批量生产,被称为“九六式陆基轰炸机”(意为日本天皇纪年2596年制造)。
  九六式陆基轰炸机为三菱工业公司设计制造。该机吸收德国容克公司等世界各飞机制造厂家的造机技术,结合三菱公司自己的创新,是日本海军装备的首批国产双引擎活动式起落架飞机。这批飞机有两台活塞式发动机,翼展25米,机长16.45米,采用全金属单壳式结构,起飞重量8000公斤,航程约4000公里,最大时速788海里,机上最多可携带800公斤炸弹,并有机枪炮一门和机枪4挺,机组7人。该机与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飞机不相上下。
  日本海军在装备了这种飞机后,组建了木更津和鹿屋两个航空队,并在1937年全面侵略中国的战争中第一次投入屠杀中国人民的战场。但在中国空军的英勇反击下,日本所谓的“跨海战略大轰炸”遭到了可耻的失败。
  那是在1937年“七七事变”后不久。为了进行大规模侵华战争,日本海军军令部于7月11日下令组建特设航空部队。两天后,日本海军本更津和鹿屋两个航空队合编为第回联合航空队,并迅速进驻台湾前进基地。8月13日,驻上海日军进攻中国守军,淞沪战役爆发。为配合陆军作战,中国国民党政府命令驻浙江广德的空军第2大队和驻江苏扬州的空军第5大队,分别主动出击,轰炸侵沪的日军和追击顺长江向东逃窜的敌舰,并命令驻河南周家口的空军第4大队和驻信阳的空军第9大队转战移防杭州笕桥机场和曹娥机场,支援淞沪陆军作战。结果中国空军在战斗中大显神威,不断轰炸停泊在黄浦江中的日本军舰和在杨树浦码头登陆的日军。在这种情况下,日军大本营急令驻本土九州大村基地和台湾新竹基地的木更津航空队和鹿屋航空队派出九六式陆基轰炸机轰炸杭州、广德、南昌和南京等地的中国空军机场,企图压制中国空军的活动,遂酿成著名的“八一四空战”。
  8月14日下午,驻台湾新竹的日本木更津海军航空队派出11架飞机,飞越风雨交加的东海,飞临杭州笕桥机场上空。中国空军第4大队克服云雨天气困难,先敌赶到笕桥机场。在日机来袭前几分钟,由李桂丹率领的第4大队第21中队的9架飞机刚降落,因油料所剩无多正准备加油,第22和23中队的飞机尚在空中。此时,刚从南京赶到的高志航大队长接到海上情报站的通报:“云上有隆隆的机声,来自台湾方向,似向杭州飞来。”机场发布空袭警报,高志航下令:“飞机不要停车,一半起飞警戒,一半加油待机出击。”因当时机上没有空对空和空对地的无线电通信设备,便用布板信号指示第22和23中队留在空中截击敌机。中队长李桂丹一听敌情,当即率4架飞机起飞。高志航也登上刚飞到机场尚未加油的座机升空指挥。
  当时笕桥一带正下着雨,日机借云层掩护,时隐时现。远途而来的笨重的九六式轰炸机在美制柯蒂斯·霍克—3型飞机面前,显得笨手笨脚。刚刚升空的大队长高志航率先击落一架敌机,开创了中国空战史上击落敌机的记录,成为第一位击落日机的中国飞行员。李桂丹在战友的配合下也击落一架。这次空战历时30分钟,中国空军以六比零的战绩首战告捷,戳穿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日本九六式轰炸机首战即留下了惨败的记录。
  不过,在其后的战争中,日本的九六式轰炸机还是显示了它的优势,让整个世界对其海军航空兵的装备和训练水平大感吃惊。应当说,这其中渗透了山本五十六这个武夫不少的心血。虽然此时山本五十六已升任为海军省次长,但仍为九六式陆基轰炸机而感到自豪。
  在担任了3年的技术处处长之后,1933年10月3日,山本五十六转任第1航空战队司令官,旗舰是航空母舰“赤城”号,舰长为(土冢)原二四三大佐。这是山本第二次登上“赤城”号。
  山本深知日本海军航空飞机的性能在世界上还是很落后的,要迎头赶上就必须加强对驾驶人员的培训,在主观上尽力缩小与世界强国的差距。因此,上任后,他便督促舰载机驾驶员拼命训练。由于当时技术不熟练和飞机性能上的缺陷,经常在训练中发生伤亡事故。舰队司令部只好恳求山本五十六放宽训练。山本五十六却回答说:
  “这是命令吗?如果是命令,我只好遵从。如果仅是建议的话,就让我自己解决。日本航空部队起步已比欧美晚,若想成为一流的空军,非严格训练不可。”
  针对士兵的怨言,山本责骂他们说:“日本舰队在航空方面落后于别国的海军,对日本而言,弥补这一差距的时间是不够的,因此必须承受这种紧张训练的代价。”他本人也把训练中的死亡当成在战场上的死亡来看待,规定了很高的抚恤费。
  一次,一个由议员组成的参观团前来参观“赤城”号。山本特意为他们安排观看飞行表演。两架战斗机不经编队,在空中做各种飞行动作,时而急速爬高,时而突然俯冲下降,彼此交相缠斗,动作敏捷,上下闪动。看到这种情况,有的参观者兴奋地说:“好看极了,像马戏团。”山本听后大为不悦,严肃地对他们说道:“各位先生,请不要把这种训练当成游戏。那急速的下降动作,会使飞行员肺部出血,缩短寿命的。人过了30岁,就不能再接受这样的训练了。我并不忍心让他们做这样高难度且有伤身体的危险动作,然而,为了国家,我们不得不如此。”
  在山本五十六第二次伦敦谈判回国后,由于好友掘涕吉此时已被免职,舰队派在海军中垄断了要害地位,山本有些心灰意冷,一度想退出海军。但在“航空第一主义”支配下的山本,在1935年12月被任命为海军航空本部部长之后,抛弃了隐退的打算。在当时整个国际局势日益动荡的形势下,日本正逐步扩大其在中国的侵略,与英美的矛盾也在不断激化。山本五十六这个“长冈武士”,决心在这一职位上,将日本海军航空兵建设得更加强大,为日本法西斯的扩张侵略尽其愚忠。
  山本五十六接任航空本部部长时,正是日本法西斯运动疯狂发展的时期。自日本军部法西斯发动“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法西斯极端分子便不断利用其侵华的“战果”和冒险,推动国内法西斯运动的发展,他们对当时尚称民主的政党内阁实施了暗杀和政变等恐怖手段,企图建立“举国一致”的军部法西斯独裁统治。在1932年“五一五”事件迫使政党内阁倒台之后,军内法西斯分子分裂成“皇道派”和“统制派”。统制派由于得到大财阀的支持而日渐得势,结果演成两派大残杀。先是皇道派的干将湘泽三郎刺杀了统制派的核心人物水田铁山。在湘泽三郎为自己“不能一刀就结果了永田,作为一名剑道能手,我对此深以为耻”的时候,皇道派制造了更大的流血事件。1930年2月26日清晨,1500多名暴乱的官兵,踩过空旷黑暗的街道,开始执行他们“天诛”的使命。
  第一批首先闯进了不修边幅、胡须满面的日本理财圣诞老人、81岁的藏相高桥是清的卧室。他因反对上一年的大笔军费预算而招致法西斯分子的愤恨。他们掀开了他的床单,然后高呼“天诛”,高桥刚睁开那双朦胧的眼睛,便中了三枪,挨了两刀,命赴黄泉而去。
  第二批冲进了内大臣、海军大将斋膝实的住宅。尽管士兵们未能割断斋膝的喉管,也使他饱尝了47颗子弹而亡。
  第三批直奔侍从长铃木贯太郎海军大将的住宅。在68岁的侍从长要来者讲明来意的时候,他听到的只是“阁下,没时间了,我们要开枪了”。三发子弹未能结束侍从长的性命,在山本五十六的积极协助下,这位枪口余生的海军大将脱离了危险,并在后来主持了日本帝国的葬礼,当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本的最后一任首相。
  当侍从长在床上痛苦呻吟的时候,首(木尾)冈田启介海军大将被其小舅子救了出来而活命。教育总监渡边太郎则被割断了喉管。叛乱部队随即占据了陆军省、参谋本部、国会大厦和首相官邸等政治、军事中心。这就是日本历史上有名的“二·二六事件”。
  这场令人毛骨惊然的恐怖行动,来如迅雷去如疾风。经过近4天的血腥杀戮之后,天皇一道圣旨,镇压了叛乱。在叛乱的第3天,东京重归平静。然而,法西斯的统制派却在剪除异己的同时,借机控制了政府。在“二二六事件”后成立的广田内阁,正是在这一形势下出现的军部傀儡。陆军和海军的首脑们通过一纸恢复陆海军大臣现役武官制[注]的法令,而掌握了挑选每届内阁陆相和海相的特权。这样如果高级军官对内阁政策不满,就可以通过召回陆相和海相的办法搞垮内阁。军部实际上控制了内阁的政策。
  广田内阁上台伊始,为服从法西斯的意志,加快对外扩张的步伐,于8月通过了《帝国国防方针》和《国策基准》,确立了“在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地位的同时,向南方发展”的根本国策。接着11月又和德国签订了《关于共产国际的协定》,迈出了和德国法西斯结盟的第一步。
  向南方海洋发展,很显然主要矛头是指向美国。因此《国策基准》要求大力发展日本的海军和航空事业。这给了山本五十六大显身手的机会。山本五十六在就任海军航空本部部长后,针对当时海军航空兵物资、经费不足的情况,建议大角岑生海军大臣召开航空队司令官会议,集中解决油料、器材不足的问题。但在根本解决对飞机的态度问题上,山本还是遇到了强大的阻力。
  在日本海军中,大炮巨舰主义当时仍居主流地位。大炮巨舰主义主张排水量大、火炮威力猛的战列舰是海战中的决胜兵器。日本大炮巨舰主义战略始自日俄战争中的日本海海战,日本装备了巨炮的战列舰一举击沉多艘敌舰,大显神威。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日德兰海战,英国投入使用“无畏”级和“超无畏级”的巨型战舰,将大炮巨舰主义推向高潮。然而,在航空母舰和航空兵诞生以后,”这种大炮巨舰主义已经受到严峻挑战。山本从建设与美国相抗衡的日本海军出发,对这一趋势认识得非常清楚,因而力主航空第一,但他的思想并不为海军首脑所接受。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日英美三大海军强国海上军备竞赛的越来越公开化,日本海军当局在与美国进行竞赛时仍坚持传统的大炮巨舰主义战略。1934年10月,日本海军军令部确立“帝国海军第三次造舰补充计划”,决定建造装载18英寸大口径火炮、总吨位达7.2万吨的巨型战舰“大和”号、“武藏”号。本来日本同英美一样,对建造3.5万吨以上的军舰并无经验。华盛顿条约限定的主力舰最高吨位数是3.5万吨,现在日本却一下子要建造7万吨的军舰,如果想一想当时的造舰大国英国连造一艘5万吨级的军舰都很困难,就可想而知,日本海军对扩军备战的决心到底有多大了。日本之所以要建造7万吨以上的军舰,其目的是:第一,18英寸大口径火炮的破坏力和威力远远大于已有的“陆奥”、“长门”舰上的主炮,装备这种大口径舰炮,能对抗数量上占优势的美国海军;第二,7.2万吨的巨型战列舰无法通过巴拿马运河。这样,在即将到来的造舰竞争中,如果美国也想建造和装备同样的巨型舰只的话,它必须考虑到在太平洋和大西洋海域中,要同时装备同样的舰只。然而一个国家要在两洋同时建造装备这样的舰只,国家的财政是负担不起的。应当说日本海军军令部的算盘打得是够精明的,可是它却遭到了山本的反对。
  在山本担任航空本部部长时,大量的研究工作已基本结束,舰政本部正在为最后是否建造这种新型战舰而在内部征求意见。山本坚决反对这项计划,他认为飞机在未来作战中的攻击力将大为增强,战舰不论建造得如何巨大,也无法抵抗日益发达的成群飞机的攻击,只要战舰浮在海上,就必然有被击沉的时候。在战斗中,超级战列舰来不及发射就会遭到自航空母舰起飞的成百架机动性、灵活性俱佳的飞机的猛烈攻击,到那时,超级战列舰将成为代价昂贵的无用的庞然大物。他建议以建造上述两舰的巨大费用来发展海军航空兵,只有这样,才能使日本海军的力量大大改观。
  当时的舰政本部部长是中村良三大将,他极力反对山本的关于在未来海战中航空力量将起决定性作用的观点。他沿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认为,航空母舰和飞机固然重要,但毕竟只是舰队的辅助性武器,最后决战还要依靠主力战舰。当双方舰队在海上决战时,虽可利用飞机侦察敌情、实施鱼雷攻击,但只能削弱敌方战力,无法炸沉敌人舰队,最后胜负的关键还有赖于主力舰上的大炮。针对山本的反驳,他提出的唯一的理由是:“迄今为止,世界海战史上,还没有一艘战列舰被飞机击沉。我虽然不能绝对保证,但确实可以造出不易击沉的军舰。”
  山本的反对未能奏效。1937年,就在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那年,“大和”、“武藏”正式投入建造。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山本的预见后来成为现实。虽然制造者打算以这两艘战舰作为超级战列舰时代的开端,但战列舰时代已经过去。几年之后,这两艘各装备有9门18.1英寸口径大炮的巨型战列舰,还没有来得及在战斗中真正显示它的存在,便被美国的飞机击沉了。历史跟日本军国主义者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山本五十六的意见被忽视,不是山本在舰队派得势时仅有的一次。俗话说,道不同而谋不合。然而,倔强的山本在为大日本帝国扩张尽忠这一点上坚定不移,他并不为自己的意见是否被采纳而分心,抱着在其位谋其政的观点,山本仍然在他自己的职权范围内想方设法加强日本海军飞机的研制和改进。他经常访问当时日本的两家大飞机制造厂——三菱和中岛,了解生产情况,及时解决他们提出的困难。日本在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初期,其飞机的生产量一度跃居世界第二位,不能不说与山本五十六这个战争贩子在这一时期的努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此正是:东亚阴云正急,山本暗磨利器。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章评说。

                            亦凡公益图书馆(Shuku.net)扫校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