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日本战略轰炸(2)
作者:周明 Email
:zmgym@online.sh.cn 2000年10月
上一页 下一页
第三节 李梅火攻
(一)
自1942年4月杜利特尔轰炸东京之后,美军由于没有航程能够到达日本本土的轰炸机,前线空军基地又远离日本本土,航母舰队的实力不足,舰载机空袭也只能偶尔为之,所以在将近两年多的时间里都没有条件组织对日本本土的大规模战略空袭。
1943年底,美军最新型的远程轰炸机B—29服役,使美军拥有了航程能够到达日本本土的重轰炸机,B—29绰号“超级空中堡垒”,1940年由波音公司开始研制,1943年9月起批量生产,飞机气动外形细长光滑,全金属全封闭结构,机头是由多块曲面玻璃组成的半球状透明舱室,高升阻比的大展弦梯形上反中单翼,乘员14人,均配有氧气面罩,机长30米,翼展43米,机高8.5米,装四台R3350带有高空涡轮增压器的空冷活塞发动机,单台最大功率2200马力,最大起飞重量63.6吨,最大载弹量10吨,最高时速576千米,转场航程9650千米,升限10670米,武备共有五个自动炮塔,在机尾、机身左右侧和后舱的四个炮塔安装双管12.7毫米机枪,机身前方的炮塔安装了两门20毫米机炮,加上火控雷达准确指引构成严密的自卫火力。B—29无论航程、载弹量,还是自卫火力,都是二战时期其他轰炸机所望尘莫及的,堪称轰炸机之王。1943年6月,B—29刚刚研制成功,美军就迫不及待地组建了第58轰炸机联队进行适应性训练。
拥有了B—29这样对日本本土轰炸最理想的利器,而且随着欧洲战场的发展,美军开始将大批具有丰富作战经验的飞行员抽调到太平洋战场,美军对日本本土的战略空袭也就提上了议事日程,1943年11月,德黑兰同盟国首脑会议上,英美联合参谋长联席会议批准在印度加尔各答和中国成都部署B—29,用以空袭日本本土。
1943年11月,在美国堪萨斯州组建了第20轰炸机部队,1944年3月又组建了第21轰炸机部队,1944年4月在第20、21轰炸机部队基础上成立了第20航空队,由陆军航空队司令阿诺德上将兼任司令,该航空队就是负责承担对日本本土战略轰炸。
1944年4月,第20轰炸机部队的第一批B—29由肯尼思·沃尔夫准将率领进驻印度加尔各答,美军随即开始进行紧张的战前训练。
1944年6月5日,98架B—29从加尔各答起飞,前去轰炸日军占领下的泰国曼谷,作为首次实战检验。起飞时有1架坠毁,中途有14架因故障返回,返航中又有4架坠毁,还有42架迷航,轰炸效果也不显著,可以说并不成功,但是美军获得了宝贵的实战经验,并从中总结教训,为以后的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6月15日,美军实施代号为“马特霍恩”的首次空袭日本行动,92架B—29从加尔各答起飞,沿驼峰航线飞越喜马拉雅山脉,有79架抵达中国成都,中国军民以极其简陋的设备将成都双流机场扩建成可供B—29起降的大型机场,并竭尽全力为美军飞行员安排了在当时条件下最好的食宿,为美军对日本本土的空袭提供后勤保障。
当晚,B—29在成都加油挂弹后起飞,其中1架在起飞时坠毁,4架因故障返航,共68架向日本飞去。午夜时分,B—29机群到达日本,对钢产量占日本钢铁总产量24%的八幡钢铁厂进行了轰炸。
7月8日,B—29又轰炸了佐世保军港。至1945年1月,B—29从加尔各答起飞再到成都加油挂弹,或直接由成都起飞,对日本九州、本州西部、冲绳、中国台湾、鞍山、沈阳等地的钢铁厂、飞机制造厂、炼油厂、交通枢纽和港口进行了轰炸,由于从成都起飞的B—29只能到达日本西南部,无法轰炸东京、大阪等日本大城市,所以美军对日本本土只进行了十次空袭,投弹仅800吨,难以扩大轰炸效果,而且B—29每次出动所需的燃料、弹药和零配件,都需要C—46和C—47运输机经驼峰航线运到成都,代价十分巨大,有些得不偿失。迫切需要在太平洋上夺取若干岛屿,将日本大城市和工业中心纳入B—29的作战半径。
(二)
1944年8月,美军以死5200余人,伤2万余人的巨大代价攻占马里亚纳群岛,为B—29夺取了第一个轰炸日本本土的前进基地。
10月,埃米特·奥唐奈准将指挥的第73轰炸机联队进驻马里亚纳群岛的塞班岛,并立即展开了战前训练,不断对特鲁克和硫磺岛进行空袭,从中积累作战经验。
11月24日,奥唐奈准将亲率111架B—29从塞班岛起飞,轰炸日本最大的飞机发动机制造厂——东京郊外的中岛飞机制造厂。这是自杜利特尔轰炸东京以来美军首次轰炸东京,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不料天公不作美,东京上空阴云密布,难以实施目视轰炸,奥唐奈当机立断命令装备轰炸瞄准雷达的52架B—29轰炸中岛工厂,其余飞机则轰炸东京的其他军事工厂。日军紧急起飞了一百余架零式战斗机,但零式战斗机无法到达B—29的飞行高度,只能进行仰射,加上B—29自卫火力密集,只取得了击落2架,击伤11架的战绩。美机损失虽少,但由于天气影响,只有30余架找到了目标,对中岛工厂的轰炸效果也很不理想。
12月,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根据战局的发展,制定了在日本本土登陆的计划,为了摧毁日军抵抗的物质基础和意志,决定加紧对日本的轰炸和海空封锁。根据这一指示,美军不断增加参与对日轰炸的飞机数量,轰炸的频率也大大增加,轰炸的城市也扩大到大阪、神户、横滨和名古屋。但根据航空侦察照片判读,轰炸效果并不显著。
1945年1月,柯蒂斯·李梅少将被任命为第21轰炸机部队司令,李梅出身于工人家庭,没有在军校就读的经历,完全是凭借着出色的战绩,从一名B—17轰炸机驾驶员一步步晋升为陆军航空兵最年轻的少将,他在担任第8航空队第3轰炸机师师长时,曾指挥部队在对德国战略轰炸中建立过显赫的战功。他是昼间精确轰炸战术的积极支持和倡议者,并在对德国空袭中将此理论付诸实战取得骄人的战绩。
自1945年1月至3月,李梅的第21轰炸机部队先后出动B—29轰炸机1200架次,对日本本土实施了48批16次轰炸,共投弹5000吨。空袭中被日军战斗机和高炮击落29架,机械故障坠毁21架,其他原因损失15架,总共损失了65架。然而轰炸效果却很不理想,主要原因是日本工业与德国完全不同,主要是由散布在居民区的小作坊生产零部件和预制件,再送到大工厂进行组装。昼间高空精确轰炸根本无法摧毁星罗棋布的小作坊,也就无法有效地打击日本军事工业。
1945年2月,美军开始在硫黄岛登陆,战役目的就是为实施战略轰炸的B—29提供应急着陆机场和护航战斗机的起飞基地。战斗殊为惨烈,美军为夺取这个面积仅20平方千米的小岛付出了阵亡6821人,伤21865人的代价,平均每天伤亡达800人,参战部队的损失创造了二战太平洋战场美军最高伤亡记录,伤亡率达30%!面对地面部队如此之巨的伤亡,如果轰炸再不有所起色,何以见江东父老?李梅经过仔细考虑决定改变战术——根据掌握的情况分析,第一日军夜间防空能力极差,由于缺乏雷达,几乎没有什么夜间预警能力,高炮数量也少,夜航战斗机更是屈指可数;第二东京的消防能力极其薄弱,八百万人口300多平方千米的东京只有8000多名正规消防队员,2000多名辅助消防人员,1117辆消防车,还因为战争期间燃料只能保证两小时,而且大部分地区没有消防水管,即使有的话,自来水总管道的压力是由电力提供的,只要电力中断消防管就无法得到需要的水压,可以说东京一旦燃起大火,将无法控制;第三东京的房屋密集,每平方千米人口密度达到3.8万人!相邻两个房屋距离通常还不到1米,又主要是木板结构,一旦起火将迅速蔓延。综上所述,李梅决定针对日军的薄弱环节实施夜间轰炸,大面积投掷燃烧弹,引发大火来震撼日本国民,破坏散布在居民区的生产零部件和预制件的小作坊,即使没有摧毁工厂,也可使居民失去房屋,流离失所,也就无法进行生产,达到彻底瘫痪日本军事工业的目的。鉴于日军夜间防空力量很弱,李梅命令B—29卸下除尾炮以外的所有武器,采取1500米高度,全部携带燃烧弹,这样B—29拆除武器所节省的重量,加上不必采取高空密集编队飞行所节省的燃料重量,可以使每架B—29载弹量从昼间精确轰炸时的平均3吨,增加65%达到7吨以上。但这一命令下达到飞行员手中,却令所有人都大为震惊!拆除所有武器那不是送死吗?李梅解释到,日军夜间防空力量极其薄弱,实施夜间轰炸不可能遇到大量战斗机的拦截,B—29的强大火力反而会在夜暗中误伤友机。尽管李梅是这样解释的,但实际上他内心也是非常矛盾的,他是用自己的前途、300架B—29和3000名空勤人员来冒这次险!甚至他没有将这一计划报告华盛顿,只报告了陆军航空兵兼第20航空队司令阿诺德,因此这一空袭史称“李梅赌注”或“李梅火攻”。
其实,李梅早有打算,2月4日和25日,就进行了实验性空袭,分别出动70架和172架B—29轰炸神户和东京,投掷燃烧弹160吨和450吨,取得了满意效果,这更坚定了李梅实施大规模夜间火攻的决心。
3月9日傍晚十七时三十四分,第314轰炸机联队联队长托马斯·鲍尔准将担任空中指挥,率334架B—29从塞班岛和提尼安岛机场起飞。
庞大的机群沿着被飞行员戏称为“裕仁公路”的航线飞入日本本州海岸线后,鲍尔就下令所有人员穿戴防护用具,所有空勤人员纷纷穿上防弹背心,戴上钢盔,以防高射炮火的伤害。因为考虑到此次空袭将会给日本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所以参战人员在起飞前都得到指示,一旦被击落,就要尽快被日本军方俘虏,要是落入平民手中那就很可能被当场杀死!听到这样的指示,大家无不捏了一把冷汗!
子夜二十四时十五分,2架导航机到达东京上空,在预定目标区下町地区投下照明弹,接着投下燃烧弹,燃起两条火龙,为后续飞机指示目标。随后赶到的大批飞机接着以单机间隔15米依次进入,在1500米高度向下町地区投掷了2000多吨燃烧弹,使面积30余平方千米的下町区形成了一片火海,日军没有战斗机升空,高射炮火力也很稀疏。半小时后,大火迅速蔓延开来,火势已经无法控制,人们被迫放弃了灭火的企图,大火造成的灼热气浪与冷空气形成强劲对流风,风力高达50千米时速,火借风势,风助火势,大火几乎将所有东西都点燃了,金属都被高温融化,人和木头都在令人窒息的高温中自燃!许多躲在防空洞里的人都被活活烤死,四下奔逃的人群近乎疯狂,到处是乱窜的火苗,到处是恐怖的惨叫,很多人认为水能克火,纷纷跳入附近的池塘和河流,但是灼烈大火所形成的高温将池塘里的水都煮开了!池塘几乎成了大锅子,水中避难的人们都被滚烫的水活生生煮死!黎明时赶到下町的救护人员都被眼前的惨境所震惊,池塘里漂浮着无数尸体,都被大火烧成黑炭,根本无法分辨是男是女。
天亮后,东京几乎成为人间地狱,大火过后那毛骨悚然的情景令人惊恐到无法形容的地步!东京东部面积达39平方千米的地区荡然无存,26.7万幢建筑,占东京建筑物总数的四分之一被彻底烧毁,东京中心商业区的63%、工业区的20%被烧毁,其中美军要攻击的22个工厂全部被毁,有100万人因此无家可归,在此次火攻轰炸中,东京死亡83793人,重伤10万人。
指挥此次作战的鲍尔准将说,我从没见到像东京这样的场面!这是战争史上单独一次轰炸所造成的最大伤亡和损失,比广岛和长崎遭受的原子弹轰炸损失总和还要大!
美军有9架B—29被击落,5架被重创,后来均在近海迫降,飞机上的大部分空勤人员都被美军担负救援任务的潜艇救起,还有42架被击伤,但都安全返回了基地。
与此同时,在关岛司令部里的李梅正在焦急地等待,他不住看表,喃喃自语:“我们应该收到鲍尔的报告了,看来他们是遇到麻烦了!都是我的错!”第21轰炸机部队参谋长,也是他的至交,克斯勒准将则在一旁不断安慰他。
凌晨一时十五分,李梅拭去满头的汗,对克斯勒说:“这是我的决定,由我承担一切责任,我向华盛顿报告。”这时,通讯军官推门送来鲍尔的报告:“已经投弹,目标地区一片大火,高射炮火由密到疏,极少战斗机。”指挥部里顿时一片欢呼!
李梅火攻大获成功!
(三)
3月10日晚,317架B—29轰炸名古屋,尽管该城消防设施比东京先进,但仍遭到惨痛损失,市中心5平方千米地区化作灰烬。
3月13日晚,300架B—29轰炸大阪,投下1700吨燃烧弹,20平方千米城区被彻底烧毁。
3月16日晚,400架B—29轰炸神户,投掷2300吨燃烧弹,使该城城区化为大片废墟。
从3月9日至3月19日,美军共出动B—29轰炸机1600架次,投掷燃烧弹近1万吨,将储存在马里亚纳群岛基地的燃烧弹全部消耗光,火攻这才暂告一段落。名古屋、大阪和神户三城市已经有83平方千米的地区被烧成赤地!
4月份起,美军进一步加强空袭。
4月7日,轰炸伊势地区。
4月13日,天皇的部分皇宫也在空袭中被烧毁,明治神宫则全部化为废墟。
5月26日,美军500架B—29向东京投下4000吨燃烧弹,40平方千米城区化为灰烬。
5月29日,450架B—29在横滨投下3200吨燃烧弹,几乎将横滨尽数焚毁!
截止6月15日,美军对日本东京、大阪、名古屋、神户、横滨等大城市共进行了十七次大规模轰炸,出动B—29达6990架次,投掷燃烧弹41592吨,使上述城市264平方千米地区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美军只损失136架B—29,战损率仅为2.1%。
6月以后,美军的空袭扩大到了中小城市和交通线。
至7月4日,美军投弹总量达到了10万吨!月平均投弹量从3月份的1.38万吨增至7月份的4.27万吨!
7月10日起,美军航母舰队也加入到对日本本土的空袭中,当天出动舰载机达1220架次。美军舰载机主要攻击北海道与本州之间的火车轮渡,使北海道对本州的煤炭供应彻底断绝。
7月13日,美军舰载机出动更是达到1820架次!
7月17日,在完全掌握了制空权后,美军水面舰只直接进入日本海用舰炮轰击岸上目标。神户、大阪、日立、舞鹤、清水等港口均遭到舰炮的猛烈轰击。
从1945年1月至8月,美军对日本本土的空袭,共出动各种型号飞机33041架次,其中B—29轰炸机1.5万架次,投弹16万吨,有98个日本城市遭到轰炸,其中主要大城市的城区被烧毁面积均在50%以上,东京横滨为56%,名古屋为52%,大阪神户为57%;中小城市中,福井最高达96%,甲府为72%,日立为71%。在空袭中死亡约33万人(含原子弹轰炸死亡人数),伤47.6万,失踪2.4万,有244万幢建筑物被毁,800万人无家可归。美军仅损失飞机697架。
由于3月9日的大火攻给东京市民造成了极大恐惧,而且李梅结合空袭实施心理战,通过空投传单事先告知日本平民将要轰炸的地点和时间,这就更加剧了平民的惊恐,共有850万城市居民逃往乡村,军事工业中工人的缺勤率7月已达50%,加上工厂厂区在空袭中遭到严重破坏,如航空工业厂区被毁60%,直接导致军事工业产量的急剧下滑——炼油工业产量下降83%,飞机发动机产量下降75%,飞机机身产量下降60%,电子设备产量下降70%,飞机月产量从1944年的2340架下降到1945年8月的200架,降幅达91%!1945年3月日本石油储备仅四十万吨,美军第315轰炸机联队对日本炼油厂和油库进行了重点轰炸,共投弹9100吨,至8月,日本炼油能力下降80%,石油储备在轰炸中被焚毁近六万吨,日本的战争潜力遭到了沉重打击,经济几近崩溃,毫不夸张地说以李梅火攻为代表的美军战略轰炸,直接动摇了日本维持战争的根本基础。
第四节 饥饿战役
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鉴于日本是个岛国,资源匮乏,橡胶、棉花和羊毛需求的100%,石油需求的92%,铁砂的87%,煤炭的24%(其中焦炭占90%),粮食的20%都依赖从国外进口。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随着军事工业的扩大生产,战略物资和工业原料的进口也大幅度增加,完全可以说,海上交通线是日本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因此美军决定击其要害,扼杀日本的生命线,削弱其经济潜力和军事工业的生产,加快战争的进程。美军出于上述设想,除以潜艇、水面舰艇等兵力开展海上破交,还组织实施了系统的攻势布雷,以封锁日本港口、航线,达到破坏海上运输的目的。
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授权太平洋战区总司令尼米兹上将主持制定水雷封锁日本本土的计划,美军预见到封锁的结果将使日本国民断绝粮食供应而以“饥饿”为战役代号。
由于日军在九州、四国和本州沿海水域布设了大量水雷障碍和防潜网,还有海岸防御炮火的威胁,美军潜艇和水面舰艇都难以进入日本近海执行布雷使命。而随着美军战略轰炸的展开,日军航空力量已受到严重削弱,日本近海地区的制空权已牢牢掌握在美军手中,使用飞机实施航空布雷的条件已经成熟,于是尼米兹决定动用B—29来执行这一任务,因为太平洋战场上的所有B—29均由陆军航空兵司令阿诺德指挥,所以1944年12月尼米兹将计划送交阿诺德,得到了阿诺德的全力支持。
1945年1月,美军出动B—29在越南金兰湾、西贡和新加坡海域布下593枚水雷,这是美军在二战中首次大规模实施的航空布雷行动,也是为即将开始的对日本大规模攻势布雷进行的一次实战演练。
美军“饥饿战役”计划投入兵力为100架B—29,每架B—29可携带12枚453千克水雷或7枚900千克水雷,出发基地为塞班岛和提尼安岛机场。1945年1月美国海军的水雷专业人员到达提尼安岛,设立了水雷装配中心,对水雷触发引信进行调整和改进,以增加日军清扫时的难度,并为水雷加装降落伞,以减缓空投时的下落速度,避免入水时因为速度较大而爆炸。
整个战役共分五个阶段:
从3月27日至5月2日为第一阶段,美军通常都会同时组织空袭,作为佯攻,吸引日军注意掩护航空布雷行动。这一阶段共出动B—29轰炸机246架次,布雷2030枚,布雷海域主要集中在下关海峡和吴港、佐世保军港。除了战略上的目的外,还带有支援冲绳战役的战术性质。正是美军的布雷使下关海峡无法安全通行,迫使日军增援冲绳的以“大和”号战列舰为核心的舰队不敢经下关海峡南下,而由丰后水道南下,不得不较早进入美军舰载机的作战半径,因此日本海军联合舰队象征的“大和”号战列舰最终在美军数百架次飞机的猛烈攻击下沉没。4月27日,名古屋港因水雷封锁被迫关闭。
第二阶段从5月3日至5月12日,美军出动B—29轰炸机195架次,布雷1422枚,开始使用抗扫能力较强的水压水雷,除继续在下关海峡进行补充布雷外,还在东京、大阪、神户等港口和濑户内海主要航道上布雷,封锁濑户内海,并切断日本几个大工业城市之间的海上交通。由于濑户内海遭到水雷封锁,从中国东北和朝鲜驶来的许多船只无法进入濑户内海,被迫改到九州或本州西北港口卸货。
第三阶段从5月13日至6月6日,共出动B—29轰炸机209架次,布雷1313枚,开始使用另一种抗扫能力较强的低频音响水雷。这一阶段主要针对由于濑户内海遭封锁后,日本船只改往九州或本州西北的情况,集中在上述水域布雷,鉴于水雷的巨大威胁,日本被迫于5月14日、5月23日、5月27日关闭清水、横滨和东京港,使日本与亚洲大陆的海上运输量急剧下降。
从6月7日至7月8日的第四阶段,美军的攻势布雷规模进一步扩大,出动B—29轰炸机404架次,布雷3542枚,一面对下关海峡、神户、大阪等港口进行补充布雷,一面加强对九州和本州西北部的全面封锁。同一时期,美军驻冲绳的岸基航空兵也在朝鲜沿海布雷186枚,主要迫使日本运输船只远离沿岸海域,进入比较开阔海域航行,以便于对其进行攻击。这一时期,日军为了恢复其海上交通,投入340余艘舰艇,2万余人进行扫雷作业,但由于前一时期因触雷沉没的船只较多,很多船只不敢再冒触雷的危险进入雷区,因此该阶段日本船只的损失有所下降,但实际运输量也大为降低,以神户和大阪港为例,5月卸货量为32万吨,而7月仅为4.4万吨,降幅达86%!
7月9日至8月15日的第五阶段,美军出动B—29轰炸机474架次,布雷3746枚,除在日本本土港口布雷外,还在朝鲜釜山、马山、元山、兴南和清津等港口布雷,以阻止滞留在这些港口的日本船只出海。
历时四个半月的“饥饿战役”,美军出动B—29轰炸机1528架次,布雷12053枚,其中磁性水雷4900枚、音响水雷3500枚、水压水雷2900枚、低频音响水雷700枚(美国海军出动的飞机和布设的水雷未计在内),所布水雷共炸沉炸伤包括“海鹰”号航母等65艘军舰在内的670余艘船只,其中炸沉和重创无法修复的达431艘,总吨位140余万吨,相当于战役开始时日本船舶总吨位的75%。美军此次攻势布雷效果非常显著,平均每布21枚水雷就炸沉日本船只1艘,而美军损失极其轻微,仅损失飞机15架。
“饥饿战役”的成功实施,几乎彻底切断了日本至关重要的海上运输,1945年8月比1945年3月,下关海峡运输量下降98%,几乎完全中断,而濑户内海也只能通行机帆船之类的小型船只。在这四个半月中进口物资下降90%,维持战争所急需的石油、煤炭、粮食等战略物资供应近乎中断;军工企业由于原料断绝,纷纷停产或关闭;日军大批飞机、舰艇由于燃料极度缺乏而被迫停飞、停航,直接影响了部队的战斗力;由于航运中断,250万吨大米堆积在朝鲜港口,而日本国内的粮食供应却极其困难,因为要优先保证军队需要,广大平民粮食配给降至最低限度,食不果腹,终日在饥饿线上苦苦挣扎。
此次战略性的攻势布雷,美军准备充分,计划周密,海空兵力协同配合,投入兵力之集中,布雷海域之广阔,布雷强度之密集,可称得上史无前例,尤其是最后两个阶段,两个半月之中,共出动飞机878架次,布雷7288枚,更是收到了显著效果,最终实现了全面彻底封锁日本海上交通的战役企图。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给予日本以极其沉重的打击,显示了水雷这一古老兵器在现代战争中的巨大作用,与战略轰炸相结合,大大加快了日本的彻底失败。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