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原创] 独立95师在塔山


, N- `- X  u4 o  
最近一直在重修解放战争史,感悟很多,记得之前就说到过关于国军美械师的事情,这次我想聊聊辽沈战役之中的塔山狙击战。
6 U1 @6 }3 n0 z! j    如果仔细审视解放战争史,可能没有一场狙击战有塔山战役那般血腥,那般惨烈。国共双方的将士在此都表现出了超出人类极限的勇敢和顽强,勘称解放战争史上的经典。是役,东野的4纵、11纵加1纵(总预备队,没有参战)坚守着以塔山村为核心的一片开阔地,面对着有海、空军掩护的国军11个师,打了六天六夜,硬是给顶了下来。4纵更是在战后博得了林总“善打艰苦的防御战”之赞誉,成为了闻名全国的王牌部队。
9 q# v( i" X" }* K+ C# T& r, X* w    不过战后,4纵的参战人员在回忆这场战斗时,往往都用“惨烈”“不堪回首”这些词来形容。尤其是,他们都反复提到了他们的对手里面,有一支打仗不要命,勇悍无比的队伍。说实话,东野的人什么仗没打过,什么敌人没遇到过,但还真就没碰上过这么“野”的顽敌。他们就是国军第95独立(青年)师,外号“赵子龙”师。
, _/ ~% W2 R+ ?# a    独95师的前身是剿匪军第1纵队(1933年10月将河北保安团、35师2个团和新20师1个团合编)。1933年11月才正式授予国民革命军第95师番号,首任师长唐俊德。该师是以留在中原脱立了“宁马”建制的部分马家军为班底组建而成。后加人了大量河南和两湖籍的兵员。34年整编时调入大量的黄浦系中下级军官,由罗奇接任第三任师长,任此职长达6年之久。总之,在国军的战斗序列里,这支部队的血统不纯,既不是嫡系,也不属于中央系。
7 m% |8 K. s; x; m! C" j抗战爆发后,该师被编入第8军序列参加淞沪会战。1938年2月第8军番号撤消后该师改隶92军(该军为1938年2月成立,下辖21师和95师)。
9 b7 |7 V, m! F& y  D1 G
   1941年师长罗奇升任37军副军长(仍兼任师长)时该师改隶37军。因罗奇以“带兵之要领,必须身先之劳之,始克有济”的方针训练部队,故在1941年战区大校阅时成绩名列榜首,被称赞为“当阳部队”(意为“赵子龙之勇”)。之后该师也时常被称作为“赵子龙”师。此时该师师部驻湘阴。
' l4 b) ]0 i4 H( Z   1942年9月何旭初接任师长。1944年12月段沄代理师长。该师参加过徐州会战、第2、3次长沙会战、浙赣会战、常德会战和桂柳会战。
; L* j/ o& X% V( b0 t' n   1945年4月37军番号撤消后该师改隶62军。1945年10月曾开赴台湾接受日军投降。受降事毕该师随军部隶属保定绥靖公署。
, J; x8 S# s, v+ M    据载,在第二次次长沙会战中,95师283团一个连在横田镇一个树林里与日军荒木支队一个中队?(相当于一个连)近距离遭遇。日军们退掉子弹抬着三八枪高叫着冲了上来,国军士兵们毫无畏惧迎上去,一场激烈血腥的白刃战进行了近一个小时,杀红了眼的双方竟然都无退意,直到一方的人全部倒下。日军的白刃战极其厉害,连善使大刀的西北军也很少占到便宜,可是这次战斗的结果是我方伤亡六十多人,日军被毙九十四人,一个大队几乎被全部杀死。据日方记载,后日军部队所发现尸体极少枪伤,大部为白刃格杀,中队长上原被三把刺刀钉在一棵大树上。(存疑)
! R/ \$ ^. O" m- ~% G# G

此战轰动了整个战区,加上95师在整个会战的出色表现,“当阳部队”“赵子龙师”自此叫响!日军中熟读三国者众,因此“赵子龙师”也在日军中很有名气。而且,从这个事例也可以看出,95师是一支敢打硬仗的彪悍之师。% o* y% p% [8 }9 H6 `. E
     6 y- N; c1 v4 I9 W
解放战争爆发之后,95师主要在华北作战,全师日式装备,照样横行天下,号称从来没有在战场上丢过一挺机关枪,没有阵亡过一个连长!
7 Y! l3 q# S% A4 R3 w$ V
   
  @3 {8 v; P" S! c% [
塔山狙击战时,骄横无比,战绩显赫的95师再次粉墨登场,加入了葫芦岛的东进兵团。
- {6 E0 Q% U) g" v, \
   
) Z( U( t, ~! ?; J$ y* y$ _! ^$ k
10月10日-11
日两天的战斗中,国军54军、62军伤亡较大,毫无进展,一时间失去了进攻能力。
. h7 |' ]- C* s' n  . e: d+ j2 l/ m$ {) A9 `- W
12
日,国军休整一日。13日起,95师开始担任攻击主力,一直打到16日。蒋介石为了鼓舞95师的士气,特地将95师的老师长罗奇派上战场,担任督战官,指挥进攻。
0 J" p% l- U3 I2 ]# t; f- Z* d+ x, o0 j- ^% \
: r+ n+ u" l; v5 E, `6 ^2 Z
战前,罗奇专程到95师,组织全师排长以上的军官训话。而士气高涨的95师也没含糊,上来就给解放军一个全新的印象。国军的炮击刚刚停,95师就以连、营为单位,肩并肩地发起集团冲锋!什么叫集团冲锋,就是拿着
20世纪的武器,用18世纪的队形打冲锋。进攻的时候,95师的营连乃至团长,不带钢盔,戴着大盖军官帽,挂着冲锋枪,走在队伍前面十几米,给后面的士兵做榜样。冲锋队也是一队一个样,前面一队都持轻机枪,后面的一队都拿冲锋枪,打起仗来前仆后继,争先恐后。往往打前的一排被打倒了(注意,是一排人),后面一排立即跟上,眼睛眨都不眨。第一波被击退了,第二波上,第二波冲不动了,第三波立刻填进去,密集的“人海”如潮水般反复涌动,无边无际。尤其令人吃惊的是,在冲锋的路上即便部队垮了,人也不退,就地用尸体堆成工事,和解放军对射,等待后续部队上来。
( b7 \9 R  ~. A' T7 j3 J& e    在这种玩命的打法面前,愣是见多识广的解放军也很怵头。毕竟,碰上打仗如此拼命的“蒋匪军”还真是头一回——据此战参加者的回忆,当时95师的冲锋队形层层叠叠,密密麻麻,如海啸一般绵延不绝,似乎永无止境。所以,全线战斗异常残酷,在一个地段,甚至发生了两边团长对团长的肉搏战。几次攻击失利以后,罗奇组织了“敢死军”,一人发500万元金圆券,发起决死突击。尽管兵力装备不占绝对优势,“赵子龙师”还是有几次突破了4纵阵地,但都因为缺乏后援又被夺回。; I( P) w6 l7 [4 q* ~
       15日,国军攻击达到高潮。亲临一线督战的罗奇终于看到95师的军旗插上了塔山村头,乐得他大叫,“突破了!突破了!”可是,他高兴了没多久,4纵立刻组织反击,又把95师赶了回来。
, W! @/ I2 N) E, @7 h; e       16
日,伤亡巨大的95师实在是打不动了,塔山狙击战就此结束。) A/ `$ x, l" H5 ]1 x9 v% N& u1 i
       纵观整个战斗,给解放军最大压力的,就是这个独立95师。他们顽强的战斗意志给解放军将士极大的精神震撼。东野4纵李天佑回忆录中有这样一句话:进东北和国民党新一军和新六军交手后发现,他们和山东顽军大不相同,(而)进攻塔山之敌独立95师,其官兵的勇敢和不怕死的精神即便在我军也是极为少见的。, s$ Q2 W/ ]0 w# p/ [

" v! X, j/ \- `2 P$ j: y

  
& i. w7 B3 X. [" A$ l
能在一支以英勇顽强著称的敌人那里,得到这样的评价,独95师的作风可见一斑。在我们的印象中,国军中不管精锐也罢,杂牌也罢,战斗意志不高始终是一个问题。但是,独95师用自己的所作所为表明,他们无愧于“一身是胆”之称号。作为一支非嫡系的部队,他们从抗战中走来,他们的表现令许多王牌部队也自愧不如。


; m# P3 Z( A( R8 i) Y不过,经过塔山之战以后,95师伤筋动骨,一个师仅剩下了三个营,从不丢弃一挺机枪的传统也没有保住,一口气损失了75%的轻机枪。整个部队的士气也极度低落,原先的那股“舍我其谁”的精神头也不复存在。不仅是他们,从华北调来参战的华北国军部队都吃到了苦头,从此对东野患上了极度恐惧症。
; x: \+ i4 H6 r- M) m# ]# W; O1 M      此后,95经塘沽撤往上海,被编入75军序列,参加上海战役。19495月该师在上海被歼灭大部,残部由师长朱致一率领撤往舟山。   x9 q1 }; ^* V( J
    19496月舟山防卫司令部成立后,将该师残部编入87军序列,不久朱致一升任军长仍兼任该师师长。19505月该师随军部撤往台湾,在1951年台湾整军时被裁编。      

就这样,这支光荣的部队从此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唯有他们的故事留下来,供后人所斟研。

作为师一级的部队,敢打硬拼既是优点又是缺点。在当时情况下,集团冲锋这种战术少不了重火力支援啊,95师等于是被重庆舰给坑了。
作为师一级的部队,敢打硬拼既是优点又是缺点。在当时情况下,集团冲锋这种战术少不了重火力支援啊,95师等于是被重庆舰给坑了。% `5 [+ o8 A2 Q, ^' V3 _
yangxin575 发表于 2013-12-23 19:43
( m8 F" \! Z* N) m7 t5 N- {
  D/ F+ |# `: p8 e* n! _4 X说实话,那个年代,还在单纯用步兵发动密集冲锋,实在是落伍很多了
我一直以为那是电影里的虚构和夸张,难道当时真的用了这种肉弹战术?
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是完全没有人道的
我一直以为那是电影里的虚构和夸张,难道当时真的用了这种肉弹战术?% l+ U& W5 C/ p# h8 Y2 [) X
红叶 发表于 2013-12-24 13:29
* R) @1 j9 R$ G' r# S1 x5 {# a+ w" ^, f' h
应该是真的。所有关于这次战斗的回忆几乎都是大同小异(当然是,大陆这方的),对于独立95师那疯狂的进攻令人乍舌。# i- j: V3 B5 H& c
但是,这不是肉弹,只能说是密集的人海战术。
$ @% j+ \$ d3 G; {* e9 }
+ g5 E; H7 a6 Y+ `# w: e
应该是真的。所有关于这次战斗的回忆几乎都是大同小异(当然是,大陆这方的),对于独立95师那疯狂的进攻令人乍舌。* h9 x( j; q7 K$ J  n! A' k6 V  o. V
但是,这不是肉弹,只能说是密集的人海战术。
% {% v. ^4 T' P' S! i- D人猿 发表于 2013-12-24 13:38
/ R5 a) s! P" i9 \

4 @4 w( s' {: x) t3 |; x+ b想不到国军内居然还有这种部队
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是完全没有人道的
) g1 u' _: x/ ~- B# S4 a
  K, i9 P" L) W' h
想不到国军内居然还有这种部队. j2 ^! {4 t7 P. _* O
红叶 发表于 2013-12-29 20:51
% ^) \( k/ X7 V, d2 _

' T+ ~& R% n; x) A' n独立95师表现出国军少有的,极为顽强的战斗意志。" |! S5 `) \; P; ?
在解放战争中,即便是国民党的精锐部队,即便战术极为灵活,火力运用合理,也鲜有战斗意志极为顽强的时刻(如果被围了那另当别论)
个人看法,攻坚,要么堆人用人浪淹没对手,要么堆装备用火力淹没对手。塔山之战,国军火力严重不足,解放军对重炮的防御设置又十分完善,国军只能用一波又一波的散兵线冲锋来破局,无所谓落伍不落伍的,这种情况交给美军、德军、英军、苏军、日军,他们恐怕也只能选择用人浪来赢得胜利。恐怕4纵以前也没见过如独立95师这般,散兵线像浪花般翻滚,一波又一波发起冲锋,蒙受巨大伤亡仍然没有崩溃的国军部队吧。
本帖最后由 人猿 于 2014-1-13 15:19 编辑 1 M; w2 s* K' i( |0 G) P
$ B  T' Y! J5 r- m7 B3 T( F! B
8# 奶油小生秋元康 ; R4 m8 v) A0 ?) X% y3 L" v  u  ~
% ]- u  O, P( Y. P7 u* y% U. Q  @
完全不同意。
3 ^) E$ x) a, a+ G首先,塔山阵地并不是易守难攻的险地,解放军修筑的也不是什么钢筋混凝土防线,国军用人海战术博弈,基本上是自身的问题。
- j9 |( B. I" U- c. o* \# |其次,国军的火力和二战时期的英美苏军队差了好几个档次,也不说空军支援了,就是炮兵的运用和战术,估计连日军的水准也达不到。如此这般,除了用一战的人海战术,还有啥办法?3 u& m. Q& m$ M  J0 [  E
最后,按照95师的打法,已经不是一波波的散兵线了,而是肩并肩密集的18世纪队形。用这种战术对付战术水平低下,部队组织松懈,没有什么经验的对手来说可能蛮震撼的,但是对于解放军来说,实在是没什么稀奇的。* I; Q. Y* c) a/ L" J

5 X1 ], A/ u* W6 F+ s* C% g) H 固然,如你所说,即便遭受了如此惨重的伤亡,依然死战不退,且没有溃散的国军部队,确实十分的少见
小学时读过的关于三大战役的少儿版书籍就对独95师的情形印象深刻,其他的各种回忆,文学作品都有描述。感慨之余还是感慨,国军如果有更多的部队能做到这点,或者独95师齐装满员投入战场的时候国军能有像样的火力支援,那么无塔又无山的塔山真的就危险了。塔山如果出了意外,关外以新一军新六军为班底的主力入关,那国共内战的结局也许会使另一个版本了。但历史没有假设……这个节点也是1948年之后国军唯一有可能翻盘的节点了。
$ {) h4 g5 I( ~$ [2 ]' B+ p但是该师官兵确实不怕死,战斗意志高涨,不过我觉得这个战术还是值得商榷的,毕竟整营整连波浪式密集人浪冲锋伤亡太大了,独95师是比其他部队更能忍受这种伤亡,不过放眼整个塔山战场,这种打法其实也看不到什么希望。
当时的东北战局,国军摆了一个迫不得已的长蛇阵。头么在锦州,身子在沈阳,还有个尾巴翘在长春。这个态势极为凶险,只要锦州失守,立刻就是关门打狗,除了海运以外,部队基本上就没有出路了。8 b% e5 |; @% y+ O- @+ b' D% l# S1 g
如果仅仅是进行战术复盘,最好的办法似乎是抛弃长春,让郑洞国自生自灭,并指望他能够拖住林彪一部。然后集中沈阳的二十万部队南下(当然沈阳也不要了),固守锦州,争取延缓林彪部队入关的时间,能顶一阵是一阵。
东北拖到1948年的那个局势怎么弄也不行,你说的方法也许能保留关外国军的一部分主力,但是失去东北常凯申是肯定不能接受,所以也不会这么做,已经是死局了。
东北拖到1948年的那个局势怎么弄也不行,你说的方法也许能保留关外国军的一部分主力,但是失去东北常凯申是肯定不能接受,所以也不会这么做,已经是死局了。
  ]% z" H2 \& s3 h: P/ g& j半日光辉 发表于 2015-7-7 21:45
/ e  ]! R! P+ J. U4 t
: T1 \2 I4 S1 p1 |7 G& F
其实蒋介石内心是趋向于放弃整个东北的。但是他不愿意自己说出口,希望部下提出来,他再采纳。而他的部下(如杜聿明)则不愿意担这个责任。
2 O& \5 M1 b2 `1 y当时的东北战局,对于国军来说,已经是没的救了,无非是伤口大点小一点的问题。而后来的发展,则印证国民党走了一条最糟的道路。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