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稳妥的做法还是清干净登陆海域再上,珊瑚海剧本这种强行登陆风险还是很大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历史上的井上成美下令中止登陆撤退还是很正确的。3 d+ ?- b* T9 U% K6 P" |) |
红叶 发表于 2012-5-5 12:38
9 z6 n* {+ O$ V% \- T( O
6 ~4 `- s$ Y% a5 o0 k
不过从日军实力上看,冒险是必须的,因为按照稳妥的战术,日本海都出不了
或许还可以这样试试:
% s7 @- g9 K$ m: \* v以一队DD炮击,威胁容忍设置低,可以撤退,引诱盟军舰队自动反应离开港口,然后登陆舰队在主力水面舰队的掩护下登陆,这2个舰队设置为死不撤退。) ^" C$ T% Q7 n, `8 d7 L
在追击炮击舰队的盟军返航时,因为炮弹有一定消耗,要么打不过护航登陆舰队的水面舰队,要么会自动撤退,不构成干扰。; i3 ?2 ?9 o* T  d9 j3 ~& Z
当然,这个操作难度不小,也需要一定RP,毕竟游戏里难以完美达成战术构想
根据气疯天蝗的建议,进行方案5的测试3 o. P4 i8 h! }
日军所有陆基飞机停飞,将CV解散在港口,SS远离战场,炮击编队一队共4艘,任务速度,允许撤退,威胁设置low,反应距离6,炮击莫港;水面舰队一队共16艘,水面战,全速,不允许撤退,反应距离0,目标莫港,无视威胁,路径直接;两栖登陆舰队一队,全速,不允许撤退,允许卸载,跟随水面舰队,无视威胁,路径直接
( m4 `0 M( u* c) K6 _盟军所有陆基飞机停飞,将CV解散在澳洲,SS远离战场,水面舰队一队共18艘,母港为莫港,水面战,全速,允许撤退,反应距离6,位置在莫港
测试结果,炮击编队和盟军水面舰队打了一场,炮击编队退散,然后日军水面舰队跟进和盟军水面舰队打了一场,盟军舰队被逼退,但是日军登陆舰队仍然未能登陆,跟随水面舰队一起撤退了,所以登陆未果
根据以上5个方案的测试,登陆舰队不管是跟随水面舰队,还是直接登陆莫港,都有几率登陆成功;只不过直接登陆的话,基本能登陆成功,但是代价是登陆舰队在登陆后会被盟军水面舰队痛扁,而不管日军是否有水面舰队保护;而如果跟随水面舰队登陆的话,有一定几率登陆不成功,会随水面舰队后撤,也有一定几率登陆成功,前提是将盟军的水面舰队大破,而不管是否登陆成功,登陆舰队都不会盟军水面舰队抓住痛扁。
, _: j% a5 v) u% |所以,现在的目的是要找到一个既能百分之百登陆成功,登陆舰队又不会被盟军水面舰队痛扁的战术方案,期待新的战术操作部署出台
我也简单的做了下测试,用1108R9版本。
1 ~, J. J( A+ z0 K& K
! j  t& w& \  H2 H' x8 p为了规避航空战和潜艇战的影响,CV解散回港口,SS远离战场。
  C7 k$ A# W8 w  d在陆海飞机窗口中,将所有机队设定为stand down,包括CA上的水机!. b- W3 f" V9 c8 b2 d$ G- {
日军集结所有的CA,CL,DD共22艘作为水面编队,反应距离6,路径直接,不允许撤退,最大容忍度。
0 i. C* B8 h8 I6 X) j  V& r! c登陆部队反应距离0,允许撤退,在水面部队后方一格跟随前进。
. s6 D# U! h0 E7 P& `" @: H* ?. m3 h盟军所有水面战舰艇母港设定为莫港,编成一队,最大反应为0,原地待命。0 w( u& O/ E  u6 R
; T% z7 P# Z! _
测试结果:# _; l% p6 V: _( B
日军水面部队同盟军发生夜战,互有损伤。9 Y! w% f% m' v7 Q
然后水面部队竟然就撤退了!设定为跟随的登陆部队见势不妙也就撤销了登陆,随同返回。: |* L- B$ n5 D3 f/ c
水面部队完全无视登陆船的安全,自行高速离开。设定为后方一格跟随的登陆部队肯定会被砍瓜切菜。2 K3 C1 a# p& d# `
0 m  J/ I: v& D
设定登陆部队不跟随,而是前往莫港,不许撤退。
3 _/ ^. c8 A, O" ^1 K' i0 E则会遭遇到剩余盟军水面战部队的阻击,沉船无数。
! k4 J9 L9 }& v4 ]* o. ~9 F8 F+ k. H8 f  s6 {0 c: f
另外还遇到一种情况,日军水面战舰艇撤退后,盟军水面战部队反应距离为6时,会自动出港追击。
- J0 z. v- O8 V+ }9 I造成跟随的登陆部队船舶在莫港外一个被击沉若干艘。但保留了5成左右,天亮后返回拉包儿。
泛舟太平洋
楼上wj同学的测试,和我测试的结果基本相同,总之,登陆舰队的战术配合很有讲究,正在进行下一次测试
测试方案6,根据前面的测试得出的经验,这次的战术设定如下:
1 R9 _* d3 D: }9 w% u/ Y3 J日军所有陆基飞机停飞,将CV解散在港口,SS远离战场,水面舰队一队共20艘,编号TF1,水面战,全速,不允许撤退,反应距离6,目标莫港,无视威胁,路径直接;水面舰队一队共4艘慢速军舰,包括APD2艘E2艘,编号TF2,水面战,全速,不允许撤退,反应距离0,目标莫港,无视威胁,路径直接;两栖登陆舰队一队,编号TF3,全速,不允许撤退,允许卸载,跟随水面舰队TF2,无视威胁,路径直接;) j. o. E/ w$ |6 [/ Y# @, e* ~/ F
盟军所有陆基飞机停飞,将CV解散在澳洲,SS远离战场,水面舰队一队共18艘,母港为莫港,水面战,全速,允许撤退,反应距离6,位置在莫港2 y9 i" U* k& ]& u/ M2 G* A; ]
; y* G5 H; {0 i$ l
需要注意的是,这次水面舰队编了2队,一队快速主力,目的是和盟军水面舰队对决
) v, m* i5 J! ~3 x" r" T一队慢速舰队,速度和登陆舰队相当,目的是引开盟军水面舰队,让登陆舰队及时规避盟军水面舰队6 V* [3 P" A( w( J% d
而3个舰队的TF编号也有讲究,主力水面舰队编号最靠前,TF1,为的是首当其冲迎战2 J1 J2 x# i& ^& z- ^: G. B' c
登陆舰队编号最靠后,TF3,为的是减少被抓几率
测试结果,双方主力水面舰队PK后,盟军舰队被逼退,而日军TF1在交战后也自动后撤,此时日军登陆舰队在TF2的引导下登陆成功,天亮后,盟军水面舰队杀回莫港,与日军慢速水面舰队TF2交战,TF2几乎被全灭,但是登陆船队免遭屠戮,这种结果貌似是日军最需要的战术结果
5 H( D, C) N5 ]% d% P& A6 ~0 r' Y当时测试的时候想到,如果TF2也编成快速水面舰队会如何呢?结果测试后发现,快速舰队TF2遭遇盟军水面舰队后,不知是因为逃跑速度快,还是因为实力比较强,结果受损不严重而成功后撤,结果盟军的水面舰队意犹未尽地抓住了日军登陆船队一顿痛扁。想想会不会是因为TF2跑的太快了,结果把登陆船队给暴露出来了?所以我就用慢速军舰组成了TF2,结果盟军水面舰队全灭了TF2后,大喜之下无心再战,放过了登陆船队一马?呵呵% }2 P  ?0 e" y  J; s# H
但是相同的部署又跑了一次后,登陆船队再次被痛扁,难道说是否抓住登陆船队完全靠RP?进一步的测试正在进行中
我有个建议,装好部队后,所有船在一起,该属性为“护航”。要有CA CL DD在内一起行动实验下。! k* s! \. ^; g0 B
8 M; ^! U  r9 g. P5 ~' g: G5 u4 n7 K
   直接前进到要登陆的地方,在变换或者分解舰队。; k  Q6 u( x4 d1 b6 i

; \0 s) Q6 \5 v2 }7 V. I   这是我用过的,你们实验下吧。
海军就要突击!大胆突击!遇敌必战!
为了减少操作量,如果有可能,测试的时候一直都用这个方法滴
总而言之 水面编队打完就退这个设定很坑爹
的确打完就退很坑爹9 L! T" N, y  R4 L. w
另外,发现了一个关键点,就是日军水面舰队必须要将盟军水面舰队强力压制,才能在后来的登陆中减少损失,至于登陆船队会不会被抓住,还在研究中
我又测试了一下:
2 S9 O# W- v8 K3 \* K从日军22只舰队中,分离出两部分:
5 F! F6 X3 j: |5 ?( z3 t* dA:CA CL DD 共16只,水面战编队,全速前往莫港打前站。
! C- I' ]3 n: o! ?, x7 ?B:四艘DD和E,护航编队,登陆部队跟随B支队。
* |; p$ a' ]+ C/ G' a6 q  p: e2 {% A其他设定如前所述0 K) o/ C# Z9 D7 v5 X, {

0 Q( ?8 A6 U$ D: s夜间A舰队同莫港部队展开激烈战斗,互有损伤。天亮后A就再一次坑爹的撤退了。。。。
5 A7 d( G/ B5 T! Z! [. C而B编队在白天驶入莫港,遭到了残余美军舰艇的攻击,全部沉没。登陆部队随后安全撤退,没有被抓到; K/ Z6 Y7 H2 ?/ C1 ]. N3 i
' U+ \5 s- A* j' d7 u7 O
我觉得如果盟军固守莫港,日军水面战在未能取得较大进展之前,不太可能强行登陆成功。
5 t9 @  W1 B! [! B- W) m% G5 P; \6 J登陆部队设定为编队跟随,可以有效的规避风险。尤其是有ESCORT编队护航时,效果更好。
泛舟太平洋
wj同学,根据我的6次测试推断,做到100%强行登陆成功应该不成问题,但是运输船会否被盟军水面舰队痛扁,就要看RP了,运气好的话可以逃过一劫,运气不好的话被全灭,不过即使被全灭,部队也全部登陆成功了,补给也充足,拿下莫港不成问题。所以在某些情况下,要强行登陆达到某种战术目的的话,这种风险行动也不是不可以偶尔为之。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