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聊聊三藩之乱

许多军事论坛都上不去了,超大也失去了许多板块,想想这10年,虽然witp没玩太多,太忙,可也在这里停留了不少青春,这是一个怀念的时候,希望论坛能坚持下去,以下转入正题啊
三藩就是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这些清军的附庸势力,剃发降清,但保持着一支独立的军队,清军入关之初,实力有限,满洲人太少要控制全国很难,三藩就被推上前台,在南中国作战,但这也造成三藩成为割据势力,尤其是西南地区,几乎没有八旗,只有吴三桂,并且兵马钱粮和文官武将的选拔长期被吴三桂集团垄断,吴三桂形同割据王国,而清朝则有求必应,要钱给钱,要官位给官位,不得不满足其荒唐的要求。
, j! b) m1 Z3 O7 z时间久了,对清朝首先是一个消耗,清朝年入的财政光在吴三桂手里,就要消耗900万两白银,三藩之消耗半天下,清朝养着一个不稳定的割据集团,而且能打,等于给自己培养一个潜在敌人,康熙上位后,遇到这个情况,把三藩,治河,漕运写在大殿上,成为三大要务,并且采用了孝庄太后,索额图等人反对的激进措施,直接裁撤三藩,把三藩连根拔起,一举铲除其利益集团,逼反了三藩
但康熙有些事情没有想清楚,明显低估了三藩的实力,和全国的情况/ E% z6 V( w' q! ~5 c7 ~& O; Z1 z
首先是民族问题,吴三桂等人前半辈子叛明,后半辈子反清,看起来好像很是不可能,但实际上清初六大弊政,导致矛盾尖锐,明朝灭亡不久,怀念的人还很多,以及西南地区在永历政权灭亡后才10几年,许多人还是年轻人,保持着明朝的记忆,进入清朝后他们也没有再清朝直接统治下,而是在平西王吴三桂统制下,两者还是有很大区别,所以天生对清朝不感冒,吴三桂反叛后,云南,贵州,四川甚至湖南的官兵不战而降非常多,康熙事先也没有派兵在云贵周围监督,导致一下子就失去了好几个省,一些地方的汉族兵将和农民奴仆都相应,江西湖南都有各阶层加入吴三桂,或者自己组建队伍抗清2 O5 {( b& c! f8 }& v6 ]$ Q
! [/ ~7 g* e' c# H! g9 F
其次是清朝对全国的控制力问题,康熙高高在上,年轻气盛,对全国认识处于一个不断学习的阶段,还没孝庄太后那么老成,在清朝看上去控制的地区,也有人开始动作,比如说察哈尔一个亲王,北京的“朱三太子”,青海蒙古台吉,台湾郑氏家族,都起兵对抗,而吴三桂每年也与藏传佛教格鲁派的首领达赖喇嘛交好,每年通过茶马古道从西藏买进蒙古马数千匹,吴三桂起兵后,达赖喇嘛还派使者对康熙提出“裂土罢兵”的要求,明里暗里施加压力,导致“三边动摇”,甚至朝鲜王国也记载,他们暗中准备军队进攻东北. t: k% h' m  T9 L

% Q! @% N6 d/ C' d$ T6 {最后是三藩的军事能力,到了1670年代,清朝赖以建国的功臣名将如多尔衮,多铎,济尔哈朗,皇太极,阿济格等人都已经趋势,鳌拜被擒,遏必隆病故后,清朝能和吴三桂一个资历的武将找不着,八旗兵也已经有了土地田产,过上了明朝公子哥的生活,不再天天渴望打仗,而另一方面,吴三桂暗中积蓄实力,在清朝使者面前用老弱病残演习,把精兵藏起来,麻痹清朝
吴三桂具有兵力包括,按照八旗编制给待遇的旗兵53佐领,每个佐领可出200人,一共一万人,另外还有绿营兵四镇十营,万人左右,以及他所能控制的“忠勇营”“义勇营”12000人,总共30000多正规军
' A' n: O; I4 d/ r  K, W! p这些兵力不可小看,他们来源复杂,对清朝感情很淡,甚至本来就有二心,并且许多都有丰富的作战经验,这时候大顺军,大西军,南明军的余部有不少都被纳入其兵力,比如说马宝,这个人首先是李自成的部下,在山海关被清军击败,但是年纪轻轻就能得到李自成的赏识,给了一支人马,马宝后来被派到李成栋部下,进攻江苏,广东,后来李成栋加入永历政权,马宝被永历封为淮国公,加入李定国部下,残余衡阳大战,参与击斩清朝亲王尼堪,可谓一员虎将,张献忠大将的白文选,李定国的儿子等都投降了吴三桂,他们使得吴三桂的军队主力渐渐变成西南军队的结合体,这些人利益在西南,根本不想回辽东,辽东也没他们的地方,坚决反对撤藩。' J$ `# X* e7 k) p" H
吴三桂的部下成分太复杂,大顺,大西,南明,关宁等等,都没有直接接受过清军领导,其实不是嫡系,如果没有吴三桂,他们这个集团在和平年代肯定是康熙接下来要对付的目标,一旦撤藩,康熙留着这些军队显然是和自己过不去,这些人也清楚得很
# c0 H1 ]) o# }- p5 L另外陕西提督王辅臣,贵州提督李本深,四川总兵吴之茂,云南总兵王屏藩都是吴三桂的旧部,所以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吴三桂一起兵,贵州3万人,云南3万人,四川3万人立刻倒向吴三桂,吴三桂轻易的打到长沙,一下子就占领了西南,而且王辅臣还在西北反叛,其拥兵数万,攻克兰州,延安等地,杀清朝西北经略莫洛,这可是康熙的重臣
因此,吴三桂反叛后,战火席卷大半个中国,很快清军兵败如山倒,康熙不得不抽调精锐驻扎在湖北荆州,防范吴三桂部渡江,另一部进入江西,防止吴三桂进入江南,同时还要对付察哈尔,西北王辅臣,北京朱三太子,河北总兵蔡禄,连中原内地也不稳定。0 N! i7 w. S' F
耿精忠率兵4万,分路攻击浙江,福建,江西,与清朝亲王杰书相持于浙江,另外郑经接到吴三桂的信函,从台湾起兵,出动刘国选,施琅等人袭击厦门,潮州,等广东福建沿海地区,并登录抢占地盘,尚可喜声称被儿子尚之信劫持,由尚之信反叛,占据广州,消极跟随吴三桂,自己则扮演清朝的忠臣角色,两面下注,孔有德的女婿孙延龄,占据桂林,响应吴三桂,这样云南,四川,贵州,福建,广东,台湾,湖南,广西,甘肃等省份都不在清朝的掌握中,吴三桂出兵三个月,竟然席卷了7~8个省份,康熙到了最考验的时候
本帖最后由 cctvvv 于 2019-6-22 16:58 编辑
+ r; q1 R* c- |$ Y' a) {' b# t
( O4 j  {6 l, B) {三藩之乱其实在史学上是一个不冷不热的东西,说他热,其实许多人都知道这个事,说他冷,是因为其实因为官修清史和清朝的记载,都以康熙的视角为出发点,许多事情说得似是而非
) S  r) I3 t5 x8 i! B- W3 u吴三桂之所以能造成这么大的影响,除了自己的基本军队实力不弱,以及对手清军主力不在西南,清朝对云贵等地还没有完全控制,委任三藩统制以外;一般认为三藩声名狼藉,得不到人民支持,其实是不一定的,一些汉兵汉将出于降清集团的共同利益,一些明朝拥护者出于一次痛击清军的时机,一些讨厌满洲贵族压迫统制的农民,奴仆都纷纷响应,还有郑经,察哈尔,“朱三太子”,青海蒙古台吉等等,这些人许多原本不认识吴三桂,但他们不喜欢清朝的统治,也纷纷借机响应,完成他们自己的理想目标
1 n: y. ~! J* ]0 Z4 h3 d7 v/ Z2 V湖南有一个秀才,帮吴三桂写了一个对联,这个对联专门帮助吴三桂洗地。。
; G( P+ d" _/ X5 z) A3 j0 i力穷楚覆求秦救+ V2 k, B/ w+ w: R8 A# s
心死韩亡受汉封2 i! g, l/ K4 s! b* Q) y
洗的比较不要脸,上联是说楚国申包胥为了抵抗吴国的进攻,不得不去秦国求救,以至于哭于大殿好几天,终于感动秦王,申包胥带着秦军回去恢复楚国,来洗地吴三桂的投靠满洲+ y9 P. m$ a& W3 d* G) S: O
下联是说张良作为韩国贵族,想要恢复韩国,推翻秦朝,然而刘邦横空出世,消灭秦朝以后建立汉朝,新的割据韩国也被消灭,张良没有办法,只能接受汉朝的封号,来洗地吴三桂降清. }. t6 |" Y6 F5 V! n
虽然这个对联比较讨厌,但是这也说明,吴三桂反叛清朝,攻击清朝“窃我先朝神器,变我华夏冠裳”引起了一些人的共鸣,甚至花心思给他洗地,洗地洗的还是很那个的
: ?0 X* n4 S- ]( V+ [0 b吴三桂蓄发,易衣冠,得到一些人的支持,但是也不是所有人都对他抱有希望,很多人就讽刺他不过是为了个人的利益,比如说江西读书人的一诗句( z0 S' j* [; }
复楚未能先覆楚& G( D5 \. t3 d9 l  P  Z: Q
帝秦何必又亡秦丹心早为红颜改
9 f. m% h' |. M) b' b7 S" o青史难宽白发人8 ^% {3 L: _* u1 I2 n( F5 x7 c
等等,表明不会原谅吴三桂反复无常,开关引入清军,和为清军先驱攻击农民军,南明政权,杀了永历帝在内的明朝军民百姓& i/ [/ ^7 W9 a1 P% J! r! D
所以说历史这个东西它代表着民心,比较复杂,既不是康熙一面之词,三藩得不到人民支持,得不到人民支持的话,靠着云贵两个战乱的边疆省,能和占据经济文化中心的清朝打八年?但也不是拔高吴三桂一方,因为许多士大夫和百姓并不赞同吴三桂的洗地,不与他合作,吴三桂起兵是为了个人的利益,但是战争开始以后,必然的加入了其他的成分,最终演化为民族,文化,地区的一场博弈,是比较复杂的情况
谈谈战争本身,吴三桂的兵力号称杀死清军将校900人,包括护军统领哈克三等八旗大官,也曾影响10几个省份,但为什么最终输掉了战争啊?从军事上本身说的话,首先在于没有一个明确的战略目标
( f/ n# o; W$ }6 N/ q' u& F吴三桂集团从擒杀永历,可以看出,的的确确是想要忠于清朝,清朝顺治曾经有盟约,与本朝山河相始终这个意思,多尔衮也曾自称永不相负,吴三桂自己也曾认为要想明朝的云南沐国公那样永镇边疆,成为独立王国。但是政客的说辞又怎么能当真?康熙一亲政,就开始向吴三桂掺沙子,加入朱国治等人,兑水,最终开始撤藩。康熙说他是因为吴三桂必反才主动进攻,其实后面看这不一定全对,因为吴三桂有被康熙逼反的情节。当然了,哪个国家能容忍国中之国?3 u. ]% b& r8 ~9 P8 N
在这个背景下,吴三桂也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这一点就不如康熙,康熙有一点战略思想是贯穿始终的,就是撤藩,统一,加强对全国的控制。而吴三桂虽然说要把清朝赶出关外,但是实际操作,却又想要划江为国,在长江以南割据,战略目标极为不明确,浪费了有限的时机* R8 d( l; `& q  O; N" O  c
前面说到吴三桂起兵反叛后,不到三个月就攻克西南数省,饮马长江,占领长沙,岳阳与清军对峙,但是整整三个月,他没有抓住闪电战的有利时机,趁着打了康熙一个闷棍,对方严重低估三藩实力而不知所措的这么一小段时间,采取大的战略动作,以求极大打击对方;而是在湖南原地不动,和康熙外交谈判,拉锯撤锯,心存幻想,直到康熙把北京的吴应熊处死后,康熙坚定的不妥协打破了吴三桂的一切幻想,但这个时候最佳的时机已经过去了,清军调动全国的资源像吴三桂集团进攻
那么,三藩集团或者说主要是吴三桂能够采取什么措施,以弱敌强?0 R0 ]+ F4 A0 W$ M
当时谋士们给了他三个计策
+ o: I4 J, r/ Q: ?: d' T- h一:北上中原,全军突击,直接决战, b. V/ B. H& _% k" F5 G
这个时期人心不稳,清军还未能调动起来,吴军北上中原,虽然的确是兵行险着,但是所谓富贵险中求,反都反了还想那么多干嘛,清军的骑兵有优势,吴三桂却也不是没有应对的,一方面从西藏进口蒙古战马每年数千匹,另一方面引进了李定国曾经用过的“交枪”,就是越南仿造的欧洲火枪,据说性能超过了明朝的鸟枪,此外还有战象部队,但是奈何吴三桂下不了这个决心,不敢渡江北上,这样长江以北的同盟军渐渐被清朝消灭,清军加强了长江防线,建造了战船,也就无法渡江了
9 P2 E: f& V2 h% n# U& u二:东下南京,占据江南,切断漕运
5 A/ v- ]& x# t/ f# t* w& m我们知道明朝后期,经济中心在江南地区,无论是粮食产量,还是生产方式,与海外市场的联系,江南都是先进的,而且这个地区对于明朝还是有一些感情的,但是这个财富重地却被清军占据。吴三桂掌握的云贵两省不过是贫瘠的新开发土地,有许多地方还掌握在所谓蛮族土司手里,经济价值远不如江南地区,整个云南的赋税甚至不如江南一个府。这时候打仗钱是一个大问题,清军也不像当年入关以前吃肉干喝马奶就能打仗,也是靠钱支撑,尤其北京的满洲贵族,那么每年都需要从江南漕运的粮食和物产供应,一旦占据江南,清军失去经济,在北京就比较难办了。而吴三桂如果狠一点,全军趁着清军还没反应过来,进取南京,掌握江南地区,不仅军需容易解决,还能与福建的耿精忠,台湾的郑经连成一片,但是吴三桂也没有敢于采取东下南京的策略- x2 }, O/ q" j
三:占据西北,与王辅臣共同攻下陕甘,占领潼关以西的西部地区. P4 B' k8 @( x* R
虽然宋朝以后经济中心东移,靠西北的经济很难建立隋唐那样的帝国,无论孙传庭还是李自成凭借西北的经济基础都很吃力,但是地形上仍然是占据优势,而且尚可喜耿精忠和郑经消极作战,但王辅臣也是和清军打了几仗的,如果说吴三桂北上长安,就能和王辅臣一起占据西北,威胁北京,但是吴三桂也是犹豫不决,没有敢于北伐,只是派了偏师支援王辅臣,援兵还没有抵达平凉,王辅臣就被清朝拿下了
本帖最后由 cctvvv 于 2019-6-22 18:46 编辑 # t& p( N; |" G% ^/ z4 f3 m
+ J7 e8 x; Z, l% e4 i' e
既然吴三桂没有什么全国性的战略思想,那么就轮到醒过神来的康熙出招了,康熙的优势是江南的财富和北方的兵源掌握在手里,以全国的力量和满蒙的联盟击破地方性和不团结的汉兵汉将' K$ t% l. s% f0 L
康熙也分几个步骤
9 Q3 c( L0 k0 L# `: X0 w9 k一:进军江西,招降不坚定的小人耿精忠,尚之信
; @% p. p7 q" r# x1 A康熙也看到吴三桂威胁江南,自己税源不保,所以一方面派出一万清军占据荆州布置长江防线,另一方面派出军队进入江西,切断吴三桂与江南和耿精忠,郑经的联系。这样吴三桂和耿精忠就不能互相支援了。其次耿精忠,尚之信也是比较软弱和智商不足的,既然反叛清朝,那还能再投降?回去还能有个好吗?
/ b& M" R, y. ?1 ~可是郑经格局太小,吴三桂去信叫他攻击南京,而郑经却忙于在广东福建占领地盘,不久就和耿精忠冲突起来,耿精忠腹背受敌,又不是很聪明的人,最后很快投降了清朝,后来被清朝凌迟,尚之信一直没有实际动作,最后很快被清朝招降,反过来打吴三桂,可是后来清朝也没有念他的功劳,而是处死了他。
5 Z' h3 |/ a  g  n福建,广东被清军夺回,郑经在福建吃了败仗,回到台湾,这样东南半壁就被康熙安稳了
1 ?' ^. ?9 j( r6 ~  T. J二:又拉又打,以汉制汉,招降意志不坚定的王辅臣,用西北绿营打西南绿营7 N  q% f- |7 j5 X
集中图海,赵良栋,张勇等清军主力大将,以周培公为谋主,带领数量可能达十万的满蒙汉联合大军,带着欧式红衣大炮这样的重炮,先包围平凉城,王辅臣丢了天水,兰州等地,出动精锐据守平凉北面的制高点虎岭,清军也全力争夺虎岭,不惜代价的一波一波攻击,还有重炮掩护,这样攻克虎岭,向城中打炮,王辅臣抵挡不了。康熙又用糖衣炮弹,招降王辅臣,骗他不计前嫌,但是平定三藩后,王辅臣终于看出这不过是骗局,就自杀了。吴三桂的西北展现瓦解了,康熙集中陕甘绿营,由赵良栋率领,攻下汉中,四川,并威胁云南,用西北绿营歼灭西南绿营,完全把大西南包围起来
因为耿精忠无谋,也不意志坚定,幼稚,尚可喜,孙延龄这几个二五仔一边打清军,一边与康熙书信往来,郑经格局有限,只知道在台湾周围抢地盘,最终被清军赶下海,康熙看清楚了,孤立吴三桂,包围大西南。
% }. g0 K; s/ _康熙的谋略实现后,吴三桂就很难办了,侧面全部被包围,只剩云贵老家和湖南突出部,羽翼全部被解决,他也没有太好的招数,于是想出一个振奋人心的计策,就是称帝
+ W/ B- S! o( z' v) w' `其实所谓建立“大周”王朝,称帝昭武,也只有西南部分地区和湖南而已,孤立的战略形势没有改变,但是吴三桂这么干,使得明朝的遗老遗少很不满,觉得吴三桂是一个野心家,利用明朝做旗号做自己的事,更加失望,本来吴三桂名声就不好,又出此下策,导致失去了更多人支持,自己军心也没有更好。
) C; a$ V+ X5 j# H& p" @吴三桂看到这个情况,决定用军事进攻打破局面,他派出大将马宝,带领五万人和大象,进攻永兴,准备先拿下两广,安定后方。虽然马宝很有能力,在永兴打了大胜仗,而且吴三桂据守的长沙——岳阳防线的水陆军也能和清军暂时对峙,维持战略相持,但吴三桂没有三头六臂,西北和四川的丢失是顾不上了,首尾不能相顾。终于吴三桂还是又老又病,先走了一步。
+ J, ^; v( q* }, R; |, _" P5 Q吴三桂完蛋对于他的军队显然影响是灾难性的,吴三桂集团完全是靠他的个人人脉纠集起来,加入了各种各样的利益集团。无论官民百姓,加入吴三桂的,无非希望吴三桂用自己的军事能力打出一片天下,好实现某些理想,但是吴三桂后继无人,没有人有这么高的军事资历,所以吴军群龙无首,陷入混乱。* C% o8 D. n) H) y/ J: m
吴三桂的军事集团,其兄弟子侄也很重要,侄子吴应期和女婿郭壮图争夺领导权,导致分裂内斗。吴军的湖南前线很快瓦解,岳阳,长沙,衡阳,常德,辰州等地先后失守。吴军被清军击溃,像赶鸭子一样的赶回了云贵高原地区。
本帖最后由 cctvvv 于 2019-7-5 00:56 编辑
$ T9 W, F' r9 v! [' |
+ ?/ O1 `$ s. |: o, k, h西南的战事已经大体稳定,随着吴三桂孙子吴世璠反攻失败,大将马宝,胡国柱,夏国相等将兵败自杀或被俘,康熙已经能集中主力包围昆明,由彰泰,准塔和赵良栋率领的四十万大军包围住昆明的几万叛军,康熙的圣祖实录在晚年才透漏了这一机密数字,城中的吴军看到形势不妙,抵抗数月后终于兵变。吴世璠看到这样的情况,就战败自裁,谋主郭壮图也举家自尽。清军终于扫平了云南。两年后1683年,郑成功旧部施琅投降清朝,清军进入台湾,郑成功的余部也投降了,清朝完成了对南方的“再征服”,终于稳稳的控制了全国。
但是事情还没有结束5 q0 b) r0 s; c' b3 V* G- c
一般地说,历史书记载的是王侯将相的历史,或者胜利者想要的历史,但是脸谱化的历史形象,无疑像幼稚园一般的幼稚,与事实相去甚远
3 X! H8 h" n' {* U清军平定三藩,有维护国家统一,平定战乱,消灭吴三桂的利益集团的一面,这是任何历史书都大书特书的0 R/ z5 g. c& t, t8 e3 p
但另一方面,战争吃亏的是老百姓,全国各地尤其是西南地区反复争夺,百姓伤亡无算,连清朝官员都承认,王师泄愤时,难免玉石同碎,湖南和云贵的百姓遭到重大伤亡) O* A. R8 y! H! _
康熙不信守承诺,当然了承诺对于政客们而言无非是摆设,康熙曾经为了分化三藩,许诺耿精忠,尚之信和王辅臣不死,但是最终杀了耿精忠全家,尚之信也被解决,王辅臣料到不能逃过,自己自尽,而后康熙对于放下武器的吴三桂集团成员,也没有含糊。据说斩了吴军核心部队的副将(副总兵)以上所有人,家属满16岁的男丁全部斩首,女眷发给披甲人为奴,总共杀了上万人。这还不算,剩下的人也发配关外,成了站丁,在关外的吉林,黑龙江甚至外东北苦寒地区永远给清朝站岗,不许考科举,不许回关内,还有的在承德木兰围场,世世代代给清军当奴隶,这样被清算的有30000人以上,要不是辛亥革命,他们永永远远在关外站岗* J9 R  q" l1 U
清朝对于吴三桂集团,清算的很彻底,除了杀光吴三桂全家以外,对于其部下,也是追究到底的,到了乾隆时期,看到关外的气候实在是艰苦,说以后流放宁古塔的人都不用去了,去辽阳就可以了,但是三藩集团的后代仍然不能向南一寸,仍然留守在黑龙江甚至外东北,世世代代永远清算,这些人已经和吴三桂没有任何关系,甚至一开始也没有太大关系,但清朝核心的满蒙成员实在太少,“小族临大国”,一刻也不敢怠慢) o) Q7 y+ i* `" L% X5 y7 O
最后还生存者的掌握军权的绿营兵就是宁夏的赵良栋,率领陕甘绿营夺下头功,昆明之战更是纪律严明,进城后不烧杀抢掠的军队也只有他的部下,但是康熙也没有放过他,找了理由说他为自己争功,心胸狭窄,夺了他的兵权,险些收拾他的家族,直到乾隆时期,才封他为伯爵
& U) P% s" _  n# O& |此后康熙的满蒙联盟收回了所有的军事指挥权,督抚以上除了雍正时期用过岳钟琪以外,直到曾国藩之前再也没有用过八旗以外的人,清算了降兵降将,完成了彻底的征服
本帖最后由 cctvvv 于 2019-6-22 19:21 编辑
6 v; y' l6 O, \! o9 Q1 }
" @3 t5 \' i' V; h& H真正的历史永远比书上的复杂,大的定性当然是需要的,吴三桂等人的叛徒属性,煽动战争的一面早已广为人知,但是事实上脸谱化的“好人”“坏人”难以形容复杂的历史,只有旁征博引,才能还原真相,像侦探一样搞清楚历史的发展轨迹,复杂的利益关系,和被记载英雄史帝王史忽略的下层人民( Y3 C& f, j$ C/ E; Y1 ^
参考了学者李治亭的《吴三桂大传》,《清史稿》,《圣祖本纪》,和知乎的墨舞的记载,谢谢他们
所谓三反 五反的问题,比较敏感,你确定自己够那个层次。
所谓三反 五反的问题,比较敏感,你确定自己够那个层次。8 i; K5 g  f5 {% q
lala23159 发表于 2019-6-25 08:19
这和清朝以后的历史关系不大吧,也就是聊聊,没有和时政有什么关系啊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