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朱可夫装甲兵作战思想5 B! @/ y8 K1 a. L2 E! a
; E# u/ {; `, A! K( a9 N
通过1928年—1937年的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苏联的军事实力有了很大提高。这种提高既体现在武器装备方面,又体现在作战理论方面。在武器装备方面,“1934到1938年间,苏联红军坦克增加了近2倍,飞机增加了1.3倍,火炮增加了近80%,人数增加了1倍。”在军事理论方面,20世纪30年代,苏联军事理论界最为突出的成就是创立了纵深进攻战役理论,这种纵深进攻战役理论正是以拥有大量的飞机、火炮、装甲兵等机械化部队为前提的。“纵深战役的主要任务:第一项任务是对敌人整个战术纵深进行突击,以突破敌人正面;第二项任务是立即将机械化部队投入突破口,该部队在航空兵的协同下应向敌整个战役防御纵深进攻,直至消灭敌人集团为止。”由此可见,装甲兵作为机械化部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纵深进攻战役理论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苏联陆军在20世纪30年代装备了大量的装甲作战车辆,为纵深进攻战役理论的实施提供了条件。但是,围绕着如何使用装甲兵的问题,苏联军界却存在分歧。
; W% ~. o/ b5 A e- o$ _0 T, v# z+ g- g- O
朱可夫认为,装甲兵应集中起来投入战斗,并建议苏联最高领导层建立以装甲兵为核心的大规模机械化军。在朱可夫的积极倡导下, 1932年苏联组建了世界上第一批机械化军,每个机械化军中编制有2个机械化旅,1个步兵机枪旅和1个独立高炮营。到1936年初,苏联机械化军的总数已达到6个,每个机械化军大约集中了500辆坦克、200辆汽车,这样一来装甲兵的力量就得到了相当程度的集中,就好比是散开的手指攥成了一个拳头。应该承认,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在组建装甲机械化军方面曾一度走在世界的前列,同时期的德国只有3个装甲机械化军,至于其他国家的装甲兵部队无论是在编制规模上,还是在装备的数量和质量上较之苏联更是相差甚远。但这种装甲兵编制方案并没有得到苏联军界的普遍认可,“尽管组建了机械化军,但苏军内仍有一种意见,反对建立专门的装甲部队,认为装甲部队只有分散在步兵中或其他部队中才能发挥作用,持这种意见的人不少是国内战争时期的著名将领。因此对最高统帅斯大林影响很大。”在这种情况下,朱可夫通过红军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向最高领导层作了反映,“反复阐明,装甲兵在现代战场上可以发挥独立的作用,这种新的强有力的武器不应和行动缓慢的步兵一道展开,这样会降低其威力。”与朱可夫持相反意见的人认为装甲兵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性的兵种存在,而朱可夫却坚持认为装甲兵应作为一个独立的兵种投入到未来的战争中。装甲兵到底应该如何使用,是应该分散,还是应该集中?当时,西方一些富有远见的军事理论专家对于装甲兵的认识与朱可夫的装甲兵作战思想不谋而合。例如,德国著名的装甲兵作战专家古德里安认为:“凡是有攻击能力的武器,凡是能帮助其他兵种前进的武器,自然就应该算是一种主要武器。至于说战车是否应该配属给步兵的问题,可以用下列假想战役来做一个澄清说明:假设红、蓝两军都有100个步兵师和100个战车营。红军把所有的战车配给各步兵师,而蓝军将其集中编成装甲师,由最高统帅部加以直接控制。假使战线长度是300英里,其中100英里是战车所不能通过的;100英里是战车很难运用的;另外100英里则是适于战车活动的地形。那么在实战的时候就会有下列现象发生:红军战车分配各师,有一部分战车配置在战车所不能活动的地区,结果英雄无用武之地。另一部分战车虽然可以活动,但受地形限制太大,使它们成功的希望变得非常微弱。在便于战车活动的地区,红军所能使用的战车只是它全部兵力的一小部分。反之,蓝军则不同,它可以将全部的装甲兵集中在一起,用在最有利的地区,以求产生决定性作用。所以,需要集中的不是步兵,而是集中战车。”
9 w0 w5 ~* d( ]- R# A. r t, H- X* O) p' |+ o$ k
对于是否有必要组建独立的机械化军的问题,英国军事理论家富勒认为:“由于坦克能比步兵以更快的速度运动,为了在战争爆发时能夺取主动权,就必须在平时保持足够的机械化部队,以备战时迅速动员,……把坦克与步兵结合在一起就好比把拖拉机与马连在一起。要求它们在火炮协同下作战是荒唐可笑的。” ' `1 G A% f5 l9 B* S1 v! F
2 h: \; y3 m3 R, R 朱可夫的意见虽然很有说服力,但斯大林最终还是被另一种意见所说服。最终,苏联撤消了军一级的装甲兵编制,装甲兵部队以团或营的规模被编制到步兵师或骑兵师里,只保留了为数不多的几个对立的装甲兵旅。这是苏联装甲兵作战理论的倒退。苏军决策层在这一问题上犯了非常严重的错误。如果,苏军在苏德战争前没有将强有力的机械化军解散,甚至是按师一级的编制规模集中100至200辆装甲车辆,那么苏军的装甲军配合以苏军航空兵在苏德战争初期应该会对德国装甲集团军的冲击起到抵制作用,而不是以团或营为单位配置在步兵师或骑兵师中,十几辆或几十辆被德军击毁或俘获。在苏联,朱可夫的装甲兵作战思想没有被苏军高层所采纳。但在德国,朱可夫对装甲兵的认识却得到了很高的评价。1943年5月,在苏军缴获的一份德国军事文件中这样写道:“朱可夫是一个说话坦率、勇于行动的人,……第一个主张大规模使用坦克,并在实践中成功的加以运用。”朱可夫装甲兵作战思想的正确性,最终在爆发于1939年5月的诺门罕战役中得到了检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