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淞沪抗战: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现代化战役(转)

淞沪抗战: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现代化战役   
8 s% ]+ U2 l6 y' L1 S' t3 F“……事至今日,和平确已完全绝望,牺牲已到最后关头,御侮救亡,义无反顾……本军所部全体将士,与暴日誓不共戴一天。”张治中8月14日这一天,发表了语气坚定的讲话,这也成了他对日行动的“正式宣言”。   
$ H" w2 A4 u! ~6 G% X驻守在无锡的孙元良88师作为先头部队之一,其实已在三天前进驻上海。   
" j) H6 g& C, I“我还记得8月7日那天,孙元良兄在上海福州路咖喱饭店请我吃晚饭。”在淞沪会战中作了战地记者的曹聚仁后来在文章里回忆,那时孙元良对曹说,抗日战争已成定局,“但一时还未必有战事”。- W- U2 l2 K6 m6 x
可是两天后,刚从上海返回无锡的孙元良就接到动员令,87、88两师就在8月11日当天向淞沪近郊推进。8月12日清晨,88师前哨在北站出现,87师前哨也推进到江湾车站。   $ q  m" W8 Q3 a  r- l; t# d
在中国军队向淞沪布防的同时,三天前,8月11日,日本第三舰队已驶集黄浦江等港口,次日,陆军总部决定动员30万兵力分赴上海与青岛。上海市民从双方剑拔弩张的气氛中已嗅出愈来愈浓的硝烟味道。   ) `( V  ?) n* o4 N. l+ G5 Q6 D* X
“本军决于本日午后5时,对敌开始攻击。”在南京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里,留存着张治中在8月14日当天致蒋介石、何应钦的密电。中国方面期望以优势兵力进攻日军在沪各据点——按照张治中事先部署的作战计划,“置重点于杨树浦港以西至虹口日司令部间”。在空军轰炸后,借助炮火掩护“进占其根据地,压迫至苏州河及黄浦江而歼灭之”。   “总攻令”实际上是张治中下午3点钟下达的。一天前已与日军在八字桥一带发生局部战争的陆军87、88师,奋力夺回头一天被日军占领的持志大学、五洲公墓、沪江大学和八字桥等据点,并向日本盘踞的纱厂进攻。   
9 d7 H* s% F( r“我们是8月15日到的,把上海所有的失地、让日本人占领的地方,统统拿回来了,就一个大纱厂没拿回来。我们523团攻进去一个营,中断他的电网,一个营整个死在那个大纱厂里头。”参加第一轮进攻的88师士兵蒋堂华回忆。战争一开始就极为残酷。88师旅长黄梅兴在持志大学指挥作战时中炮阵亡,一天中,仅527团就有7名连长阵亡。 1 L+ {6 ~5 T$ V6 J
  因为闸北相对而言比较密集,所以双方一开始就是以短兵相接的巷战形态揭开序幕。几天内,中国军队已推至闸北、虹口、杨树浦之线。但是,日军在上海的据点大都以钢筋、水泥建成,异常坚固。张治中后来向蒋介石报告说:“最初目的原求遇隙突入,不在攻坚,但因每一通路,皆为敌军坚固障碍物阻塞,并以战车为活动堡垒,终至不得不对各点目标施行强攻。”这种攻坚战,中国军队必须配备相应的重武器。但当时中方仅有的三门榴弹炮:一门因射击激烈,膛线受损;一门膛炸;一门不能射击。   
. J7 b& u6 y* I- ?+ S大战的血幕既已拉开,蒋介石遂决定全军主力向华东集中。“13日晚接到最高指挥部命令:‘火速开赴上海参战!’同时命令沿途一切车辆,通通为我师让路。”时为36师师长的宋希濂正驻防西安,接令后立即命部队准备好干粮、饮水等,“然后风驰电掣地沿陇海铁路东开”。当时驻扎南京、上海的部队颇多,单独命令宋希濂部队由陕开沪,是因为36师与87、88两个师都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   6 \4 {# a7 }/ B0 p' V7 p4 O- ?4 C
宋希濂的部队经过南京、镇江、无锡、苏州等京沪路沿线各县,所到之处“每站都是人山人海,鼓掌欢送,高呼口号壮我军行”,慰劳将士的饼干、糖果、罐头、香烟等,也被欢呼的民众争相扔进车窗内,士兵也被这样的场景所感动。   “我们吃饭都晚上吃,夜晚才能送饭,白天根本送不上来。”36师的方振东回忆,另一位参战的老兵谢世明说,“日本人凶得很。抗战初,他们吃得好穿得好,精神好,武器也比我们好,那时,我们一个连轻机关枪只有三挺,子弹开一发打一发,机关枪打着还会卡弹。”  
& Y2 d) x" e" x5 @0 E/ E) ~" a$ \ 淞沪会战是中国军队第一次海陆空立体协同作战,也被认为是亚洲历史上第一次现代化战役$ B- n6 V0 ?* G3 r$ z

7 z5 K7 z" ]9 E2 V" y5 p1 M4 K3 w) D[ 本帖最后由 hongqi315 于 2007-10-28 19:34 编辑 ]
不得不对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为了抵抗入侵而抛头颅洒热血的中华好儿男们致敬啊,没有他们的浴血奋战,也就没有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
以前对凇沪会战的评价是片面的,希望大家能各抒己见、踊跃回帖,这将使我们都收益非浅啊
老蒋深知以中国之力,无法单独对抗日本帝国。因此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冒与日本全面开战的风险。淞沪抗战也是如此,一方面不愿大打,一方面不打不行。普通国民没有老蒋那么多顾虑,什么好听什么好看就做什么。
7 E& I) b- m8 M( W2 P) }2 q4 q! J4 ^% x
不过以上的言论,摆在抗战时期是万万不能公开讲滴,极有被口水淹死。正确的做法是一面做出抗日的姿态,一面谋求国际形势的逆转,抗战的最终胜利,就是最佳结果。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当个头儿也的确不容易,要权衡和考虑的太多,一不小心就成了千古罪人.......
淞沪会战的意义还是很强大的,无奈中国军队长期在军阀割据的低素质战争中养成了不好的习惯,所以淞沪会战打得虽然已经很壮烈了,但是有的地方还是能够改进的,几个德械师就没有发挥出应该有的实力,令人惋惜,
原帖由 半日光辉 于 2007-10-29 21:04 发表 ! t, U0 e# m% ~8 `$ E
淞沪会战的意义还是很强大的,无奈中国军队长期在军阀割据的低素质战争中养成了不好的习惯,所以淞沪会战打得虽然已经很壮烈了,但是有的地方还是能够改进的,几个德械师就没有发挥出应该有的实力,令人惋惜,
6 [. {4 J" c0 O6 E8 A2 f
# C% p7 Y% D, o* s) }哎,日本陆军的战斗力个人一贯认为并没有什么太令人侧目的,关键是当时我堂堂天朝的落后啊.....
天朝的落后,不在于一两件武器,而是人的思想落后
落后也是必然的,从清朝灭亡到日军大举侵华,中国实际上根本就没出现过真正统一的中央政权,一直是在混乱中度过的......
兵员素质,国军是抓的壮丁
6 \% ]3 L+ H! w, ]9 v, Q, W          “皇军”是正规军  $ g$ \- g  f  h$ c
              国军的高级军官包括最高统帅都是日本军事院校培养出来的。人家是师傅啊!
# b( y1 X/ z! e& d               国军的《步兵操典》都是照搬照抄的,士兵的战术动作别人都了如指掌啊~ :victory:
这些问题也是存在的,但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长期锁国带来的落后,还有清朝覆灭后长期的军阀割据混战,还有列强的压制,使本已疲敝不堪的国力更加衰微~~
军事上落后,那就意味着要挨打啊!9 o: g3 w1 V' o

7 X5 F) y% l# t  K. h* ]国事凋敝,贼邻焉不生觊觎之心,况且倭寇包藏祸心已久矣!
还得多谢德国人,要不是德国与中国进行军事合作,淞沪抗战能支持3个月吗
要是老蒋心更坚定,战略更合理,送沪会战取胜的可能更大岂止是坚持?
8 D6 b" ^. f+ F( C* r德国人德械师的作用往往被过分夸大
国军的兵源太次啦!何况社会流传着“好男不当兵.......”。拉夫拉丁,三毛从军之类的事在当时不是啥笑话,要对抗日本的正规军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 E+ X7 @: M2 N  G
( b& l5 e. i# Z! k+ o; v日本对我国的地理、历史的研究可谓久已。汗颜啊.......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