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年的日本战国史中,最激动人心的合战在我看来应该是发生在永禄四年九月十日的第四次川中岛合战吧。甲越两军在两位时代英雄的带领下,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大血战。而关于此战的种种传说,我想此处的众位高手也都很了解,在这里我也不想浪费大家的时间,重复叙述了。7 {9 u) a1 w+ V
但是,也有许多疑问一直存在于我的心中,现在想和同志们一起探讨一下。3 ?' m2 V7 ^. k- ~! {6 N+ n* C
首先,伤亡人数。《甲阳军鉴》告诉我们,此战武田军伤亡17000人,上杉军9400人。武田军的伤亡率居然接近了百分之九十,实在是奇怪。试想,武田本队8000人就算人人非死就伤吧,别动队12000人里面居然也有9000人死伤?按照传统的说法,别动队发现妻女山上无人以后,立刻急急忙忙下山,扑向八幡原。尽管途中受到了上杉军后卫队的顽强抵抗,但还是赶到了战场,挽回了劣势,击退了上杉军。按理说,这一系列的战斗居然会使别动队遭到如此大的损失实在是不可思议。因为谦信在发现别动队赶到以后,并没有恋战多久,立刻开始了撤退。而武田军也没有进行什么激烈的追击。既没有激战,也没有穷追,为什么别动队会伤亡9000多人?是不是很多人在急急忙忙下山的时候摔伤的???7 u6 |( W) u6 w7 ?. [* U) C' o
其次,迂回的别动队人数居然大大超过了本队,也实在是有趣。因为这确实违反世界任何地方的军事常识!信玄派出的不是别动队,是主力!如果信玄只想捅一下谦信,请他下山的话,用一支五千人的部队我看就够了。在山上,上杉是无法利用人数上的优势,展开部队的。谦信军也只有下山整队,才能发起进攻。而此时,信玄率领早已等待多时的主力,给予谦信致命的一击……也许这才应该是我心目中的“啄木鸟”战术。可是,别动队的人数是如此之多,大反常理。2 S1 h+ G5 k: i0 W
再次,谦信真的看破了武田“啄木鸟”了吗?看到炊烟增多的谦信,如果马上能联想到“信玄军准备用一部赶我下山,而信玄自己会在八幡原等我……哼!那我就先下山,击破信玄的本队,让他美梦落空”的话,那谦信肯定不是人是妖怪。那么,谦信下山的目的是什么?他是抱着决战的信心下山的吗?
, u! Q( L; n2 m; e/ E! U6 a" K最后,谦信此次出兵的目的是什么?是想要拔掉海津城这个眼中钉吗?是想要击破信玄的主力吗?还是如传说所讲得那样,是为了要信玄的脑袋?7 ^; C* R6 [. u( E) _, S
抱着如此多的问题,我来试读一下川中岛之战
: }6 x/ X. q! _) Q4 A. r0 }+ i: i3 m2 E7 J( Y; B/ m$ |
永禄四年八月十四日,谦信出动18000人的大军,向川中岛进发。由于一年前,信玄在千曲川沿岸修建了海津城,并成为了武田方北进的一个重要据点。毫无疑问,对谦信来说,海津城无疑是上杉方的眼中钉肉中刺。不拔掉这个毒刺,上杉的南线危险!对此,谦信自己也非常清楚。于是,好戏开锣了。7 l3 p+ N" J8 ]6 a' W
可是,来到川中岛的谦信并没有去攻打海津城。他在善光寺留下了5000人后,亲率13000人的本队,横穿海津城前,在城西的妻女山扎营下寨。他在想什么?在我看来,谦信此举正说明这次出兵的目标不是海津城。因为,在信玄集中部队,赶路160公里来到之前,占有兵力优势的谦信完全可以吃下海津城。事实上,谦信在妻女山布阵是在八月十六日,而信玄进驻茶臼山则是在八月二十四日!谦信在妻女山上等待信玄的出现一直等了八天。而信玄在得到了谦信妻女山布阵的消息以后,很快感到了一股杀气。如果信玄急急进城的话,他面对的将是海津城西3公里的谦信本队,以及以北8公里的善光寺谦信分队。甚至还有离战场不过60多公里的春日山城内的谦信军2万人。如果那些留在国内的谦信军出动,只要一天多就可以赶到川中岛,并以善光寺为据点,与妻女山的谦信本队夹击武田军。我想,信玄这个时候是吸了一口冷气吧。- q# m/ y0 E7 m' m1 ~
因此,信玄决定不进城,而是从北国街道进入川中岛以西的茶臼山下营!这样,谦信本队反倒是夹在了武田军和海津城之间。谦信军以善光寺和妻女山为轴心,南北相距8公里。而信玄军以海津城和茶臼山为轴,东西相距6公里。双方都处于夹击和被夹击的地位,动不得半步。僵局!
' Y6 @8 ]$ s( ^0 g- s7 K% H对于信玄来说,谦信真是可怕的对手啊!信玄实在猜不透谦信在想什么!是立刻决战还是持久战?在等待了5天以后,在看出谦信没有增调援军的动向以后,信玄突然下山,在谦信的面前悠悠走过,进了海津城。这也是信玄给谦信下的一个陷阱。如果谦信贸然出击,信玄可以利用海津城内的守军接应,夹击上杉军。事实上,信玄在十几年以后,用同样的方法引出了德川家康,在三方原给了未来的将军一个终生难忘的教训!: o1 d {% e8 m& G0 K
可是,谦信依然按兵不动,他在山上同样悠悠自得地抚琴。4 H" M9 j8 Y, {3 a, P
信玄毫无疑问在失望中进入了海津城。他知道,谦信选择了持久战。
) n) R. M+ N& N( M0 \+ c1 p9 q对峙继续持续了十多日。在等待中,双方的士气不断下降,信玄等不住了。
% U% ~' S, Z/ H2 Q& ~. `8 ?3 B, E$ P他想出了一个两路出击,各个击破的战术。信玄本人率领一部前往善光寺,击溃守军,切断谦信与国内的联络。而别动队则主动进攻妻女山上的谦信本队,争取拖住谦信,让他没时间支援善光寺,完成信玄本队的善光寺攻略。
9 V( S- `7 s0 K* W8 `/ S: L7 l可是,谦信通过海津城内突然增多的炊烟察觉到了什么。虽然他不知道信玄准备怎么行动,但他知道,是该下山的时候了。在先下令辎重队——注意这正是关键!这说明谦信不是准备作战,而是准备撤退——先行的情况下,全军顺次下山,并留下甘糟队殿后。于是,在夜色的掩护下,谦信本队神不知鬼不觉地下了妻女山,向善光寺退却。在退却途中,谦信军摆出了著名的“车悬之阵”。这种利于行军的布阵使得谦信军能够在茫茫夜色和沉沉浓雾之中,交替前进、休息,并保持前后的衔接,不出现掉队和迷路者。但是谦信没有想到,在十日早晨浓雾渐散的时刻,在他面前出现了和他前进方向一致的武田本队!而比他吃惊百倍的是信玄,他做梦也没想到,应该在妻女山上的谦信本队怎么会出现在自己的身边?!一场双方始料不及的遭遇战,就这样展开了……3 z: s, i% a4 i. D, p! O. U1 _' N9 }# `% z
, h, R i" ~: ^5 x7 C# x# q
此战,谦信虽然先出兵,但主动性似乎却不如信玄。所以我认为,谦信出兵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和武田决战,也不是想占领海津城,而是向信玄示威。当然,如果机会在前,他也会选择决战。所以谦信能够等,也愿意等,等待机会的出现,等待信玄的失误。而信玄的计划可以说不错,他希望别动队能够拖住谦信,为他占领善光寺争取时间。但是功亏一篑,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和谦信打起了遭遇战。当时的信玄一定很窝火,因为机关算尽却没有成功。而一场遭遇战的结果,似乎也为伤亡人数大大少于过去的记载找到了借口!?我敢说,双方虽然都出血不少,但一定没有流传至现在所传颂的那么惨烈。这就是我对川中岛诸多谜团的设想。当然,我也承认里面漏洞太多。比方说,作为一名有经验的军事指挥家,信玄怎么会在如此重要的行动之前高高燃起炊烟,好像是“故意”通知谦信,我要行动了呢?这实在是我怎么也解释不通的怪事。不懂!真得不懂!
3 z; X* n, u; m, \7 j! {+ X I
; r4 }) D6 u1 a8 |" e ( F4 ?2 t% }. y- W' @
+ f, ^3 W0 Y c# 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