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2 P8 Q7 d2 Q* P) M s T斯瓦逐次抵抗战斗3 P) b- I* \& w; r9 S. e- W, g
三月三十日晨二百师突围后,当晚令新二十二师以一营在叶带西占领前进阵地,掩护主力在斯瓦河南北岸构筑逐次抵抗阵地,三十一日下达正式命令。这一战斗的目的是掩护主力集中,准备平满纳会战(以后平满纳既会而不战,是因东西两路告急,棠吉、瓦城动摇,因而放弃会战)。其所以称为逐次抵抗战斗(或称狙击战斗),是根据当前地形(斯瓦至平满纳为隘路)、敌我战术特点、缅甸交通运输腐化、主力集中无法预计以及同古被围的教训等等,确定我军掩护部队不固守一阵地,利用隘路预设纵深阵地逐次抵抗优势敌人的攻击;在诱敌深入我阵地内尚未立足时,埋藏的地雷炸弹一起爆发,两侧埋伏狙击兵配合我正面部队一举反击消灭敌人。我军这种阵地又要虚虚实实,使敌人捉摸不清;尤其经过一两次打击后敌军就裹足不敢急进。因之新二十二师牵制敌人半月之久(连南阳车站攻击约二十一日之久),其间激烈战斗亦达十二日之多,使敌人伤亡惨重,寸步难行。我军已达到以少胜众、以劣制优的目的。- d G7 m. F4 L. U
/ R) e$ ]% N! `% T
当时敌我使用兵力如次: ) k& o% s P* Z( I敌方:第五师团三个联队,第十八师两个联队,山野炮二营,重炮一营,空军飞机数十架,战车若干。 @1 A7 h: q! C) n
我方:第五军新二十二师三个团,战车一部,山炮一营,游击支队新兵训练处二个团。 从四月一日至四日,新二十二师一部与敌五十五师团一部对峙于叶带西以南南阳车站间,仅有小部队搜索战斗及断续炮战。 , c$ X" f6 B3 r ^/ K四月五日至十日,敌五十五师团以步炮战车联合,全力向我新二十二师猛攻,我军按照预定计划在斯瓦阵地以南完成任务并予敌以严重打击。敌伤亡甚众,并摸不清我军虚实战法。 0 O% b4 }0 E. @8 P9 u% b 9 @! R$ F5 C. o这期间我第五军部便衣侦探马玉山伪装缅甸人,为敌五十五师团司令部挑水打杂。有一天他发现敌人办公桌上有地图一幅,绘有部队番号位置,他立刻烧好一壶水,乘敌人吃饭时送进办公室,将地图偷出,星夜跑回平满纳。我亲眼看到是日军地图,并注明新增十八师团五十六及一二四两联队,山炮、重炮各一营,当即转知前方注意。" W" [( v! P3 R5 ~
- `+ ?$ |% w4 {: q, L四月十一至十六日,敌增援部队更番攻击,炮空轰炸更为猛烈,并不断轰炸平满纳,新二十二师应用虚虚实实的狙击埋伏并进行游击战,给敌人以极大打击。至十六日晚,我军安全进入平满纳既设阵地。 ' W `, M2 R+ q$ X& X# }0 b 5 J7 K1 A5 _# S7 ^, s在这期间,我游击司令黄翔派队在勃固山脉内,神出鬼没地往来穿梭打击敌人后方交通运输,并袭击同古机场;于四月七日前侦知敌人从仰光向同古方面增加三千余人。可惜团长王肇中经验不够,所部官兵又多属新兵,扰乱敌人的次数不多,严重的打击更谈不到。但以后从各方对照,他们所得情报和第一线部队发现敌人的文件基本上是符合的。$ r) N$ ]; v l' m$ W
5 i6 }; j" v+ u% Y
是役我军战术运用灵活,使敌人捉摸不定,伤亡较大。敌五十五师团已十分残破,不得不增加十八师团作为主力,我新二十二师也伤亡一千五百余人。 * n$ _: W' L1 _) ^! {8 @) H8 H' n3 G1 t( t* E5 w5 b6 T$ d( v1 ]
东西两路相继败退' z1 O4 w4 g8 A% G7 U" Q
东路毛奇方面十八日以前仅有敌人一个联队,十八日敌侦知我放弃平满纳会战计划后,始将集中同古之第五十六师团主力转用于毛奇方面,十九日保拉发现敌战车运输车四日辆。当日我暂五十五师即失去联络,罗衣考失守。二十三日敌进入棠吉,同时东犯,罗列姆当日失陷。我第六军兵力分割使用,一营一团被敌各个击破。而最恶劣的是一经与敌接触即离开公路,各级指挥官失掉掌握,以致腊戍门户大开,敌人得以长驱直入。景东方面则始终未与敌人接触。: q5 r6 m! Y9 }( @1 A# R
英军在这期间已全部集结于西路。英军士无斗志,一经与敌接触即行溃退,四月一日放弃普罗美,五日放弃阿兰庙,以后逐日撤退不停。四月十三日,英军提出要求中国军队在英军方面沙斯瓦、唐德文伊、马格威接防,掩护英军撤退。这等于全部向我交防,而毫未提及英军以后的任务。到十七日英军在仁安羌的一师及装甲旅约七千余人就被敌人一个大队包围,实为战史中的最大笑话。 5 P2 B$ Y* N/ ^% p我新十二师一师的兵力自三月二十六日与敌接触以来,至四月十六日共与敌战斗二十一日之久。我军先攻继守,用逐次抵抗战术与优势之敌(先后五个联队)连续激战达十二日,不但达成掩护主力的任务,而且消耗打击敌人并引敌人深入于与我有利的决战地区。可以说,在我抗日远征史上这是罕见的战例。' p7 x) r( B& }* H: b/ m+ p% Q
仁安羌解英军之围 " n+ @6 B1 h8 H3 `" B ]3 A当四月十八日晨我远征中路放弃平满纳会战时,正是西路英军第一师及装甲第七旅在仁安羌被围的第二日。这时我第六十六军新三十八师主力已到达乔克巴当,第一一三团孙继光部星夜用汽车输送到英军被围前线。到后发现敌人仅有一大队,迂迥至仁安羌以北大桥附近,戴断英军后路。而英缅军第一师及装甲七旅共七千多人辎重车百余辆,竟至束手无策。经我军猛烈攻击,至午即将敌击退,英军全部解围。 + K' @3 W3 W# K S$ C我远征军的这一英勇行动,轰动英伦三岛,以后英方曾发给新三十八师师长孙立人、团长孙继光及营长多人勋章。 3 b! ]% M% w( B- [7 y7 q7 h5 \1 Y ?6 U, h
放弃平满纳会战 / R' g1 _4 |$ e! m四月十八日放弃平满纳会战,是因西路英军退于仁安羌以北(在平满纳右后方约二百公里),而东路罗衣考方面的暂五十五师已失联络,棠吉告急,我中路军有被东西两路敌人截断后包围歼灭的危险。当时参谋团团长林蔚提出两种意见:“(1)贯彻平满纳会战,努力击破敌之一路,以解除我之危局;(2)彻底脱出敌之包围圈,一举退守曼德勒之东北,再增调兵力,从新部署作战。”他并星夜派侯代表到瓢背通知罗卓英(因当时电话不通)。史迪威与罗卓英虽接受了第二种意见,可是他们的决心处置并不彻底,史、罗命令要旨如下:(1)放弃平满纳会战,改守梅克提拉、敏扬之线,准备曼德勒会战;(2)令六十六军刘师固守瓦城,先一步占领敏扬、棠沙,对西南警戒;(3)令六十六军孙师前方两团逐次阻敌,会合于乔克巴当,以棠沙为后路,节节阻敌前进;(4)令第五军先抽二百师回占梅克提拉、瓢背之线,掩护主力转进;(5)以九十六师在平满纳坚强抵抗当面之敌;(6)该军以棠吉为后方,准备在梅克提拉、他希、带侧打击北犯之敌(按此令漏掉对二十二师行动之规定)。 . Z; ]2 t1 w8 J. w0 C# F" H史、罗这个计划将五军、六十六军(欠一师)分布于长达三百余公里之平(平满纳)曼(曼德勒)公路上,既不能攻,亦不能守,我极端反对。当时命令要旨是由电话中传达,我说要么在平满纳打下去,要么退守棠吉、梅苗,我不同意这样分散兵力,被敌人各个击破。在电话中相持不下,最后罗拿出他的威风说:“不接受命令决不许可。”我一看表快四点钟了,再拖下去,各部队攻击开始,与敌胶着更不好办。于是接受了罗的命令,下令放弃平满纳会战。+ f7 u |4 q8 O0 H2 A+ E
放弃平满纳会战曾是中国远征军失败后争论的一个中心问题。但我始终认为应否会战须根据具体的时间、地点、条件,放弃这一会战,虽然有些可惜,但尚不是中国远征军惨败的关键。 $ M* R0 V' G5 X$ O% B& w我下令后即赶赴瓢背,向罗卓英陈述以后作战的意见,大意说:既因东西两路吃紧,放弃已有准备的平满纳会战,那就必须集中兵力保全腊戍的两大门户——棠吉和梅苗,不应再作无准备的曼德勒会战。当时罗曾同意考虑我的意见。 + Q0 J# `" S7 e' U' X9 Q9 b, {7 E3 o$ Z7 G. ]& l5 H
乔克巴当上大当1 S" i) N. K. j+ y) R3 \. O; h
到四月十九日午后,史迪威、罗卓英忽然变更计划,既未进一步作合理的部署,反而将我远征军进一步分割使厂。他们说,乔克巴当西南发现敌人三千余人,令二百师开乔克巴当向敌攻击。当时我根据摩托化骑兵搜索的报告说,我新三十八师尚在仁安羌,乔克巴当并无敌情。史、罗坚持认为英方情报确实,非去不可,我坚决反对,并力陈利害,说明即有敌人也不应置棠吉之危急而不顾。这时罗已唯美国主子史迪威之命是听,完全拒绝我的意见。我警告罗:“如果出此决策(其实是下策)的话,我不能负责。”罗现出窘态,他的参谋长杨业孔和外事局的一个参事(记不清姓名)出来帮腔,力劝我遵照“命令”。史见我仍坚持保卫棠吉、梅苗的意见,他便反唇相讥说:“中国军队吃饭不打仗吗?”我也回敬说:“我吃的是中国饭,而不是吃英国饭。”如此大闹一阵,我仍抑制着自己的愤怒,再向史、罗申述说:即使乔克巴当发现敌人,以新三十八师掩护英军撤退已可安全无虞,我军应顾全大局,不要前门拒狼,后门入虎,使我远征军一败涂地。史、罗仍无动于衷。我无可奈何,只得忍辱负痛,一面接受了史、罗的命令,但声明如再侦察无敌情的话,仍不能去;一面找戴师长吩咐:“除先开一团外,其余等我从梅苗回来再决定行动。”1 l) F" I+ y" 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