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www.6park.com! J( V: a& `' M) g
卡扎拉会战是隆美尔运用克劳塞维茨“进攻力学”理论的典范。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他做出了一生中“最为大胆”的决定,击溃了英国著名的第8集团军。从此,他声名鹊起,为世人所瞩目。2 @9 n( M7 e f
0 p( a1 w$ D: e: F' o _会战背景 , Y, e9 G+ i N, z8 b { 6 C1 n! m" ]! s6 B
1941年底至1942年初,希特勒加强了在地中海的海空力量,德第2航空队开始对英军在地中海的海空基地马耳他进行狂轰滥炸,德意海军在地中海积极打击英国海军及其运输船,由意大利开往的黎波里的运输船可以畅通无阻地驶过地中海了。1942年1月5日,9艘商船在的黎波里安全靠岸,给隆美尔卸下了50多辆坦克和2000吨燃油,使德意非洲军的坦克很快增加到了150多辆。得到这些增援后,隆美尔悄悄地进行着反攻准备,他对自己的计划秘而不宣,使意大利人和英国人都以为他准备继续撤退。21日8点30分,隆美尔命令非洲装甲集团军发起进攻。英军战线拉得过长,遭到突然打击,只得匆忙应战,英第1装甲师在第一次交锋中就损失了半数以上的坦克。25日,隆美尔攻占了姆苏斯。这时,英军指挥系统陷入混乱,指挥官们正在没完没了的争吵。接着,隆美尔佯装进攻迈吉利,当英军兵力被吸引到迈吉利时,隆美尔却猛攻班加西。29日,班加西再次易主,隆美尔缴获大批战利品。英军第8集团军司令里奇被迫放弃了迈吉利,退守卡扎拉防线。在随后三个多月中,德意联军与英军双方战线大致稳定在卡扎拉防线上。双方都在加强力量,积极准备向对方进攻。2 w ^( L7 l& W
W6 M( V' E/ d* K3 }' \
战前双方态势! R: F, k+ z) F' T7 C
. Z6 M7 k7 K' z' X卡扎拉防线位于托布鲁克以西75公里的地域,是英军利比亚防线的最前沿。它北起海岸附近的卡扎拉南至沙漠中的比尔哈希姆,绵亘80公里,由一系列要塞、大量的野战工事、大片的布雷区组成,具有相当的防御纵深。英军第8集团军下辖两个军:第13军和第30军,第13军负责卡扎拉南部的防御,第30军负责卡扎拉北部的防御。防线的北端由南非第1师防守,南端筑有要塞,由自由法国第1旅防守,外围布有厚密的雷阵。由防线的中央西迪哈夫塔向后延伸10多公里是“骑士桥”,也是一个坚固的要塞,由英军1个旅防守。再往东是阿德姆“盒子”,由印度部队防守。防线的后方是由机动能力强的装甲和摩托化部队组成的强大预备队。托布鲁克是整个防线的补给基地。隆美尔在谈到卡扎拉防线时写道,“所有的要塞都拥有强大的炮兵、步兵和装甲部队及充足的弹药。整个防线的构筑显示出优良的技巧和高超的技术水准。所有阵地和要塞均符合现代战争的要求……埋设的地雷总数达100万颗……”然而英军部署也存在明显的缺陷。此部署主要是为了一旦准备充分后向西发起进攻,而不是为了坐待隆美尔的进攻。另外,他们在贝勒哈迈德建立了前进基地和铁路终端站,这是一个很容易受到德军翼侧包抄的明显目标,那里堆积如山的物资需要掩护,使得英军指挥官顾虑重重,作战时不敢随意调动部队,其机械化部队的威力便难以充分发挥出来。6 A7 x; S- G0 f2 \9 k% D
3 b) _" y- p7 s4 o于是,隆美尔制定了一个极为冒险的作战计划:以一部兵力佯攻英军正面,拖住英军主力;集中全部装甲部队从卡扎拉防线南翼实施突破,然后北上机动到英军防线背后,这样可以切断英军机动部队与其一线部队之间的联系,从防线背后进行突破。其具体部署是:由4个意大利步兵师于进攻当天下午2点对卡扎拉防线北部发起进攻,并插入敌方阵地约20公里处,随后由德军一个坦克营和一支由缴获坦克装备的部队发起坦克进攻。目的是将英军装甲部队吸引过来。至黄昏时德军坦克营便撤出战斗加入主力向南的迂回行动。由非洲军的第15和第21装甲师、意军第20军的阿雷艾特装甲师、的里雅斯特装甲师及德军第90轻装师构成的主力部队于进攻之日当晚9点出发,向南运动到进攻出发阵地,次日4点30分在卡扎拉防线南端发起进攻。突破后即向托布鲁克方向攻击前进,截断英装甲部队退往托布鲁克的后路。# L( q; M d" b
# y$ _3 `/ E; m ^3 l隆美尔曾对他的将领讲过这么一句话,他说,这次做战的关键必须造成我们不是向南进行一侧包围,而是向北实施正面突破这种假象,只要这种假象没有被英国人识破,我的“杠杆”就能撬动敌人的坚固防线,歼灭他。这是隆美尔一生中“最为大胆”的决定。许多德意军官提醒隆美尔:“你这是拿自己的全部荣誉去冒险!”因为一旦迂回突破失利,德意联军将全线失败。他的参谋长阿尔曼雷德·高斯于1957年写道:“他让军团的全部坦克迂回到南端。这种进行翼侧包围的决定是十分大胆和罕见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隆美尔自己的后勤补给线也必须从那个侧翼绕道而行。如果他的这次战斗失利,他将面临失去整个非洲的危险。”# T% `$ a$ I# a/ L& G
* E- S% m$ u' q/ W# z h德国人要真想拿下埃及,必须满足两个先决条件:首先要能够利用突尼斯和比赛大两个港口——这个后来到43年做到了,因此希特勒可以往突尼斯派遣那么多师;然后要修建一条从第黎波里到埃及边境的铁路——意大利参谋部一直这么建议,可德国人不干。隆美尔在不具备这两个条件的前提下尝试了一次又一次,结果一次又一次的被打得满头包,要真像有些人希望的那样在阿拉曼之前希特勒多给隆美尔五个师,就算马耳他不存在,隆美尔在阿拉曼战场上的人力物力劣势同样不会改变,因为他根本没有能力为这多出的五个师提供后勤保障。4 T- X: J/ P S- w
# J3 _: K; f% O3 f. b' @现实中,很多时候非洲军遭遇“补给危机”时,却有大批补给品积压在第黎波里的码头上运不出去。从第黎波里到班加西的距离相当于从波兰边境到莫斯科,要到埃及的亚历山大则还有同样远的路,如此漫长的距离对非洲军的补给车队而言不堪重负,虽然以运输能力和兵力比来看,非洲军的运力几乎相当于东线德军的十倍。隆美尔的补给问题,主要是由其在非洲漫长的陆上运输线造成的,在非洲卸货的燃料,有1/3到1/2被消耗在1500公里的运输线上,而且由于沙漠公路的恶劣条件,汽车的损耗远远超出欧洲大陆,非洲军几乎总有1/3以上的车辆属于待修状态。看看非洲军的战史会发现,非洲军补给充分的时候,通常就是放弃班加西向第黎波里撤退的时候。% q) A% x4 U, s: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