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诺门罕战役与朱可夫装甲兵作战思想的提升 8 P4 h# J( N o9 d7 [( I% |% n% ~1 S! N1 W3 o: K
诺门罕战役的胜利使朱可夫对自己的装甲兵作战思想更加坚信不疑。1940年,朱可夫在参加苏联最高统帅军事会议时第一次提出:“以机械化部队为骨干的方面军和方面军群实施宽正面、大纵深、高速度进攻的新理论”。这一新理论的提出,是朱可夫在吸取了对日作战经验之后,对纵深进攻战役理论的继承与发展,而朱可夫的装甲兵作战思想也在这种新的作战理论中得到了充实与提高。从三十年代的对装甲兵的集中使用,发展到使装甲兵、航空兵、摩托化步兵相互配合,协同作战的新思想。看似简单,但其中对各兵种之间的相互协调配合与统一指挥所提出的要求是相当复杂的。朱可夫通过诺门罕战役的实践,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加紧组建机械化军对苏联的意义。1940年在受到斯大林接见时朱可夫说道:“如果我没有2个机械化旅和3个摩托化装甲旅,肯定不可能如此迅速地合围并歼灭日军第六集团军。我认为,我们必须大大扩充装甲坦克部队和机械化部队。”对于在即将爆发的苏德战争中,苏联装甲机械化军将起到的作用,朱可夫认为“如果法西斯德国把战争强加到苏联头上,苏联就得同装备有大量的装甲坦克部队和机械化部队及强大空军的法西斯军队作战,面对这样强大的对手,必须继续组建坦克和机械化兵团,以便在力量对比上与德国相等,还必须改编、改装空军和防空、防坦克部队,这是实施陆上进攻的先决条件。”对于装甲兵、机械化步兵在未来战场上的地位,朱可夫反复强调:“德军陆上进攻的骨干力量是以坦克为主导的机械化军队,坦克与机械化军队的出现,是当时科学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和客观要求,顺应了战争发展的需要与历史发展的潮流,代表着当时陆上作战的发展趋势。如果苏联仍站在自我封闭的立场上对待这场残酷的战争,将付出巨大的代价。”苏德战争初期苏军的节节溃败,以及大片苏联领土的沦丧证明了这一“代价”的确是巨大的。同时,也证明在当时朱可夫对机械化兵团,尤其是对装甲兵方面的认识是正确的。" Z1 T. y9 u9 o& U. ^# K$ `+ j, n3 u
) z/ h. N6 n7 E' r1 s. y9 c' r
朱可夫的装甲兵作战思想,在苏联的装甲兵发展历程中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为苏军装甲兵部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苏德战争中,对苏联抗击德国法西斯侵略做出了突出贡献。作者: 提督的决断 时间: 2007-8-10 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