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扩张战略中,原来有两个战略选择:一个是北进战略,即将苏联作为主要假想敌,向北进攻西伯利亚;一个是南进战略,即以美国、英国为主要假想敌,向南进攻南洋群岛。日本陆军主张采取北进战略,巩固和扩大在中国的侵略利益,向北进攻苏联的西伯利亚。而日本海军主张采取南进战略,以中国为根据地,向南进攻南洋群岛。究竟采取哪一种战略,关系到把日本军事力量的重点放在什么方向的问题。日本陆海军争得非常厉害。1936年8月7日,日本最高决策层决定采取“南北并进”战略。根据这个方案,陆军军备以实施北进战略为目标,准备同苏联作战;海军军备以实施南进战略为目标,准备同美国作战。 7 j8 |& _& Q; n$ Q3 s3 V. K e' u; Y4 O5 V7 m7 ~* U
* m8 Z4 Z2 c Y8 x9 u0 }. ?0 S
# r2 v/ c* w$ M) H& n& t& j {3 z( S8 t
这个战略是个折衷方案。但是,北进战略仍然强势,日本并没有动摇北进的企图。然而,1939年后,日军却放弃了南北并进的战略,采取了“南进战略”。 ; b+ U5 e' Q1 V( ]! P) j( A# R
4 A8 U8 a8 q) R# [# a! {) l y[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0 o. ?% E5 U/ m% ?2 B+ O
" n/ E; k4 u/ z6 e; M
9 F6 a3 r% o/ H7 H6 f0 f3 y4 R; l* N# b8 j$ G# C
这要从诺门坎事件说起。 ! W4 `: V5 b% Q; R; p r N* F% t. C) Q% p8 M1 S& @$ x' X& `' z3 {, r
/ B5 K3 \2 b# T0 g9 U* Z3 q
. ^% x3 W" z1 I% W/ t
一直主张“北进战略”的日本陆军,积极准备对苏联的进攻。1939年,中日战争已进入相持阶段,日本陆军认为可以在中国东北集中兵力与苏联作“武力侦察”式作战,于是挑起了诺门坎事件。 8 D0 y* D, j- z/ |* P0 l1 x$ V
& r5 ~; y$ A! D; t; |7 Q- t
( ^; [# ~! X4 {, |7 j2 I8 s2 E L, V
' y5 B9 a! Y6 H" k
* h r3 s& j+ {# ]
诺门坎位于中国内蒙古与蒙古交界地区,隔哈拉欣河与蒙古相望。苏联把这个事件称为“哈拉欣河事件”。1939年5月12日,日本关东军第23师师长小松原道太郎中将率部向驻守在这一带的苏军第57特别军发起攻击。后来,日本关东军第6集团军也投入了作战。 / _- c/ {+ z% j! ^
1 a; J( v2 t$ Q8 Y5 K2 }8 q/ [7 O: d% H+ _8 \! v7 T- }5 Q, v
0 x D: P0 w h; Y/ K; q9 R) }
# |5 _7 w8 h+ d, |8 M' N2 b' p
诺门坎事件开始时,苏军第57特别军军长名叫费克连科,这个人是苏联国内大清洗后当的军长,缺乏作战经验,而且怕死。日军发起进攻后,他还在离战场120公里的地方指挥,对战场情况几乎完全不了解。所以,战役初期,苏军接连失利。 ) g$ _7 g6 N3 g% V" b& y " I2 Q/ h7 U8 A% O- ~: e& p % f2 B% d# r+ U0 G, \0 u' [" u* l* p: Y- `# [" z Y' b
* D% |6 m k, D6 p+ {3 u9 q/ c7 H3 p6 H) o) z7 J* t5 i
5 ^& ~2 C8 x3 y+ A) s 随后,朱可夫下令全线实施进攻,日军狼狈溃逃。 1 F$ Y' A8 i$ P g8 O# j + X i+ l- l( l4 N ' X, g- T0 x+ B- E7 L 3 H& Y/ m/ o' X 5 Y; I b# }) B 作战中,朱可夫展露了他严厉果断的指挥风格。他曾在半天的时间里,在一个师撤换了2个师长。 : Z6 ^+ W. a, p P
8 g5 u/ u0 b, T V" i& C; Q7 k) P
% B/ j, e: i2 n' l9 _
6 E- Y1 T9 p6 \* p- O 当苏军向纵深进攻时,朱可夫命令步兵第36师攻打日军的一个阵地。这个阵地关系到整个战役的成败,日军抵抗得十分顽强,苏军这个师伤亡很大,师长发现再次进攻有困难,于是打电话给朱可夫请求暂缓进攻。朱可夫命令他再次进攻。过了一会儿,朱可夫打电话问这个师长是否继续进攻了,那个师长说,部队伤亡大,一时还无法向前推进。 3 a, ^9 h' \ T8 B9 K3 Q#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