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载机的攻击: 9 c" u* Y% e' W1 d9 F8 [' n) A7 u. ~3 L 1 K- t0 v' r: q; S 南云舰队正沿30度航向以30节航速北进,以尽快占领有利的攻击阵位。南云的初衷无疑是要完成充分的准备,再给予美军沉重一击,但是这样保守的作法,却失去了最有利的战机!就在此时,来自美军航母舰载机的攻击开始了。 T R4 d' |- O5 ^& Q/ Q4 [ 美军航母舰载机经过2个多小时的远程飞行,最先飞抵南云舰队海域的是“大黄蜂”号的35架“无畏”式俯轰炸机和10架“野猫”式战斗机,却未发现日舰,这是因为美机飞行高度较高,云层影响了观察,加上日舰已向北航行,美机在预定海域没发现日舰,便向西南搜索,与日舰背道而驰,没能找到日舰。35架轰炸机后来有21架轰炸机返回了母舰,14架轰炸机返回了中途岛,由于不甚了解中途岛正确的敌我识别信号,还挨了岛上的一顿高射炮,其中4架在着陆时坠毁;担任护航的10架战斗机则因燃料耗尽,都在海上迫降。“大黄蜂号”的俯冲轰炸机因未找到目标,所以没参加这次攻击,后来斯普鲁恩斯在给尼米兹的报告中说,“如果有他们参加,就可以攻击第四艘日本航空母舰,‘约克城号’后来也会免遭那艘敌航空母舰的攻击。”他在报告中这样写就足以说明,这次贻误战机使他多么耿耿于怀。 7 l" B/ Q1 V! ~! W0 O' S 9时18分,美舰载机第一攻击波“大黄蜂”号的15架TBD“蹂躏者”式鱼雷轰炸机,在沃尔德伦少校率领下,也到达了预想中的南云舰队海域,当然什么也没找到。但沃尔德伦少校率领部下是小弧度转弯,朝西北偏西方向搜索的,而且采取的是在云层之下低空飞行的方式。1 [6 x) z& v I& s" N, Y, X
大约9时20分,他们发现了南云的航空母舰编队。日本舰队在海上拢成巨大的钢铁花环,航空母舰正在其中。糟的是,为沃尔德伦少校护航的10架“野猫”战斗机,为了占据对“零”式战斗机的有利高度,一直在高空云上飞行,与沃尔德伦少校鱼雷机群失去联系。在没有战斗机掩护的情况下,沃尔德伦少校仍然勇敢地率领他的鱼雷机队向日军舰队发起了攻击。 F7 V3 N- p$ j. j& x3 O, H
南云的警戒舰也发现了来犯美机,“筑摩号”筑起两道烟幕屏障,并对空射击,一艘驱逐舰在“利根号”左舷也施放了一道烟幕。南云部队面临着它的经历中的最严重的危机,整个部队都紧张得不得了,不知能摆脱这场危机吗?# f3 j5 f7 w; K. O/ g* y
将近有五十架“零”式战斗机,在南云舰队所有能有工夫和可能看到他们的人们的欢呼声中,扑上去拦击美军没有战斗机掩护的15架鱼雷轰炸机,20毫米的机炮喷出猛烈的炮弹,沃尔德伦少校这些老式的鱼雷机毫无还手之力,但他们毫无畏俱地掠过波浪起伏的海面,不顾“零”式机的机关枪和水面舰艇的高射炮,用单薄的机翼劈开火网冲向南云的航空母舰。这是一场自杀性的悲剧式进攻,所有美机还没来得及投下鱼雷就全被击落,包括沃尔德伦在内的30名空勤人员仅活下来一个人。 & u/ h0 P6 e, L' O9 G C5 G 唯一的幸存者叫盖伊,当时他亲眼看见沃尔德伦少校的飞机左油箱起火。着火飞机从盖伊旁边掠过时,他看见沃尔德伦站起来,拼命想从烈焰腾腾的座舱中挣脱出来。接着盖伊机上的机枪手兼报务员也死了,他在一艘驱逐舰上方急速拉起,然后朝“苍龙号”航空母舰冲去。该舰向右急转弯直冲着他驶来,他根本没把舰上漫无目标的对空火力放在眼里,对准“苍龙号”舰前部的一门砰砰射击着的高炮冲去。他想向它射击,可是机枪卡了壳,电动投雷装置也失灵,他扳下手动装置发射了鱼雷,然后就从“苍龙号”舰尾上方大坡度急转弯猛地拉起时,他看见“苍龙号”航空母舰上正在给飞机加油装弹,“油管横七竖八拖得到处都是,舰桥上的小个子日本舰长急得直跳,大嚷大叫”。一架“零”式战斗机发现盖伊发射的鱼雷后,就在“苍龙号”的航迹上方倾斜转弯,像发了疯似地盘旋以期引起航空母舰的注意,“苍龙号”终于转了个弯,鱼雷从它旁边疾驶而过。当这架零”式战斗机弹药已尽,油料也所剩无儿,降落在“苍龙号”上时,使他惊奇不已的是,航空母舰居然没有发现鱼雷。显然,它免遭灭顶之灾完全是碰上了运气。盖伊才飞离“苍龙号”,就有5架“零”式机成一直线向他扑上来。“零”式机击毁了盖伊飞机的方向舵操纵器和副翼,这个机翼突然折断,飞机像块石头似地直往下坠,但他及时跳出了飞机。他顺手抓起一个装有橡皮救生筏的袋子,还抓了一只黑色橡皮坐垫。他也不知道这垫子能派什么用场,不过沃尔德伦跟他们说过,不要随便把东西扔掉,因为万一遇到某些情况时说不定会有用。盖伊很快就发现,躲在坐垫底下能有效地避开敌人的视线。直到空战打到他的北面,他才从垫子下钻出来,安全地把救生筏充上气。他在水上漂着,手和腿都受了些轻伤。第二天,他被一架PBY机救起。 U( ]5 G" o3 e, t0 B 当空中15个黑点中的最后一个,化为一阵轻烟消失时,在舰上观战的日本水兵欣喜若狂,狂叫喝彩。然而喝彩声未绝,9时30分,在南云舰队边缘警戒的驱逐舰就接连发出紧急警报: E, X: @6 u T v1 |9 i% f2 Y “敌鱼雷攻击机正从低空飞向右舷!” ; T# i" l6 L! K% b, \ “敌鱼雷机逼近右舷!”' S7 S) i4 T4 n N& X
9时49分,美舰载机第二攻击波“企业”号的14架“蹂躏者”式鱼雷攻击机,在林塞少校的率领下,抵达了南云舰队上空。他们本来有6架“野猫”式战斗机护航,但同样失去了联络。尽管如此,林塞少校同样置生死于度外,他们分成两队,奋不顾身地紧贴海面从“赤城”航空母舰两舷进逼。日护航的巡洋舰和驱逐舰喷吐出密集的高射炮火,20余架“零”式机也凶猛地冲下来拦击。 + q: Y p9 [, h5 _8 A2 J+ k1 e 在“赤城号”飞行甲板上,日本水兵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他们面前展现的这个紧张的场面。从右舷前方来的美军鱼雷机一架接着一架被击落,从左舷前方来的美军鱼雷机也只剩下五架了。“赤城号”飞行甲板上响起了一阵又一阵狂热的欢呼声和口哨声。6 ^5 H5 T& V; o I7 y
幸存的美机继续冲入,都飞到了鱼雷发射点,但很奇怪,他们没有投雷,而是飞过“赤城号”后朝着左后方的“加贺号”飞去。看来“加贺号”似乎才是美机的直接攻击目标,南云舰队所有人都注视着“加贺号”为他祈祷,当幸存的美机进入“加贺号”投鱼雷位置时,只余5架投下的鱼雷。但“加贺号”舰长冈田海军大佐干得很漂亮,他娴热地指挥着这艘大型航空母舰,就像牛仔驾驭小马驹一样机警地躲开了。四下横飞的橙黄色曳光弹,高炮炮弹爆炸后的阵阵烟云以及着火美机拖着的螺旋状黑烟,在天空交织成一幅万圣节前夜那光怪陆离的可怕图案,又一架美机被击落。 5 L& @: {6 t& w' n" v0 Y 发动这次进攻的14架“蹂躏者”式鱼雷飞机中有10架被击落。返回“企业号”时,有1架因伤势过重无法修复被推下了大海。 6 G1 m( x, {. c" p6 i 0 L1 h, h8 S6 p+ t/ E 10时整,美舰载机第三攻击波“约克城”号的12架“蹂躏者”式鱼雷轰炸机,在6架“野猫”式战斗机掩护下,发现了南云舰队,他们虽比“企业”号和“大黄蜂”号两艘航母晚起飞一个多小时,但航向偏北,而且又在途中知道了日舰的新位置,迅速更正航线,所以只晚到了几分钟。在距目标还有二十二公里被十几架“零”式战斗机团团围住,6架“野猫”式战斗机全力以赴地俯冲下来参战。美战斗机以一敌二进行这场传统的格斗。从空中格斗这一角度严格地说,这6架“野猫”式打得不错,但还是很快的被“零”式机击落了三架。这时12架“蹂躏者”式鱼雷轰炸机已飞至离”赤城”号一公里半的地方。! l4 }+ g+ u* H0 ~: ^
10时15分,“赤城号”观察哨报告“左舷4.5万米处,有敌鱼雷机群,共12架”。 “零”式战斗机撇开“野猫”式战斗机去攻击“蹂躏者”式轰炸机,美军12架“蹂躏者”式正要投掸时,就被怒吼着扑来的“零”式战斗机击落六架,其余五架投了弹,但“零”式机再击落三架,只有两架逃脱。12架鱼雷机在6架战斗机掩护下攻击了“苍龙”号航母,损失10架鱼雷机和5架战斗机,未获任何战果。 * J- X) Y8 s- @- W2 t% M 美国航空母舰派出的41架鱼雷轰炸机,已有三十五架被毁。八十二名机员中有六十九人阵亡,包括三名中队队长。他们投下的鱼雷,一枚也没有命中。4 k e' ^1 y; q) J7 o& P( k+ ~6 M7 P
6月4日从黎明到现在,日本人的运气似乎好得不得了。美军的岸基飞机和舰载机共出动了99架次,发动的近十个批次的轮番空袭,竟然全部落空,未伤日舰一根毫毛,而自己却落得个大败而归。 ; C/ E& K0 E% n 然而这些人没有白白牺牲,美国飞行员的英勇行为令世人敬佩,正是由于他们这种舍生忘死的牺牲精神,在美国海军航空兵史上尚无前例,才使后续的胜利具有可能性。这种视死如归的疯狂攻击,纠缠住了日本航空母舰,使之左闪右避的始终不能派出更多的飞机升空;这些鱼雷机好象磁石一样,吸引了日方的战斗机群,迫使日战斗机在接近于海平面的低空飞行。于是当几分钟之后,美舰载俯冲轰炸机来攻时,几乎可以完全不受日方战斗机的拦截。 % v. \+ D. h) E' ]; G j+ A, Y) ?6 h' v1 o; B# M, J7 F+ Q. k3 _* q
在美舰载鱼雷机队进攻时,南云四艘航空母舰一直在继续进行反击敌人的准备。飞机争分夺秒的一架一架地从机库里提上来,迅速在飞行甲板上排好。10点20分,南云舰载攻击飞机的出击准备已快完成,在四艘航空母舰飞行甲板上,全部飞机都已经发动了。庞大的航空母舰开始逆风航行,五分钟之内,全部飞机都可起飞。 ' I. F5 g% J( ^( a/ r# x+ b2 r$ P$ i 五分钟!谁能料到在这短暂的瞬息之间,战局会发生彻底改变呢!$ N6 ?# |2 H% v
10点24分,海上能见度良好,云高三千米,云层偶尔散开。南云的心情也很激动,他感到胜利已经在握。从“赤城号”舰桥的话筒里,发出了开始起飞的命令。飞行长摇动着小白旗,第一架“零”式战斗机开足马力,飞离了飞行甲板。突然,“赤城号”瞭望哨喊道:“俯冲轰炸机!”; N1 e+ X+ c' `* K6 g1 B' C) d) z9 b
) {- _$ i/ P) } “麦克拉斯基”海军少校在2万英尺高空飞行,目力远及海天相接处,但他所看到的只是浩瀚无垠的太平洋。9时20分,他带领从“企业”号上起飞的VB-6轰炸机中队和VS-6侦察机中队,共32架“无畏”式俯冲轰炸机,到达离“企业号”142海里的预定海域截击点,但没有发现目标。在他左侧远处,海洋的质地发生了细微的变化,说明中途岛的浅滩就在海天相接处那边。在他编队最左侧的一些飞行员看见,遭空袭后的中途岛上空仍然烟雾腾腾。可是日本机动部队在哪里呢? ' ~; v0 j0 x" E6 @2 x$ l9 |1 F 如果他们比南云舰队先期到达该海域,而在这里盘旋以待南云舰队的出现呢?或是继续向中途岛飞去,以防万一落在南云舰队后面呢?还是应该趁油料尚未用尽时命令各机飞返“企业号”呢?不论作出何种决定,都是刻不容缓的,因为现在所剩的油料只能再维持15分钟的侦察飞行,15分钟后他就只好率众机返航了。' W+ k6 C( [0 p J) ]) f
“麦克拉斯基”迅速看了一下标图板,决定沿240°向中途岛方向再飞35海里,然后转向西北与预计的日本舰队的航线成平行飞行。“企业号”舰长默里称这一决定是“整个作战中最重要的决定”。尼米兹也赞同“这次战役中最重要的决定,产生了决定性的后果”。9 b1 Z+ q2 k+ T3 M; x" h) I
“麦克拉斯基”带队向西北方向飞行了大约7分钟。9时55分,“麦克拉斯基”发现波光粼粼的湛蓝色海面上有一道军舰驶过后激起的长长的白色航迹,他抓起望远镜,沿着这条航迹观察,发现一艘日本军舰──他认为是艘“巡洋舰”──正朝北疾驶而去。他的推断很正确:既然这艘“巡洋舰”舰长如此行色匆匆,一定是想赶上日本舰队的其余舰只。因此麦克拉斯基把航向由西北改为正北,紧跟那艘疾驶的军舰。 * I8 {2 _+ C9 c# l" e 其实这个糊里糊涂的向导是“岚号”驱逐舰。南云改变航向时,它正忙于向“魟鱼号”投放深水炸弹,因而掉了队。 V/ A9 D# k( r7 j0 d% j [/ \ R “麦克拉斯基”跟在日“岚号”驱逐舰后面飞行了20分钟,什么也没有发现。这时他的机队的燃料已经减少到了危险的程度,再往前飞就回不去了。但是他们不甘心,仍然决定再往前飞一两分钟。这时是上午10:20分。3 V& ]4 X! \6 N1 t5 g# e1 U
就在这时,麦克拉斯基少校和他的“无畏”式俯冲轰炸机的飞行员们,从高空看到海面上的日本航空母舰,正在掉头转到迎风的方向,准备舰上的飞机起飞。0 z' d" r6 y7 _2 j0 T% M0 H2 k
南云的航空母舰部队还没有摆开整齐的阵势。由于向东北方向作了两次舰靠舰转弯,“赤城号”和“加贺号”处于西南,“加贺号”在“赤城号”舰首右侧,“苍龙号”略偏东北,“飞龙号”也在东北。当“麦克拉斯基”带领VB-6轰炸机中队和VS-6侦察机中队从西南方飞来,即从南云部队的左后方接近时,处于他们右侧的是“加贺号”,而左侧是“赤城号”。在此之前,由于日舰连续遭受美军鱼雷机的袭击,在空中担任战斗巡逻的大部分战斗机即将耗尽燃油,纷纷着舰加油装弹。尚在空中盘旋的战斗机已被美鱼雷机吸引到低空,因而放松了对高空的戒备。加之空中有云,“麦克拉斯基”的轰炸机隐蔽在云层之上,日军未能发现。8 G+ \& [9 \$ @1 Q
这时“麦克拉斯基”有两架“无畏”式俯冲轰炸机因燃油耗尽,只好向南飞,在海上迫降。“麦克拉斯基”立即下达攻击敌舰的命令。他命令贝斯特上尉率领的VB-6轰炸机中队去攻击左侧的航空母舰——“赤城”号,加拉赫上尉率领的VS-6侦察机中队,跟随他本人攻击右侧的航空母舰——“加贺”号。( g3 h* G+ S8 K/ N3 U, t; O7 w
一声令下,早就渴望为“珍珠港”报仇的美国飞行员们,个个奋勇争先,往日本舰队俯冲下去。对于任何一个俯冲轰炸机的飞行员来说,这都是一幅蔚为壮观的景象:在洋面上阵容庞大的战舰,组成一个巨大的环形队列,在这护卫圈的当中,是4艘大型航空母舰。更妙的是,在南云舰队的上方和周围,连日本护航飞机的影子都没有;所有的飞机都排列在航空母舰的甲板上,似乎对它们的危险处境一无所知。美俯冲轰炸机神不知鬼不觉地悄悄逼近,正好在日本航空母舰编队无法还手的恰当时刻来到。2 W/ s3 T7 I: ~. L i6 n
8 e5 I( R, A, Q; @
“加贺”号( s+ o' l' c' |+ a( t6 O5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