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日本航空母舰建造经纬 [打印本页]

作者: SHJ    时间: 2008-12-20 14:43     标题: 日本航空母舰建造经纬

(一)、“凤翔”的建造经纬
7 d$ U6 A# Z& d- |7 O2 {

- X( D& Q8 L" Q4 ` 日本海军第一次正式考虑建造飞机搭载母舰,是大正3年。这年4月,军令部长与海军大臣进行商议,要求火速建造一艘飞机队用母舰,这个要是不能就改造五千~六千吨的轮船,海军省方面因为另外应该优先的问题很多,答复延期到将来恰当的时期实施。再者,这时的母舰是搭载水上机。: X. F# ~/ T% n" O) q* l
 因为之后爆发了第一次大战,日本海军急忙改造运送船“若宫丸”和水上机,同时强烈关心英海军水上机母舰和航空母舰的开发•实用化动,开始了其研究。1 x' T- G5 e3 m# ]3 {; W8 @; G
 在大正4年秋天的大演习中,从使用改造水上机母舰“若宫”和“高崎”的经验上看,水上机母舰要完成的任务常常被高浪和天候妨碍。水上机的起飞•收容时需要低速航行,但这时有被敌潜水艇袭击的危险。为了不被天候所左右,痛感有必要迅速建造舰载机平时能发着舰的航空母舰。
- F7 ]* a" V- H$ l1 j  P8 Q 这个缘故,翌年派遣金子养三少佐到欧美,主要是调查研究航空母舰。金子少佐调查了英国着舰方式的基础实验和“暴怒”的发舰实验,在报告的同时提出强烈建议,日本也应迅速建造航空母舰并分配给舰队。
, C+ i- n8 c4 A: K 这样就决定了建造一艘飞机搭载母舰的方针,在大正7年度开始的八六舰队完成计划(大正6年的第四○届议会赞同)中建造9,500吨型的军舰。新建的母舰类别为特务船,暂称舰名为第七号特务船。
. x! n; Q4 }5 G( x: d+ s 本舰当初被命名为“龙飞”,以后在大正8年10月变更命名为“凤翔”。由于9年4月制定的舰艇类别标准中增设航空母舰(军舰),大正10年10月13日下水时舰种从以前的特务船被变更为航空母舰。本舰从计划当时到完成,舰种、舰名一起变化,本稿为方便,从最初就把“凤翔”作为通称使用。1 N5 H$ i- U+ v% h4 A/ s7 k  C* Z
 最初“凤翔”计划是作为水上机母舰,设计参考设计了英海军的“坎帕尼亚”和“暴怒”。在前部有小型机(战斗机)起飞用的发舰甲板和该机用的飞机库,在后部设置大型机(攻击机、侦察机)的飞机库,大型机是放到水上出发方式,返回时全部都在水上着水回收。
1 g! j) H0 Q: O4 D 大正7年7月,本舰的建造预算成立。海军的临时潜水艇飞机调查会就建造计划中的“凤翔”的性能提出了意见,其中期盼的要目如下:排水量10,000吨,全长603英尺,最大60英尺,速度30节,续航力约8,000海里,搭载机常用•备用19到24架。军令部对“凤翔”的要求,恐怕也类似如此。, E" I2 e5 r7 ~$ L. m5 ]" k& ]5 s2 K
 可是预算已经成立完毕,这个要目性能太大。“凤翔”多少是小型化船型,速度只有25节,设计归结为以下要目。
- T" D0 c8 c7 a$ k9 g 排水量9,500吨,全长552英尺,最大宽度59英尺,速度25节,续航力14节8,000海里,搭载机12~23架。发舰甲板全100英尺,着舰甲板全长4067•5英尺,是与有前后飞行甲板的“暴怒”和“报复”类似的方式,但因为搭载机全都是水上机,不很清楚着舰回甲板的意义,是怎样的计划。
: g1 E6 ~4 A0 \; f) f 可是,英国的全通飞行甲板航空母舰“百眼巨人”出现,并且续建的“赫耳墨斯”计划资料也被驻英武官山本英辅大佐带来了。大正9年以前的计划为之一变,装备全通飞行甲板,搭载机为附加轮子的舰载机。“凤翔”被再设计为岛型航空母舰。
+ A7 O- ?" x* [4 R( C6 V “凤翔”当初的建造计划,是大正7~8年度二年,预定在大正8年度内完成。可是因为上述的设计确定之前,许多变更需要时间着手进行,大正8年10月发出了在前部有发舰甲板的水上机母舰建造训令,要求在大正10年6月完成修改。
0 {. Q' i) h& v: ? 作为全通飞行甲板的岛型航空母舰设计变更是在大正9年,大正11年3月末完成了修改。经过这样原委的“凤翔”于大正9年12月开工。负责建造的是横须贺兵工厂,下水前的船体建造是浅野造船所,主机向英国的帕森斯公司订货。3 @2 W2 |' ]: L* Y
 在本舰建造中的大正10年7月,访问日本的森皮尔航空顾问团提交了“凤翔”的修改意见书,照此进行了飞行甲板后端舰尾延长,飞行甲板后部宽度增大,舰桥构造物修改等变更。还有陀螺稳定器交付延迟,着舰制动装置开发迟缓等,竣工由大正11年2月延期到同年12月,日本最早的航空母舰总算完成了。1 y$ B+ ^  G: A9 D" N0 h
/ M! N1 l) @, Y& X# Z1 _( Z% V* Q
[ 本帖最后由 SHJ 于 2008-12-20 21:20 编辑 ]
作者: SHJ    时间: 2008-12-20 14:44

(二)、新建时的“凤翔”* E" {9 x2 I( c9 D
4 U& R- G, O  [! W+ x
 “凤翔”于大正9年12月16日在浅野造船所(鹤见)开工,10年10月13日下水。本舰的建造本来在横须贺兵工厂实施,不过,为了救济第一次大战后的民间造船厂造船不景气和横须贺兵工厂很忙,向浅野造船所转包了到下水为止的工序。
$ y: S8 ^- y' X& k 下水后的“凤翔”于翌年1月被拖曳至横须贺兵工厂开始舾装工程。本舰开工时是特别任务船,大正10年10月13日下水时改为军舰(航空母舰)。" ^+ }' G, F4 y$ l' E7 T
 大正11年12月27日竣工后立刻编入横须贺镇守府,作为日本海军最早的航空母舰服役。但实际编入舰队是相当后来的事。* i# |- b+ ?# z5 m9 x, k$ k
 新建时的主要目如下。- J+ P/ F" h) G1 r, ?# r
 基准排水量=7,470吨- G1 L- K6 e5 u9 x  d
   常备排水量=9,494吨: n9 f: Y  q3 O' A. X& D* t4 k1 G: |
   全长=168•25米
$ A. i' e/ ]/ R" e3 Y- l   水线长=165•05米% o- A8 V% h  {: _% Z8 H2 w' o/ j
   垂线间长=155•45米
. p4 z, B" J# v# R$ Q+ q3 v( {   水线宽=17•98米
. Q6 m4 M! r1 o   平均吃水=6•17米
9 y9 @. c% L& @$ B; \2 g7 X" w   深(到飞行甲板)=17•14米, t! l$ J+ l! ?9 [) ^$ K/ N
   〃(到最上甲板)=12•65米! z6 A+ Z* Y1 x. @
   飞行甲板长=168•25米
9 g* J3 P6 t) t( A9 ]9 _/ N   飞行甲板宽=22•7米
* T+ U, a& u( A   主机=帕森斯式汽轮机二座
1 q8 o; s' n, p' a& k2 O6 e   轴数=二- r# `& _) Z4 e+ N  I- Z
   锅炉=ロ号舰本式专烧锅炉四座,混烧锅炉四座
# N0 J4 M' z1 n/ u   输出(计划)=30,000轴马力
0 ]. f" V- l. g, {     〃 (公试)=31,117轴马力
. L1 `/ k7 i: T* u! e9 _   速度(计划)=25节+ U3 \3 I6 f0 p1 O; _& m/ L+ u$ ^( J
     〃 (公试)=26•655节! F0 g- M; L1 Z* W3 a
   燃料装载量=重油2,700吨,煤940吨& ^0 Q' g0 ~. `
   兵装=50口径三年式14厘米单装炮四座6 P/ U4 v% t) m& B6 i6 I
            40口径8厘米单装高射炮二座  }! \2 F! @0 e/ m1 M. [- R
   搭载机数=常用15架+备用6架% I) y0 G& Q" D. `- _
   乘员数=550名
6 Q8 Y" U8 }. q& ~" O" o# `   本舰新建时,设置了军舰全长的全通飞行甲板,在舰首部因为发舰时的加速有约5度的往下倾斜。舰首稍后方右舷方面有塔状岛(岛型舰桥)和三脚桅,大型起重机被放在其前方。岛的稍后方右舷方面有三座烟囱,采用起倒式构造,能向舷外推倒90度。
6 t! T, z& q) p' i3 T5 T 飞机库夹在最上甲板上。设置在船体的约三分之一处位置。后面的通道分别是前方战斗机用,后方是舰攻用。前方因为战斗机用宽度很窄,在两船舷设置收纳小艇用的空间,后部因大型舰攻用为舰全宽度。这个缘故,升降机也前后各一座,后部为大型。
' z. i- I. ^4 k& w3 X  j 14厘米炮设置在舰首最上甲板上及后部通道附近两舷,8厘米高射炮被隐显式装备在后部升降机前附近两侧的飞行甲板上。
, G- ?; y/ y. w 本舰是在类似5500吨型轻巡的船体上设置飞行甲板的中速舰,在设计时正因为是最初的正式航空母舰,有许多未知问题,许多参照了第一次大战中的英航空母舰、水上机母舰等实际成果、形态,还加进了当时正建造中的最早的新航空母舰“赫耳墨斯”的大量信息。
! h  b$ s0 I% }2 i! L. ~7 r+ w 设计由5500吨型的设计者河合造船中监负责,船壳构造采用了田路造船少监(少佐)设计的散热层和特殊构造的两层底,用比较轻的重量得到充分的强度。% c+ E: E2 f' d2 H! \
 为了军舰的稳定性,在锅炉室和机器室中间部装载了美国斯佩里公司的陀螺稳定器,这是应用所谓陀螺原理用重量约170吨的的巨大转子电动高速旋转,防止军舰摇摆。
+ S3 V) S3 O. C: ]! w& o 本舰的发着舰公试竣工后,留下若干的工程和整备工作于大正12年2月5日(也有22日的说法)实施。这时是三菱试飞员的英国人乔丹驾驶一○式舰战漂亮地发着舰成功,获得了赏金一万五千日元。
9 m  O+ {4 k& | 作为日本人,吉良俊一大尉(“凤翔”第一任航空长)于3月5日(也有16日说)以一○式舰战进行着舰漂亮地成功,从海军大臣手里接受了奖状和金杯。
4 U8 x( A2 `/ y; [7 D- F 当时的着舰装置是导入英国的纵索式,从舰尾到舰首的飞行甲板长度约100米,宽度20米的范围内,12毫米的钢索以15厘米间隔纵向铺设,之间,有九处高度约15厘米的驹板,着舰机轮中央设有5个钩子,着舰时候碰到钢索,利用摩擦力制动的结构,着舰机一边打倒驹板一边停止前进。
) }$ o1 R9 u- @" ?" Y 这个缘故,制动效率不好,事故也多,后来是采用了横索式制动方式,暂时采用的是这个方式。
) D  P2 m: s4 k: D 从以上发着舰的各种实际成果,指出各种问题,要实施撤去岛型舰桥,修改舰首飞行甲板倾斜,撤去起重机,采用起倒式桅等。这个缘故,从大正13年6月6日开始,到同年8月20日的约二个半月实施了修改工程,同年9月1日第一次编入第1舰队。; B% B3 ^* J8 z0 c9 k
 由于这个修改工程,舰桥被转移到前部飞机库前面两侧的飞行甲板缘部,在右舷方设置了起倒式主桅。还有,8厘米高射炮由于在阻拦索下操作不便,被移设到前方升降机后方两侧。这时期的搭载机是一○式舰战6架,一三式舰攻9架,共计15架和备用8架。7 |7 Q. s# I6 T, ?, ]% d9 q
 从大正15年10月到翌年1月的工程是改混烧锅炉为专烧锅炉。昭和2年3月~6月在前部升降机前方飞行甲板上重新设置了遮风栅。最近,本舰作为联装舰队附属于舰队,被除去,真正的作战能力还没完成,是大量实验的阶段。
5 M& L% H& i2 {. v% j1 J3 G 昭和二年四月,本舰与完成的“赤城”一起编成第1航空战队,第一次形成舰队航空力的作战能力。
" s# r' s, F  J7 B, e1 D  n' ^& c 昭和四年十一月~五年二月成为预备舰时,为应对舰战的大型化,扩大了前部升降机,同时还提高了动力。昭和五年十一月到六年三月,废止以前的纵索式制动索,重新采用了萱场式制动装置。但不久就换装吴式一型。同时,这时期搭载的一○式舰战也换装成三式舰战。4 ~/ o& `, b5 t- ^/ }; o2 d9 v
 昭和6年10月到年末在横须贺兵工厂实施汽轮机修理,翌年1月末,上海事变时与“加贺”一起向华中方面出动。2月5日,“凤翔”的一三式舰攻用转弯机枪击落了南京政府军用飞机,这是日本军由陆海军击落的第一架敌机。! @% ^$ ^8 I7 C: u! o" q$ g
 昭和7年末,8厘米高射炮附近的飞行甲板两侧装备了毗式(维克斯式)13毫机枪二型改一(单装)。
1 F/ c7 o! i4 z+ x% \5 Z5 X' S 昭和8年1月末,本舰实施了临时装备的夜间着舰指导灯试验,确认非常有效,后来被制式化,白天也用了。
$ Y4 @$ Y! `9 ] 昭和9年11月,与完成的小型航空母舰“龙骧”一起编成了第1航空战队。
7 ?- S0 i1 q# T/ m' G" U 昭和10年9月26日,遭遇第4舰队事件,“凤翔”前部飞行甲板遭波浪打击支柱弯曲,飞行甲板下垂到锚甲板。这些修复工程于同年10月30日到翌年3月30日在横须贺兵工厂实施,同时也实施了各种修改工程。. v7 m# c/ A9 U& b  u; z$ K, F5 o
 这时候,作为强化船体的一环,进行了前甲板的支柱加强及增设工程。加强了前部飞机库前壁,后部飞机库外板等。昭和7年时设置的后部飞机库舷外通道,留下一部分外被废除了。/ r% Y# r1 S% _  c2 E
 同时,本舰的复原性平时就不太良好,从减轻重量的观点,撤去了飞行甲板上的隐显式8厘米高射炮,飞机回收用的木制架式起重机,上甲板后桅的汽油锅炉回收装置等。烟囱的起倒装置全重60吨,烟囱以倒向外侧的状态固定,撤去了起倒装置。
, z% {# x0 M: B, a1 V8 Y 除此以外,飞行甲板中央部两侧装备救助网也是这时的工程,这时期装备了六座横索式制动装置。
) n( D2 i+ t5 Z/ T 昭和十一年末,为替换撤去的高射炮,在飞行甲板前后的突出炮座上装备了九三式13毫米联装机枪六座,以前的毗式机枪也在这个时候撤去了。
& |% R( K1 t5 I 十二年八月,因参加日华事变,“凤翔”和“龙骧”向华中方面出击。十月,“凤翔”留下飞行队后返回国内。十二月成为预备舰。以后二年,本舰主要在国内作为训练使用,退出第一线。
+ s. @8 L' f0 f 昭和十五年十一月十五日,本舰再次被编入第3航空战队,迎来了开战。
' l+ n/ w& |# t/ V4 I
! R; y8 Z+ c9 y* C4 r/ D; i7 I[ 本帖最后由 SHJ 于 2008-12-22 15:27 编辑 ]
作者: hyyy    时间: 2008-12-20 16:35

这个好,土牛快出来发奖,大大的资料就是多,日本人的相关还是要看日本资料,E文资料不够全面啊.
  A$ \5 L- G! R, l6 U9 O' G7 V8 x金子养三少佐,这个人是个情报专家啊,对外活动的高手,记得1905年日露战争的时候,此人也被日本政府派遣到美国作为特使请求美国斡旋调停.
1 @2 j+ d0 B" b9 w4 H0 B
3 W$ v2 I" t2 B4 F% x  V[ 本帖最后由 hyyy 于 2008-12-20 17:37 编辑 ]
作者: SHJ    时间: 2008-12-20 17:57

(三)、八八舰队的航空母舰和“赤城”/“加贺”的建造经纬

' f/ A1 A) c; V
% b8 C; W0 G8 M

 在大正9年的第43届议会上,日本海军多年热切期盼的八八舰队完成计划通过了,其中包含建造二艘航空母舰。这是紧随八六舰队完成计划中决定建造“凤翔”后的第二艘和第三艘航空母舰。即日本海军的八八舰队计划,计划舰队配备包含“凤翔”在内的三艘航空母舰。

 这二艘航空母舰同型,首舰将被命名为“翔鹤”,二号舰还没有具体舰名。

 翔鹤型,除了常备排水量12500吨的以外其它内容不知道,推测搭载机数是24架,也存在装备12厘米高射炮的计划。根据八八舰队完成计划,预定“翔鹤”于大正1012年度,二号舰于大正1315年度各自建造,船体建造所全都预定是负责“凤翔”船壳工程的浅野造船所。

 在八八舰队完成计划通过之前的大正76月,进行了国防方针的第一次修订,对于国防需要的海军兵力,对以前八八舰队中以八艘主力舰为基干的舰队再增加了一支。改为八八八舰队为基干兵力。

 这个八八八舰队计划应该配备四艘航空母舰,计划到八八舰队完成计划为止的三艘之外还加上重新建造一艘翔鹤型。这艘舰设想在大正16年度(昭和2年度)末之前完成,船体建造所同样预定是浅野造船所。

 八八舰队完成计划中的翔鹤型,如全都开工缺点很多。期间华盛顿海军裁军条约缔结便中止了建造,此型最终作为虚幻的航空母舰结束。

 大正112月签订的海军裁军条约,除了规定了主力舰的各国保有量和新建舰的吨数及主炮口径的上限以外,关于还没诞生的航空母舰,也设置了如下规定。

 (1)以专门搭载飞机为目的而设计,飞机有能出发和到达的构造,基准排水量10000吨的军舰称为航空母舰。

    (2)各国可保有的总吨数(基准),日本81,000吨(比率3),美国135,000吨(比率5),英国135,000吨(比率5),法国60,000吨(比率1·75),意大利60,000吨(比率1·75)。

 (3)单舰的基准排水量,10000吨以上27000吨以下。但在总吨数的范围内能建造二艘32000吨以内的军舰(不适用10000吨以下舰。因此“凤翔”在保有总吨数框架外)。

 (4)舰炮的口径,8英寸(20·3厘米)以下。但装备6英寸(15·2厘米)以下炮的时候,是和5英寸(12·7厘米)以上炮合计为一○门以内(27000吨以上舰八门)。

 (5)现存舰中,在增加3000吨范围内能加强水平及空中防御力。

 (6)舰龄如果超过二十年,可建造此代舰。

 因为签订了这样的条约,按照八八舰队完成计划实施的日本海军的航空母舰建造计划,不得已大幅度变更。

 即根据八八舰队完成计划决定建造的二艘翔鹤型,当时全都处于未开工状态,在华盛顿条约中止建造的八八舰队主力舰群里面,用工程进展比较快的二艘船体变更设计成大型航空母舰后完成。翔鹤型是大正1211月中止建造的,据此,航空母舰的建造数与八八舰队同样是二艘,但船型远远的大,成为翔鹤型两倍以上的巨舰。

 这样从中途作为航空母舰而被建造的就是“赤城”和“加贺”。可是最初这二艘组合不是考虑航空母舰化的。试着简单地触及决定把这二舰作为航空母舰改造的方针为止的经纬。

 八八舰队的主力舰建造计划,从大正4年通过建造战列舰长门时开始。接着大正5年认可了八四舰队完成计划,据此,决定建造三艘战列舰(“陆奥”、“加贺”、“土佐”)、二艘战列巡洋舰(“天城”、“赤城”)。

 “加贺”和“土佐”二艘新建舰,是比长门型更重防御、强兵装的高速战列舰。

 “天城”和“赤城”是与加贺型有同一兵装,防御力能与长门型匹敌和30节高速度的战列巡洋舰。大正6年八六舰队完成计划通过,认可建造二艘天城型战列巡洋舰(“爱宕”、“高雄”。

 接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大正8年,八八舰队完成计划通过,大正916年度期间建造四艘战列舰(“纪伊”、“尾张”、第一一号、第一二号战列舰)及战列巡洋舰(第八~一一号战列巡洋舰)。这时计划中包含前面说的二艘翔鹤型。

 根据华盛顿条约,这一六艘主力舰,除已经完成的“长门“和”陆奥“二舰,全部中止了建造。顺便一提,大正112月条约签订时,这些军舰的状况如下。

 战列舰“加贺”、“土佐”

  大正97月及2月开工,裁军会议中的大正1011月和12月下水。

 战列巡洋舰“天城”、“赤城”

  两舰同时于大正912月开工,正在船台上和船坞内进行船壳工程中。

 战列巡洋舰“爱宕”、“高雄”

  裁军会议召开之后的大正1011月及12月开工。

 战列舰“纪伊”、“尾张”

  裁军会议之前的大正101月发出了制造训令,但未开工。

 战列舰第一一号、第一二号

  制造手续未完成。

 战列巡洋舰八号~一一号

  制造手续未完成。

 从这样的状况看,变更设计后适合航空母舰工程状态并将其完成的军舰,明显只是“天城”、“赤城”、“加贺”、“土佐”四艘。

 不很清楚华盛顿条约决定航空母舰的单舰排水量上限27000吨的理由。一说各国有的主张把各自废弃或中止建造的本国主力舰、超大型巡洋舰如果航空母舰化时预计吨数作为上限,也有说那个妥协点是27000吨,真疑不清楚。

 但这个吨数,对日本海军来说是不方便的。问题是中止建造的八八舰队计划的主力舰的航空母舰化设计上有困难。

 日本海军在大正7年已经考虑航空母舰的速度必须有30节(参照「凤翔的建造经纬」),适合这个速度,明显是已进入了建造工序、船体长且大的战列巡洋舰天城型(30节)和已下水完毕的战列舰加贺型(26·5节)适合航空母舰化。至此,决定“天城”、“赤城”二舰,停止作为战列巡洋舰建造,变更为航空母舰使之完成。

 对这剩下的建造中的军舰(四艘),大正112月发出了中止工程的指示,翌年,发布了除“加贺”外的三舰中止建造的命令,交付废弃处分。对未开工的八艘,于大正1213年发出了中止建造的命令。

 然而,由于大正1291日的关东大地震,在横须贺兵工厂船台上的“天城”正处于航空母舰改造工程开始之前,船体产生大的失真,建造困难,只能放弃航空母舰改造而拆卸。

 这次灾害的结果是,有必要再对一艘主力舰拨款进行航空母舰改造。决定用下水后、等待废弃处分的战列舰“加贺”替代,作为航空母舰使之完成。

 于是“赤城”、“加贺”二舰作为航空母舰而被建造,根据大正12年度的舰艇建造新计划,进行以前建造费预算的修订,预定“赤城”于大正15年度,“加贺”于大正16年度(昭和2年度)完成,并制定了建造计划。

 关于两舰航空母舰改造时,军令部提出的要求事项,现在有的地方也不清楚。可是,要求飞机发着舰方便是作为重要项目,与此对应,外国也看不到三层飞行甲板方式的例子,还有飞行甲板上不设置舰桥构造物作为清洁的平甲板型。顺便一提,三层飞行甲板,从上面开始是发着甲板,战斗机紧急起飞甲板及发舰甲板。

 可以说这样的方式有下面的优点。(1)在发舰甲板上飞机由于起飞准备态势驻扎着飞机,也不妨碍着舰机。(2)大型机在飞机库内折叠,展开翼就能起飞,象外国军舰一样的露天风压下展开翼,不需要困难的工作。(3)恰当的位置上能装备二座20厘米联装炮塔。(4)必要的情况时,最上部的发着甲板前部可作发舰甲板使用。

 再一个重要的问题,为了不产生对着舰带来坏影响的气流,是烟筒的导设法。前面说过,“赤城”和“加贺”的出生不相同,作为航空母舰设计不得不单独对待。在那里为了比较实验,各自设置了完全不同方式的烟囱。如果“天城”不损坏而被航空母舰化,是用“赤城”同样的设计建造吧。

 “赤城”在右舷方外侧设置弯曲烟囱,装备热烟冷却装置,“加贺”仿效英航空母舰“百眼巨人”在飞行甲板两舷正下面到舰尾设立烟道,采用了斜外侧开口的方式。

 考虑跟重巡的交战,装备华盛顿条约容许限度的舰炮,也是军令部的要求。为了满足这个,采用了在战斗机紧急起飞甲板配备二座20厘米联装炮,同时在船体后部两舷各装备三座20厘米单装炮,这是极为异常的方式。

 关于汇总这样基本设想设计的“赤城”、“加贺”的概要,参照另稿解说。与同时期竣工的美国列克星敦级和英国“赫耳墨斯”比,航空母舰的构造和装备留下了许多不完整的地方,成为后来实施近代化改装的要点,不过,这说明当时的日本海军还没达到、决定对航空母舰用兵上的明确要求。

6 r/ R2 r4 O) j2 S

6 {+ s2 J+ M! x9 @6 p( z0 e: D[ 本帖最后由 SHJ 于 2008-12-20 21:18 编辑 ]
作者: SHJ    时间: 2008-12-20 17:59


/ @3 S, w# m* M(四)、新建时的“赤城”1 o$ e8 u- ]8 N" {" z- a% i
9 `* ]1 G8 D3 ~3 V/ a" K, r
 “赤城”于大正九年十二月六日在吴兵工厂开工。本舰原本是八八舰队中最初的战列巡洋舰“天城”的二号舰,根据华盛顿条约决定废弃时,“赤城” 大体上是处于完成船体的最下甲板的防御甲板状态。" I$ z0 y3 Y9 @: B! v, u
 在华盛顿条约中,作为特例,可以把废弃二艘主力舰改造成航空母舰,但排水量在33,000吨以内,舰炮8英寸一○门。按照这个特例,日、美各自可改造二艘战列巡洋舰为航空母舰,日本选的是“赤城”、“天城”,美国选的是“列克星敦”和“萨拉托加”。
" M8 ^4 F. O+ w' e. y- Q& w: M “赤城”于大正十二年十一月九日被正式定为航空母舰并重新开始工程,大正十四年四月二十二日下水,昭和二年三月二十五日完成。
3 t& i4 u0 |+ A, e7 { “赤城”新建时候的要目如下。
" s- R0 R- E' |* O5 } 基准排水量(计划)=26,9007 C5 B. y; M- q7 w
      〃        (实际)=29,500
2 v8 M) A1 u: h4 o- v  公试状态排水量=34,364  F# |5 n! |5 b/ A8 t0 a( ~! t
  全长=261·2 ! t+ K% j# G, l2 a9 A1 A, T( J
  水线长(公试状态)=248·95
& H! T" O- Q3 {6 h  垂线间长=234·70
( p1 y5 B1 d& @5 _- o4 l; u  最大宽=31·10
1 E  u4 I4 Y: P3 t0 d8 }2 n! Z  水线宽(公试)=28·96) O, x2 w  {, F1 s2 d* ~$ D
  平均吃水(公试)=8·08八米
2 ?' W: h- X6 H  深(飞行甲板)=29·03 T1 }9 m7 y1 J4 g
  〃(最上甲板)=16·96" r# k) |2 Q+ {$ O0 m
  飞行甲板长(上层)=190·2( a- a5 }7 E8 a2 Z6 t  J
      〃  宽( =30·48
0 l6 H1 C! n1 e2 L      〃 长(下层)=55- _7 M5 m9 b- z/ T* X
      〃 宽( =22·86
; u# Y$ L( x9 s+ C" m" G! ]" R; H5 o" B  主机=舰本式齿轮减速汽轮机四组: B  }7 y# n1 Y2 w
  轴数=
* j2 }- C8 G0 k. y  锅炉=ロ号舰本式专烧锅炉一一座,混烧锅炉八座
3 M5 `5 X3 C' s( m  T% c  输出(计划)=132,000轴马力
! l( K; X+ W) _   〃 (公试)=137,000轴马力
7 g! h5 m8 p; o3 ?( n3 E  速度(计划)=32·5
) ^4 o& }, o' V9 Y   〃 (公试)=32·6
: H* u; V0 l' X$ y. N- s& p  燃料装载量=重油3,900吨,煤2,100
3 S/ T3 O7 I, q3 b* g/ x  续航力=148,000海里
! V" t0 Q2 q: ?  o, ~  兵装=50口径三年式20厘米联装炮二座,单装六座
9 y, t; _* c% p                45口径一○年式12厘米联装高射炮六座
: F0 l; h( d( w; u3 g, O) I  留(路易斯)式7·7毫米机枪二挺, a- M4 A* e! @! S0 Y
  搭载机=60! H8 t9 K3 x  {" X0 c2 p/ s
  小艇=一六艘: E. {: f( a' _' ?; k2 d
  乘员数=1,297- f0 D- m, f1 ~0 J
  进行本舰基本计划的是藤本喜久雄造船大佐。另外,当时还没有大型舰改装航空母舰的例子,同时也在“凤翔”完成前,可以说那个设计是不容易的。
6 W0 G3 Z8 U% B  W' Y! \% Y' G' ` 基本的舰型与当时英国计划的全通甲板舰不同,采用与英国同是改装中的“暴怒”等同样的多级式飞行甲板方式,而其他没有采用这个独特的三层式形态。
- f  y2 d  N* Z 这个方式中最上部的飞行甲板专门是着舰用,下面的中部飞行甲板是小型机(舰战)发舰用,下部飞行甲板为大型机(舰攻)发舰用,功能各自分离。从效率上说,目的是打算更好地进行飞行作业,估计那样作业的话就是理想的航空母舰。不过,象后来历史所表明多层式甲板的航空母舰,结果是失败的。+ }) a3 o* }  X- y" |
 第一是,用这样短的飞行甲板进行发舰是困难的,特别是机体革新同时飞机的重量也增大,需要更长的发舰距离,如果不配备有力的弹射器,采用出发和返回舰甲板的分离方式是不合理的,方向是废止的。6 |" ]  P  d/ }" j) h) Y
 “赤城” 采用三层式飞行甲板,预定设置着舰专用甲板,最上部的飞行甲板长190米,宽30·5米,这个甲板不是强度甲板,有二处伸缩缝。
- q2 B' s9 S, F7 k+ X1 k 升降机有前后二座,前部11·8米(宽)×13米(长),后部8·4米×12·8米,前部大型,舰攻等大型机用,后部是小型机用。4 X6 o& q0 {3 e; Q4 L1 b& ~7 Z6 F9 |
 前部升降机前后有遮风栅,从前部升降机后方到舰尾约100米的部分,设置和“凤翔”同方式的纵索制动装置。升降机电动,特别是后部升降机在二段式降落中是填塞飞行甲板的构造。遮风栅以油压为动力,是起倒式在钢板上开孔的构造。
- F" n, {/ M8 C- z( }% d 飞机库也是三层,上层飞机库称战时飞机库,当初不密封周围为开放式,其甲板与中层的飞行甲板系结着。下层飞机库与下层飞行甲板联结,并且那个下方的飞机库短。
/ K4 t8 G9 P5 X% ]1 v 与飞行甲板等航空装备一起费脑筋的是烟囱的形态,要求修改“凤翔”方式弄乱的气流,这个缘故,在霞浦的技术研究所反复进行模型的风洞实验,但答复没有更好的办法,“赤城”是在右舷中央稍偏前方、自船舷突出的大型烟囱。采用的是折弯120度转向斜下方的弯曲烟囱,和其后方反过来转向上都的小型烟囱(混烧锅炉用)的二座烟囱方式。5 @2 Q6 W; i, m* `' v
 特别是转向下方的大型烟囱,为了在军舰倾斜时开口部防御海水,在上背面设置着许多盖子,在那样的事态时除去这个盖子排出烟。排烟时用海水喷淋,把排出来的烟温度下降。
# r. h  k5 d( F4 d; g 由于装备了这个大型烟囱,为保持左右的重量平衡,最上层的飞行甲板中心线向左舷挪动。0 k& }/ }+ |2 k/ w
 兵装上,20厘米炮联装炮装备在中部飞行甲板两侧,单装炮是在舰尾,数量是满条约限额。不过,在有事时确保前方能追加装备其他六门的空间。
( C  d1 {+ x8 S" Z( T  v6 J8 X 作为大型航空母舰需要考虑跟重巡交战,防御性也能对抗重巡的20厘米炮 。
4 [$ d' Y/ i/ D& H4 J0 Z    20厘米炮不是正8英寸炮,正确是200毫米炮,单装炮大体上是古鹰型同样的A1型,联装炮除口径外,与高雄型同样的70度大仰角、兼对空射击用的B型。  [% M9 R7 X4 r' q
 高射炮是45口径三年式12厘米联装炮,中央部船舷突出部上各舷各装备三座,由于烟囱的关系左右不对称。特别是右舷方的各炮安装有消除煤烟的屏障。1 S9 B3 X! h- y# V% J4 S! F
 舰桥当初考虑上部的战时飞机库前边设置偏右舷,左舷方设置简单的了望所,但舾装时舾装委员长(舰长)提出强硬意见,这样的构造作为大舰的舰桥位置太低,上空也看不见,分成左右不能正常操舰。最终在飞机库前面两舷设置宽大的舰桥,实施了在上部设置工作口作为跟飞行甲板联络用,在两侧设立突出外部的上空了望所等大修改,结果,自新建时中层飞行甲板由于新设舰桥,处于不能发舰的状态上。
1 D* u+ p. U0 _ 在建造本舰时,作为第一艘大型航空母舰,建造费估计等也不能指望正确,只有完成船体和一般舾装阶段预算,通过追加预算也可靠不住,首先挪用其他舰艇的新建费和普通修理预算推进工程,形式上竣工(交付)是昭和二年三月二十五日,当时还留下许多剩余工程。
, F' W1 {6 r- b 进入五月之后,航空舾装就绪开始了各种的公试,最后的发着舰实验于七月三十一日在伊予滩实施,具有的实际内容就在这天完成。搭载机新建时预定,三式舰战16架,一○式舰侦16架,一三式舰攻28架,合计60架。不过,据说这个是战时数字,平时舰战、舰侦、舰攻各12架,各预备4架,合计四八架为定数。7 i7 G  i& ^5 H2 _6 X
 “赤城”于同年八月一日作为联合舰队附属参加大演习,翌年四月,与“凤翔”一起编成了最初的舰队航空战队——第1航空战队。
' w/ B  f* R  c% F+ Y. D# t( M/ R# l 从昭和三年末开始,到翌年在吴兵工厂再次进行剩余工程,进行上部战时飞机库的密封化,装载20厘米联装炮等,再次复归到舰队。, ^5 G2 O4 W# b- M! e" y) n4 X: w% ?5 p
 昭和六年末,成为了预备舰时,在横须贺兵工厂实施了无线电工程和通风工程等小工程,可能在这个时候实施了在后部飞行甲板两侧装备13毫米联装机枪四座 (各舷二座)。从昭和八年九月开始,到翌年一月之间,在上部飞行甲板右舷前方设置了小型舰桥,这个是“加贺”先装备的。昭和六年时制动装置还换装成萱场式,此后不久再换装成吴式一型。
* x8 t) W! P  b “赤城”以这样的状态于昭和十年末在佐世保兵工厂开始大改装。
1 \* t$ l. k! D/ }, [% s1 b. Y, ^2 B

# d8 Z0 g4 P" M' n  y' t
0 l' `' D& C" D: T' n
; J1 z8 o) ^( m3 [4 I/ T
[ 本帖最后由 SHJ 于 2008-12-22 15:32 编辑 ]
作者: SHJ    时间: 2008-12-22 14:06

(五)、新建时的“加贺”0 h  w4 ^2 l6 {6 y, t
! f' H# k% [3 M: u0 L; P% W
 “加贺”作为八八舰队战列舰的第二阵加贺型的一号舰,于大正九年七月十九日在神户川崎造船厂开工,十年十一月十七日下水。下水后由于华盛顿条约缔结中止了工程,并决定被废弃。% k7 V1 W" G7 [
 可是预定改造成航空母舰的的战列巡洋舰“天城”、“赤城”里,在横须贺兵工厂建造中的天城由于大正十二年的关东大地震在船台上损坏,因为不可能下水了,作为其替代,急忙将本舰改造成航空母舰,这个决定得到华盛顿条约缔结国的了解。
% r5 ?) b* O0 b3 b$ x! W4 F5 t “加贺”下水后,返航至横须贺正等待处分,根据这个决定,大正十二年十二月十三日开始了航空母舰的改造工程。
  f; h5 X* I! Q4 C 对“加贺”的航空母舰改装工程,基本上是与“赤城”同样的情况。不过,相对于战列巡洋舰“赤城”,作为战列舰的“加贺”长度就短,速度低,作为航空母舰,有利的方面少。不过,作为代换舰也没有其他适合的军舰。$ z2 n) B5 e, u( E$ ^+ V
 特别是与“赤城”最大的不同是烟囱的形态,“赤城” 采用了船舷弯曲烟囱,烟道沿着飞行甲板到舰尾远距离诱导烟囱方式。这是当时航空母舰的烟囱形态还没确立,可以看作是试作及修正的时代,没有办法。, J/ _! {: N0 t+ K$ Y5 |
 “加贺”于昭和三年三月三十一日,作为形式上竣工交付。也因为实际从本舰份儿挪付给“赤城”预算不足部分,预算大幅度不足,同样工程没继续,实际完成工程是在昭和四年十二月,实际的交付是大幅度迟于“赤城”。
0 g( e3 j8 d# J6 w4 e$ J “加贺”新建时的主要目如下。7 x- R1 z# H( w' ?
 基准排水量(计划)=26,900吨4 ?6 i% H, J8 s$ X& v4 Q
      〃    (实际)=29,500吨
5 r, ^6 W3 L& c1 @/ s: d1 k0 r公试排水量=33,693吨) a2 z  C1 @; ~- x
全长=238·5米 & L. o' T. b* B. @) I8 N. D
水线长(公试)=230·0米# u# j4 ~* K+ y& r' r5 v' k
垂线间长=217·93米8 c/ `* R) Y) d  Y) M" z! ?
最大宽=31·67米0 Y% R$ \" v: ?! N, P
水线宽(公试)=29·57米0 |3 e, s. b+ {( }' L  i, C8 U& x
平均吃水(公试)=7·92米# t5 H. Y7 A! p% C# Q& ~
深度(飞行甲板)=29·57米, B% ?, Z+ d- l9 g
〃(最上甲板)=18·67米
9 i2 Q0 g0 |2 I  飞行甲板长(上层)=171·30米7 X/ x. ^' U8 A: Q# x% U6 B* x1 S
〃 宽( 〃 )=30·48米
: V2 G" H7 ^# P4 [9 S〃 长(下层)=55·02米, V3 j; x/ W& H- S& l, \0 [: U& s; G
〃 宽( 〃 )=24·38米
; ?# p* H2 ~' a+ c# p6 W主机=布朗-柯蒂斯式齿轮减速汽轮机四组/ j6 u1 F. {/ e: U+ V3 @
轴数=四* S% l" |% K4 n8 h' Y
锅炉=ロ号舰本式专烧锅炉大型八座,小型四座1 v9 z/ }7 p% E% s1 U: R
输出(计划)=91,000轴马力  E1 e0 q: x+ j: X
速度(计划)=26·7节
( X0 x: L( _& @  w〃(公试)=27·5节 ) t  Y0 V  K  ?/ I: ]. i
燃料装载量=重油8,200吨9 a* D* a3 r" M
续航力=14节8,000海里 : s. D) o2 m  C  U0 B' V4 a, Y* L
兵装=50口径三年式20厘米联装炮二座,单装六座
- A- q9 A- E* I# f, F- z* Y) P) U45口径一○年式12厘米联装高射炮六座
/ J! ^$ p# }# Y. \4 s2 w留(路易斯)式7·7毫米机枪二挺! T7 S  \8 D& L
搭载机=60架: O' y! y: L, c: I( C- ^1 B  B
小艇=一六艘
7 I' T/ e! G$ Q' g6 B) R! p7 {乘员数=1,269名
+ Z7 f  R2 i7 s- ?; b; S: [! H( Y  i* |1 g1 ]
[ 本帖最后由 SHJ 于 2008-12-22 14:08 编辑 ]




欢迎光临 燃烧的岛群军史学习论坛 (http://www.bikooo.com/)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