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我觉得可以加上1937年南京保卫战.本来此战从军事上对国军来说不能打也不该打,但老蒋为了政治考虑还是用淞沪会战之后的残破之师和日军死磕,伤亡惨重.
国民政府出于政治考虑死保南京无可厚非,这和南京保卫战是没有开始就已失败的会战并不矛盾.
: i$ d, z8 i* X6 u/ E8 L7 Z) |况且当时老蒋本来计划仅在南京做象征性抵抗,是听了唐生智的慷慨陈词之后才改变主意,决定坚守南京.7 u7 f$ D$ J2 u2 n* L
当时的南京守城部队大多已经在淞沪打得伤筋动骨,准备撤退到后方休整,无力抵御敌人猛攻,所以各个将领才会反对坚守南京,但坚守令一下,这些部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 n3 C  \' u- k( M5 Q残兵迎敌,仓促上阵,外加南京外围很多国防工事尚未完成,所以才说南京保卫战还未开始就已经失败.
原帖由 brokos 于 2008-11-2 12:55 发表 7 R( f6 F) g  b
算了
, }- ?! g" h! L0 h/ ?8 `7 }这个是敏感话题1 K4 p4 s9 {4 ]( [7 V4 P4 ^: e
不讨论为宜
7 u; R0 u8 `! H9 O  g1 w
赞同,我也只是说了南京保卫战,没说南京大屠杀。
完整无缺的撤走的确困难(实际上在日军追击下几乎不可能),但要没有南京的巨大损失,后来各部恢复战力也会快得多。
要是纯军事考量的话,不仅南京不该死守,作为样板部队的德械师也根本就不应该投到上海的绞肉机里去,但是战争中军事行动必须服从政治需要,当时老蒋要是再不拿出老本拼命,恐怕又得面对下野危机(哪怕只是表面下野),这对维持一个稳定的抗战政策是很不利的。
话说回来,飞龙大大怎么说出“偏安一隅”这种话来了,危险啊
南京是不该死守,这一点蒋介石当时已经意识到了,他因为各位前面所说的顾忌而打算采取一个折中方案,就是进行象征性抵抗后撤退,这也得到了大多数将领的同意。
, Z+ J8 y" J7 O) C; i& `& y然而蒋的内心显然仍是犹豫的,所以才会在唐生智的建议下改变主意,重新做出死守的决定,起码这是一般史料带给我们的结论。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