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原创] “谨慎者”栗田——莱特湾之我思

    回顾60多年前的莱特湾海战,真是令人惊心动魄。日本舰队的孤注一掷、美国护卫驱逐舰的英勇顽强以及栗田谜一般的撤退,都是那么地令人遐想万千。
, [. H! e9 A4 b- L    熟悉海战史的必定记得,舰队通讯的不畅以及情报的错误是如何使得杰里科爵士没有最终取得日德兰海战的胜利。因为在广博的大海上,指挥一支大规模的舰队进行联合作战确实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日本军令部在考虑“捷一号”作战的时候,则明显忽略了这个影响海战胜负的关键因素。庞大的日本舰队将分成4支,从不同的基地出发,经过不同的航线,奔向不同的海域,担负不同的任务。但是,作为主力的栗田舰队,则必须不计损失,冲入层层设防的美军运输船队,大开杀戒,摧毁所有美军的补给品,如果可能的话,还要炮轰登陆部队,从而最终粉碎美军从菲律宾来犯的任何企图。
, s" {: C& Z& P3 c) n    但是只要简单对比一下44年末日美舰队的实力,就会觉得日本人获得成功的可能性极小。即便栗田的舰队最终达到了目的,恐怕也再也回不来。联合舰队将丧失几乎所有的水面舰艇,才可能完成这次自杀进攻,以便日本的本土能够获得一年乃至半年的修养时间,延缓战争的进程(但不是战争的胜利)
4 \; ^: D4 k7 o* j. z4 V2 R    这种丢车保帅的战法,既促成了莱特湾之战,也最终导致了日后大和号那次最后的出击。那时日本人的无奈和悲惨,真是令人深思。: M2 ^" \. N  \  M0 _2 b
    如果GF的长官仅仅向栗田强调攻击目标仅限于运输船队的话,那么海战的结果很可能会大不一样,但是,命令书上偏偏添了一句——“如果在行动过程中发现能够给予美航母编队重大打击的战机的话,则应该牢牢把握”。  i5 e6 w: Q3 l4 [# O0 K7 W) v. ^, U
    笔者很难理解日本军令部和联合舰队司令部对于这种希望部队一石二鸟的命令对于一线指挥官的会产生何种影响是作何感想的。也许,海军上层觉得温存至今的战舰部队仅仅奉命去打击毫无抵抗能力的输送船比较丢脸,也许,他们希望栗田能够超水平完成两个任务,但这种用白字黑纸写在命令书上的内容,对于栗田来说,就变成了命令。这种做法实在是值得商榷。
- m9 i5 H6 Z4 k+ _: `    有意思的是,相同的问题也出现在了美国一方。美太平洋舰队司令部对于哈尔西的第三舰队的命令是,“确保登陆部队的安全以及成功”的同时,在“发现日本机动部队的时候,也可以采取积极的行动。”后来的事实证明,哈尔西的反应十分积极,而且他至死也认为自己当时的决定没有错,美军之所以没有在这场海战中取得全胜,就是因为他的上司一个劲地催他回去救援莱特湾。在哈尔西看来,他正确执行了上级给与他的命令,在这一点上,栗田和他的想法也许不谋而合。4 P* q$ Z" p, F1 |& c: O5 m5 H7 |
1 D* T. i' Z5 F. y+ F) G
    栗田的部队在和西村分开后不多时,就遭到了美国潜艇部队的关照,栗田的旗舰爱宕号就被击沉,他本人和参谋人员在海里泡了很久才获救,直到当天晚些时候他才在大和号上重新恢复了对舰队的指挥。这件事情也许对栗田本人的冲击很大,使得原本就异常紧张的他更加提心吊胆,并最终影响到了今后的作战。
: Y4 w0 F) T0 I2 k% x    就在栗田的部队一路战战兢兢,并饱受美国飞机和潜艇的屠戮之时,西村正抱着必死的信念,带领着自己的部队前进。在出发前的最后一晚,栗田司令的船舱内,七位高级指挥官进行过出征前的最后一次祝捷酒会。据参与者回忆,在酒会上,西村满面笑容,与所有的人碰杯,相谈甚欢,但毫无疑问,他的内心里已经做好了赴死的准备。# O/ X+ J) I6 S9 j* h9 B
    所以,当西村收到栗田舰队已经调转方向,向西规避的电报之时,他决定不惜一切,牺牲自己掩护栗田冲入莱特湾。他是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
4 D; X! V; _8 B( h    此时,拉在西村后面70英里的志摩舰队当然无法理解西村的心境。尽管志摩与西村相比属于先任,但因为他对于全盘的作战意图和战局不是很了解,所以他保持着无线静默,并没有和西村取得任何的联系,这对于西村来说也是求之不得。志摩在整个作战期间,只收到一份关于西村舰队的消息,那就是西村临死之前发出的那道“全军不顾一切,向前突击”的命令。不过很快,志摩就在残留在海面上的西村舰队的残骸判断出,他这一路的进攻算是失败了。心不甘情不愿的志摩,只好归拢残余部队,暂时撤退,并准备找个机会再次突入。但是,他再也没有得到栗田的任何消息,连作战是否还在继续,他也不清楚。  \! h7 S5 G. C& W5 [/ t! F
       4路日军中,只有小泽的干得最好。作为诱饵,他又是放浓烟,又是连发报,还派出机群攻击美军,可谓是千方百计想把自己的位置暴露给敌人,就差竖蜻蜓、翻筋斗了。可即便如此,他的舰队直到当天日没时分才被美军的侦察机发现。等到哈尔西终于将目光转向小泽的时候,哈尔西的机群已经胖揍了栗田,并迫使后者暂时掉头后退了。而一直希望全歼日本航母舰队的哈尔西立即吞下了鱼饵,率领全舰队北上。他虽然将自己北上的消息告诉了金凯德,不过并没有把莱特湾已经空无一人的事实准确通知对方,因为哈尔西觉得金凯德手头的部队已经足够应付任何局面了。而金凯德则以为哈尔西是将第34特混编队留下来以后率部北上的,所以他心安理得的带领自己的主力去对付西村的部队。6 a& A5 y' \; M, B) o! S) \! z! e
    就像我以前说过的那样,如果是斯普鲁恩斯坐镇指挥的话,小泽再怎么努力,也不会有什么收获。但是“公牛”哈尔西则不然。因为他是一位异常喜欢出风头以及荣誉的人。
; m- w+ s* R6 q" q( x% R诱敌成功并遭到攻击的小泽立即把消息发了出去。说实话,直到此时小泽也不知道除了自己以外其他部队的情况,但对于他来说,自己的任务是完成了,他现在要尽力多带一些舰只逃回日本了。
+ R  o1 C: ]! W- C    栗田对于西村、小泽、志摩的情况也不是很清楚,但他收到了西村的一些报告,得知西村舰队的重大损失和志摩舰队的后撤。但关键的小泽舰队的动向,自始自终他也没有搞清楚。而这才是他成功的关键。
" c3 g; ^' T5 Y7 U    所以当他的部队遭遇到塔菲3号的编队之时,栗田的吃惊程度恐怕不亚于美国的指挥官。因为栗田得到的情报是,对面的敌人是美国正规航母舰队!如果“捷一号”作战实施顺利的话,那么美国的主力航母群应该不在眼前,所以说,作战也许失败了,问题是现在该怎么办?
+ ~" X% a; h& e9 \" C    不止一个参谋情绪激动地向栗田进言,应该立即对眼前的敌人展开攻势,而不要再去管那个什么突入莱特湾的原计划了。而备受打击,情绪低落的栗田稍加考虑,就下令全军散开突击。这是一个被后人批评至今的决定,但是栗田觉得他是在和美国人的主力航母编队作战,所以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宝贵的,因此,他的部队应该尽可能快地靠上去,尽快给予敌人以打击。
% x  O) v/ }8 s8 b% g1 d  M4 K    之后的战斗大家都知道,以大和为首的日本舰队,像一群狼狗般扑了上去,并与美国护航航母编队开始了混战。雨区和驱逐舰释放的烟幕阻碍了日本人的视线,使得他们打得很不顺手。而在空中飞舞的美军机又一次次迫使日本舰艇改变航向,以躲避炸弹或是鱼雷。(尽管美国飞机基本挂的都是杀伤炸弹或什么也没有,但杀红了眼的美国飞行员还是反复作出攻击姿态,吓唬日本人)
) U* U' {' M; o+ h% p# K/ o    这可能是人类海军史上最富有戏剧性的一场追加战,大家可以想像一下身处高空,俯瞰整个战场的情景,一边是美国舰队拼命在前面跑,但是限于18节的最高航速,跑不快。而后面的日本人虽然想追上,但是由于受到了极大的干扰,追不快。再加上日本舰队的炮术欠准和美国驱逐舰舍生忘死的自杀突击,所以战斗的开始阶段说实话美国人打得很不错。不过,在一个小时不到的时间内,日本的重巡洋部队和金刚、榛名就把航速较慢的大和、长门扔在了后面,810分,一发估计是金刚打出的炮弹击中了美国的“冈比亚湾”号。紧接着,日本舰队的炮弹越打越准,如果不是因为美国护航航母的装甲薄,挡开了日本人的穿甲弹的话,那美舰队的损失恐怕就要更大了——靠装甲薄挽救了自己的战例,在世界海战史上也不多见。
: N0 Z- ?0 f5 ~$ I! q1 p0 Z    被人寄予厚望的大和号在此战的表现可谓不尽如人意。在830分的左右,它还被两枚慢速鱼雷夹着向北远离了战场。本来就对战况不甚了解的栗田,这回干脆歇了菜。等他再次回到战场的时候,他的部队早就消失在了前方。异常失望的栗田在911分下达了舰队集结的命令。而在这场混战中,日本舰队的铃谷号、筑摩号重巡被击沉,熊野号受创,而他们的战果除了几艘驱逐舰以外,就只有“冈比亚湾”号这么一艘护航航母。7 a# K+ c4 ?$ v+ t1 w/ D
    不过,栗田得到的报告则是,“至少击沉重创了45艘敌航母以及一艘巡洋舰”,这确实算是一个不错的消息,据此,栗田判断当前的敌人已受到重创,这场战役已经打赢了。而且,就在舰队集结的差不多的时候,栗田又收到了一条未经证实的消息称,在北面发现了另一支美航母编队。渴望更大战果的栗田立即转向,开始向北前进,但是在耗费了几个小时以后,却发现这是一个假消息——现在,关于发出这个情报的来源已经不可考证了,但这却恰恰是研究栗田舰队最后决定撤出战斗的一个关键。/ d6 q; r' ^- K/ ^' B+ g6 p0 l
    此时,已经两天多没有好好休息过,精神一直处于高度紧张和亢奋状态的栗田终于松了一口气。他的舰队已经七零八落,他的部下也非常的疲劳,船只的弹药也消耗较大,但毕竟打了一个“胜仗”,完成了战役部署的任务。在这种条件下,栗田觉得即便突入莱特湾也不可能取得什么突出性的战果了。因为原定目标很可能已经得到警告疏散了。再加上有消息说美国的大批部队正在向莱特湾集结,所以栗田觉得,是撤退的时候了。) c) _/ M0 @/ i. X5 w8 N, W7 H
    这就是我揣测的栗田当时的心态。栗田也许是一个谨慎的老人,且被疲惫和惊吓所左右,所以在取得一定战果的情况下进行撤退并非是一个什么不可原谅的错误。; U# d- a# W( f7 E
    战后,栗田被人们讥讽为“懦夫”、“胆小鬼”“逃跑专家”,似乎日本帝国的覆灭就与他那次撤退有着直接的关系。而栗田至死也没有为自己辩护过一句,更没有解释当时决定撤退的原因——这正是人们最想获取答案的问题。他忍受着人们的谩骂和讥笑,沉默寡言直到走进坟墓。! ~5 X; F; c4 Z: Z
    决定战争乃至国家的命运的瞬间,往往掌握在一两个老人手里面,这太残酷也太片面了。
2 Q8 P- M! u* X& j% m9 e" ^    而莱特湾海战作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海上作战,也必将永载史册。

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

我们可以看一下莱特湾海战四支日本舰队指挥官对于战场进程的了解情况:$ R" ?3 ?& P5 |
; X' y, W1 Q: F( H
小泽:基本不知道其他人在干什么。自己诱敌行动的成果也没有准确传达到别人手上;3 i( w7 `6 t, m* M9 s; c9 ?
西村:除了知道栗田的舰队在途中受到猛烈的空袭,掉头撤退以外,对于其他方面一无所知,他甚至不知道栗田舰队后来再次前进这一事实;2 I: }; G' d6 M& Z5 U  j( v
志摩:通过“目视”知道前面苏里高海峡正在激战,战况不知,但收到了西村全军突击的命令。. q" M; w7 J+ Z! h' M* P5 t2 D. I
栗田:不知道小泽的行动成功与否(但是在萨马尔岛的洋面上发现美航母编队之后,感到小泽的行动失败)不知道西村全军覆没的消息,因为他还在预定海域等待志摩和西村舰队的幸存者与之相会;不知道美军的主力现在何处;
哈尔西不追击小泽的话,那么栗田的部队估计就要全军覆没了。
8 T: B' j6 z5 w# L* o8 k1 ~说穿了,哈尔西在莱特湾最大的任务不是消灭日本舰队,而是保护登岛部队并提供支援。只要达到这个目的的话,那就能说取得胜利了。
我看到的资料显示,他除了接受过美国海军战史调查人员的询问以外,基本没有就这次海战与日方的记者、专家等进行过交流
战争失败的原因并不在于栗田那个时候有没有“突入”。, f# Y3 F" a: r* M
而且,如果他当时真这么做了,他可能反而要为几千官兵无谓的死负责(而且日本还是必败)。
$ L" {" U) i% o0 H, `相比之下,这个结局对他而言还是不错的
关键还是作战命令中那个关于“如果在行动过程中发现能够给予美航母编队重大打击的战机的话,则应该牢牢把握”该如何理解的问题。/ ^( a9 f* P+ M
我觉得,日本海军是希望一石二鸟,第二个命令和消灭美军运输船队的第一命令有那么点并列的关系。7 m' [8 g% k$ h- A
对于栗田来说,在重创了美军航母编队以后(至少他这么认为),他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至少一部分),选择撤退也无可厚非。
栗田可能觉得重创了美国特混编队的一部,因为他收到的报告是击沉击伤了数艘大型航母。& X0 p7 e8 d4 q1 b
即便如此,他也知道自己是捅了马蜂窝了,毕竟,他的任务是一次半偷袭性质的快速奔袭,如果自己的意图被发现的话,那作战就是送死了
32# cctvvv # [0 u6 \# ~6 f5 b0 Y1 m- u% T
7 J' E/ ?5 R' L: q$ j4 T$ c
莱特湾作战对于联合舰队来说基本上是坟墓,无论作战成功与否。. X% Q) l- i' c+ l$ o3 z
因为四支舰队各有使命且没有什么联系就上战场,完全不顾及战场的形势变化和突发事件,必须按照战前的制订的计划死顶。
; U, B3 R$ a1 j2 b* ^7 h: |真是疯狂!牺牲几万人和全部舰艇,仅仅为了能够拖住美国人一年哪怕半年。哎,仗打到这个份上也真是可悲
36# xy008tc - R7 C- |. w! i; U3 _6 E
+ t: e1 i% P1 t. d) R+ q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仔细看我的原文。$ V2 V2 h2 n, X6 C3 h, a8 |
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联合舰队下达的命令里还有“如果遇上能够重创美航母编队的机会,应牢牢把握住”这个内容。栗田自认为是做到这一点了。而且,“捷一号”作战成功的关键,日军各舰队之间的情报联系、共享,日本人没有做到。0 W4 p& y8 G" M9 W! P- E
其实,整个作战的失败责任,并不能够由栗田来负,联合舰队司令部才应该是为这场战斗没有成功负主要责任的。' S( E0 d. K, e* Y  p5 `; Y
而且,用事后诸葛亮式的方式推理栗田是胆小鬼实在是无语(这样的话,我也可以将拿破仑批得体无完肤)请问,栗田舰队能够按照阁下所言,“咬美国人一口的”的保证是谁给的?如果栗田舰队其后的战斗中全军覆没且连美国人的毛都没摸到的话,是不是你又会说他是一只大蠢猪,不会见好就收了呢?( A9 t  N, }/ \+ a, E
最后,如果觉得大和号的自杀出击是男人,神风特攻队的飞行员有骨气的话,那我实在是无语了。这种连现代日本都已经抛弃的想法,居然还有人为之喝彩。
其实说那么多干嘛呢?作为军人,想太多干嘛?想那么多,直接去干政治家算了。
& p8 A8 M: `" m9 _战机出现了,没抓住,这就是栗田,不管说多少个理由,作为军人,这就是无能。
0 W% |  g) l' V7 H2 e2 m1 o, qwangqifeng 发表于 2012-4-3 01:13
9 e5 `" g9 x' O6 q! i# U  |: c- c, B" G
哪里出现了战机?
6 h- x: s$ k. R难道是栗田看到了美国人的运输船队就在眼前,没有攻击?
! D2 F4 }& M' B0 {  v% V抑或是在栗田在和塔菲三号大打出手以后,美国的运输部队都吓傻了,继续集合在原地,没掩护,等着日本人上门???
38# xy008tc
* f+ z% D' X4 G% s' q, K- A3 N& B3 `" J# c$ d& ]4 F
     捷一号作战里面要求海空一体,挫败美国对菲律宾的进攻企图,但从来没有什么“即使舰队全军覆没,也要歼灭美军运输船队”的内容。
; E8 K2 A0 [. [* b     在这场作战开始实施以前,与基地航空队进行联合作战(这是捷一号作战实施的基础)就由于“台湾冲大海战”而变得不可能了。也就是说,捷一号还没有开始,其立案的基础就已经动摇了。失去航空兵的掩护,不仅意味着舰队出海的风险增大,而且,还失去了作战最重要的保证之一,情报的收集能力。9 T  x8 N& |& }% C0 f
      即便在作战开始后,小泽舰队被美军发现是在栗田的部队受到美军第一次重大打击之后以及西村舰队的覆没、小泽诱敌的成功没有传达到栗田司令部等一系列意外都是作战失败的关键因素。, _' ~2 \& M1 @2 X& @$ ?
      纵观整场海战,日本海军在情报的收集、舰队间的通讯、作战目的的不明确以及不一致以及事前的准备,作战中的诸多非预测因素等都是作战失败的要因,只不过,栗田舰队的撤出成为了这场失败的象征。. d% P6 g0 \! N% P
     按照奥宫正武在『提督と参謀』一书中的见解,这根本就是一场谁指挥都会打败仗的战斗。而当时在大和号防空指挥所内参加海战的小板桥也指出,“如果栗田当时继续前进,除了会和西村舰队一个下场以外,什么能够重创美国运输船队的看法,完全是没有参加海战的第三者的单纯幻想”\r
( [4 Z% q0 p* u3 K! G* G      在伊藤正德的《联合舰队的结局》一书中,对于莱特湾海战有着最恰如其分的评价' h3 M3 t+ z) \( H1 W
4 D$ w4 I% `3 {3 u3 J0 q9 Q7 S
     「無理の集大成であり、そして無理は通らないという道理の証明に終わった」" [* W7 v7 q4 S8 R- w" }( J) c5 T

  M; w3 N" K/ n  ~7 c: N2 D) z$ ?最后,“男人一点的大和”就是阁下自己在现在的环境下说得“更像事后诸葛亮”的评论。
43# 大脸猫  9 e! K6 ]4 p4 k% O4 w% f* z
7 T4 \( f5 x2 J, l' X+ k7 E  c
貌似栗田自己承认当时判断错了,可是楼主却一味地替他开脱,不知道什么叫“马后炮”/ k. N( n. I% z+ t
xy008tc 发表于 2012-4-5 21:46
( }. _8 M  U5 h8 R
8 x$ R7 C# i& L$ s! [我上面贴出的那么多资料都是在为栗田开脱?!# |0 }7 e& O5 h8 T1 n
把战败的责任推给某个指挥官非常简单,但为何会打败的深层次原因往往就会被掩盖:# ^/ U+ d: S  l# l9 @
再把伊藤正德对莱特湾败战原因的话贴一遍- l4 e7 U( G1 m( u/ z9 v

: u# D* v4 y& `; F& F# b0 Z「無理の集大成であり、そして無理は通らないという道理の証明に終わった」
42# 人猿  & G# U  t% m* s& X0 Q/ d
不要回避问题,守不住南洋,联合舰队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没油的船不是靶子还能是什么?2 B7 _1 l) V" k0 V) c
按“捷一号”的计划四支分舰队无论如何至少会有一支全军覆没,这一点没有什么疑问吧?是什么使得鬼子如此孤注一 ...
0 [0 X+ V; B- r- c2 e0 ~% Pxy008tc 发表于 2012-4-5 21:45
- v0 X5 z8 P; H+ A7 c
: a" @$ |/ E4 N8 e% E
根本就没有回避你的问题,而恰恰是你再用结果论为莱特湾盖棺定论!
& q! P# o: b/ o2 e“守不住南洋,联合舰队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这句话和“打不过美国,为什么还要偷袭珍珠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1 X* a/ Y9 ?# z0 s( Z而且,我反复提到,即便第一游击部队继续前进,他们能否对美国运输船队造成打击这一问题你也一直没有回答。我上面已近将参加过这场海战后的评论贴过了,“如果栗田当时继续前进,除了会和西村舰队一个下场以外,什么能够重创美国运输船队的看法,完全是没有参加海战的第三者的单纯幻想”。
2 L1 _; v/ A6 J/ F7 \当时,首先提出撤退的并不是栗田,而是舰队参谋,而且,撤退的命令是在司令部会议上一致通过的决定,并不是栗田自己的独断。虽然这不能为栗田作为指挥官应该承担全部责任开脱,但至少说明,当时海战的参与者没有人觉得撤退是畏战怯战的懦夫行径。
$ S# a7 {6 s6 w' w$ X/ R最后,日本人自己评价舰队没有全军覆没的意义在于:
9 \% C* P6 k  Q( T4 o% O4 k! o  S( J栗田が艦艇を保全したことは、数度にわたって行われた日本軍の逆上陸作戦(多号作戦、成功例もある)での護衛艦確保という意味で有益であった。米機動部隊は残存日本艦隊の攻撃に大きなリソースを割いており、艦艇がレイテ湾で全滅していれば、米機動部隊の陸軍部隊に対する空襲支援はより強力なものとなったであろう。4 y' J' r! d0 t" Y
本帖最后由 人猿 于 2012-4-9 10:03 编辑 # W4 @$ k8 `( N& C  V' `( X& g
4 d/ {- c" |7 l- r; B: T
48# xy008tc : @" ]0 ]# C- F+ ^& Y

! O) [, E7 f) `3 J/ |   我上面贴了两遍的大战亲身经历者小板桥对于喜欢纸上谈兵的评论你到底看过没有* I8 P& v- Z: o4 J4 j/ M
“如果栗田当时继续前进,除了会和西村舰队一个下场以外,什么能够重创美国运输船队的看法,完全是没有参加海战的第三者的单纯幻想”。
* H) j5 x6 q* I6 e      此外,作为当时大和号的主技长在舰桥内亲历决策的石田恒夫也说【レイテ沖の反転は敵を求めての反転であり、長官の自信ある用兵、決断による作戦行動であったことは、かの激しい戦場にあった者のみ知るところでありましょう3 I# o- m+ Z5 [- v- }" u$ S
    即便是对手,丘吉尔在著书「World War 2」中这样评论,"他失去了自己的旗舰,然后在三天时间里饱受打击,损失惨重。有资格批评他的人,除非有过和他一样的经历. R2 D, h  Z5 Y
4 B8 M' W9 B+ ^/ V" [; u
   
对于栗田舰队当时有没有能力冲进莱特湾,炮击美国运输船队的问题,有一个细节很能说明:2 }  s/ m0 o' d: o
“当大和号发布了全舰队回转的命令之后,所有幸存舰只都鸣起汽笛,欢呼响应”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