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摘自网上《大军事网》
9 _8 b; l4 m+ p' o0 a" C6 o
6 ]' ~' p+ M! K( ?8 v0 R( ~3 M(以下资料来自《明史》、《晚明史》、《朝鲜史》、《朝鲜李朝实录》、《日本史》、《日本战国史》这些正史,以及日本的野史:《丰臣家的一生》、《大和文禄庆长之役》、《樱花记事》、《大和魂之晨》等;以及韩国的野史:《真实的壬辰倭乱》、《朝鲜记事》、《璿源系谱》等等,另还参考了河北、山西等地地方志)7 [# b# w0 W9 N3 R, L+ G0 v
0 X# v/ t7 L: x1 N7 H6 Q
首先来看一下日军方面的情况,日军第一次投入朝鲜战场的部队番号与第二次基本一样,只是各军团兵力数量两次战争有所不同,将领也有个别调整,其中日本方面对第二次万历朝鲜战争(日方称之为庆长之役)的兵力配置部署相对详细和全面,现先把第二次战争的兵力配置列举如下:
7 {/ u* v3 v3 [# W* ^) k M5 Q
% Z% p S( F" g4 O第一军团军团长:小西行长: l. b( s8 F7 v5 J
" i2 I3 A" _! Z8 n$ o* {/ }
小西行长7000人、宗义调5000人、松浦镇信4000人、大村纯忠2000人、后藤信康700人2 w9 F7 t# P- {6 z
" F6 e: M" x3 L) l" v4 c
总兵力:18700人。
! x- _1 Q7 T6 Y* B, X
4 Y+ F G' f5 D" ]第二军团军团长:加藤清正: f; l! W+ d2 o4 I& o/ M
7 j( b0 Q6 _ A8 `/ i; ^, [+ ]
加藤清正8000人、锅岛直茂12000人、相良赖房800人
* [* A9 Z( c4 q5 U0 }* f' r
3 X6 M# E4 H2 n总兵力:20800人
' T$ s) i+ n- I* V" U4 f2 f
) i1 r- C2 Z: g9 T2 G第三军团军团长:黑田长政# l. D1 p1 `: N. h/ S3 d
2 E; x+ m I: l( o# T9 t+ \9 ~- S黑田长政6000人、大友义统6000人# J8 X5 U4 P# g& ]9 C |% d
, Y! P; f( T0 d+ d2 _总兵力:12000人3 h. u2 n) ?* [2 z
) s. N) ~% w2 G3 @" C
第四军团军团长:岛津义弘(原为加藤光泰)
+ |( x7 l( Y( J4 z+ ?0 H$ Q/ k( N: ?1 g0 Q" Q
岛津义弘1000人、毛利秀元2000人、高桥惟种2000人、秋月种长1000人、伊东佑兵1000人、岛津丰久1000人9 Y/ |. n9 i: m% H! Y) Y+ R
. | @' r" c* w0 J+ ]( m3 @总兵力:17000人" U# s& ], p. D9 R& [
2 |. ~. o2 g* N' E第五军团军团长:福岛正则$ S) s. O6 N5 e% e C
/ t& u& l# c& V. E0 {% c
福岛正则5000人、户田胜成4000人、蜂须贺家政7200人、长宗我部盛亲3000人、生驹亲正5500人
0 U8 K7 J% q _8 \# N; }% H+ c4 g1 K4 |+ P: ?
总兵力:30000人) ~8 t3 N- r- N$ C3 y6 s+ q3 z
& ]0 f1 x! Y: `. y: t
第六军团军团长:小早川秀秋(原为其父小早川隆景)0 j M% D$ k& s
+ R% T2 H$ \1 F( k, ^* K
小早川秀秋10000人、毛利秀赖1500人、立花宗茂2500人、高桥绍景800人、吉弘统兴900人
9 D1 U% ?% |- x7 {0 e( n2 |: ^! u8 U# h1 K7 `- L( g4 [
总兵力:15700人
# H: {$ D( W1 J, k1 e8 g/ b c* U8 z5 m# f8 r0 n" x! o
第七军团军团长:毛利辉元8 x1 I* H& J! ^4 D' n2 |
5 _# F, S! M$ y5 Y毛利辉元23000人、吉川广家7000人
; s, B% M3 i% j$ j" ~ w0 R: l5 N4 N" K
总兵力:30000人- |2 K- _& K7 { |5 L; q9 U! N
) H* T% M1 ?# d4 Y7 n- }5 ?; }第八军团军团长:宇喜多秀家# d7 r3 Z; Y/ z% N' U9 G3 W
- p0 D% l' h; F- f* W4 ~1 R' |! f
宇喜多秀家10000人、增田长盛3000人、石田三成2000人、加藤嘉明2000人、大谷吉继2200人
" L+ a9 D0 Q- z* j
( x$ f/ \# p1 i1 D总兵力:19200人
- G& b5 [% {6 b
' {9 b1 r: ~# f) K) P第九军团军团长:浅野长政0 B8 a' u' n+ m. b
+ n9 l6 |8 f U- S4 x5 g
浅野长政4000人、宫部继润3000人、木下胜俊1750人、稻叶正成2000人
, D# `( P6 f+ C& x3 H8 a" b7 t/ n' k+ ]2 @4 l4 ^- G5 I
总兵力:10750人
4 o0 \" m$ y; U8 V" P) O0 @4 A. P. _8 S H/ a
第十军团军团长:羽柴秀次(后该军团番号一度和第九军团调换)
$ a6 ?0 B/ k6 i* Z& f1 \- c( N
V# T( ^$ l! S' d* z8 a羽柴秀次13000人、木村重成2000人、小野木重次3000人、龟井秀纲4000人
! i: S% _6 v$ [! |2 ~ \9 h2 t0 [; w$ j
总兵力:22000人4 L4 Z9 r/ G& W7 \
& m/ Z- j- n+ {, O日本陆军第二次战争投入的总兵力有190850人,根据日本史书《大和文禄庆长之役》记载,日军另有水师各部22100人,另在朝鲜半岛与日本之间的各处岛屿以及日本西部沿海,日本方面还集中了9.5万预备足轻(轻装步兵)。也就是说日军进入朝鲜的兵力,水陆军超过21万,如果加上后备军,则达到30万人马之多。日本可谓倾全国之力,如此兵力,怎能说不是日军精锐?
1 A- X ?+ g- U A% C0 v/ V
9 C. z% ^9 s; O9 J第二次万历朝鲜战争(日本方面称之为庆长之役),日军第一梯队为第一至第五军团外加辎重部队,十二万余人。(日本学者迁本侍零所写的《大和魂之晨》记载)
! p; o, x( r' M: U2 a% X, J& P7 L
第一次万历朝鲜战争(文禄之役)和第二次万历朝鲜战争(庆长之役),日军其实投入的总兵力差不多,但是一线投入部队却大不一样,第一次万历朝鲜战争(文禄之役)中,日军是水陆军20余万几乎全面进入朝鲜,妄图吞并朝鲜进而进攻中国;而第二次万历朝鲜战争(庆长之役),日军鉴于在文禄之役中伤亡惨重,尤其是其精锐的第一军团,在平壤之役中死伤大半,于是对兵力进行了从朝鲜半岛内外到日本西海岸的“三线配置”,朝鲜半岛内有水陆军12万,朝鲜半岛和日本之间的各个岛屿上日军部署兵力10万上下,日本西海岸部署兵力9.5万,日军在庆长之役中之所以这样配置,是因为他们此次战争的目的没有文禄之役那么冒进,而是采取先占领朝鲜半岛南部,进而徐徐图朝鲜北部的稳妥打法。& { t& [: c$ | @% p
; A) l4 ~! G4 A# d) A' z+ ^2 S2 j
介绍完日军后,现在开始介绍明军的兵力来源和组成。. ?5 W9 o. K1 z2 T+ Y' R
! H2 |) z1 i( x
明军第一次万历朝鲜战争中,先后投入部队4.8万人,分两次,第一次为先遣队5000人,第二次为李如松将军率领的大部队4.3万。5 B/ S- a- U4 ~/ |* ~. Y$ @& O
) M/ p4 @, p' P+ S2 p3 U% }
先遣队5000人:大部为辽东一带的明军,正规军和地方军各2500人,其中有1000人为此前逃难到明朝的朝鲜义军。(韩国出版的《真实的壬辰倭乱》记载)
9 N+ J7 K, P8 s5 j+ s3 ^- u6 e5 a5 J, L$ A
主要介绍李如松将军率领的大部队,这4.3万人的组成及来源:
; B! X+ @, u+ C$ v+ Y4 t8 j
: T B" _* N& M/ U" z- S4 o辽东军一万人:这支部队是李如松的嫡系,刚刚参加完平定宁夏叛乱,常年在北方与蒙古人作战,是此次援朝战争中最精锐的部队,且全为骑兵,在战争中对日军有着极大的杀伤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