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7 月来临时,驻华美空军与侵华日空军都在为下半年的空战进行准备。尽管此时第十四航空队仍面临汽油及设备上的困难(例如 7 月原定有 4,700 吨物资,实际仅得 3,000 吨)。陈纳德开始认为美机的“游击时代”已经过去,决定将航空队从后方移至东边的前进基地,以作为计划攻势中的第一步。从 6 月下旬起,除一个战斗机中队及 308 轰炸机大队留驻昆明外,其余力量均飞赴桂林、零陵与衡阳一带。从而使这三个基地的美空军力量达到相当规模。日军方面本来就因春季以来对美军的“削弱”、“压制”效果不佳有担忧,此时对美机的东调更加敏感。不但侵华日军迫切要求加强航空兵力,日军大本营也痛感必须加强在华空军以压制美空军。日军大本营一方面继续要求南方军以其航空兵力协助摧毁中国西南的美军基地,另一方面于 6 月 7 日以大陆命令第 798 号分别从关东军调一个战斗机战队,从南方军抽调重轰炸机两个战队归侵华日军使用〔36〕。到 7 月中旬,侵华日空军力量达到三个战斗机战队,轻、重轰炸机各两个战队。 7 月 7 日第十四航空队开始轰炸广州;8 日袭击海防;9 日第 308 轰炸机大队对东京湾里的日本船只进行一连串的轰炸,从而最后拉开了在华美空军 1943 年夏季攻势的序幕。面对 7 月中上旬美机的频繁活动,日本空军为了保护交通线,从 7 月 23 日起开始了大规模的反扑。这一天日军混编机群以 150 余架之众从武汉与广州两基地起飞,分四批袭击衡阳、零陵与桂林美机场,开始了九天的华南制空权争夺战。日军第一天就损失 8 架战斗机、6 架轰炸机。以后八天共损失 62 架飞机,而美方仅损失 8 架飞机及三名飞行员〔37〕。
! X7 F3 Y; h/ z7 q- Q 在空战激烈的时刻,美驻华空军再次获得罗斯福的支持。8 月 7 日罗斯福新任命的斯特拉特迈耶将军抵印度不久,就给驻华美空军派去了空中援助,从而加强了陈纳德的实力。经过三周的休整后,日本空军从 8 月中下旬又再次发起反攻。日军大量飞机自汉口、广州及香港的机场起飞,袭击在华美军机场,并一度在空中击落美轰炸机六架。但是,由于日军自己承认的原因:“日下美驻华空军质量都好,驾驶员素质,且较南方战线的美空军优秀。”〔38〕结果当 8 月结束时,日军始终未能压制住美机的夏季攻势。进入 9、10 月份,第十四航空队的活动范围仍然遍及华中、华南。对盟国军队其时进行的滇北缅西作战,第十四航空队也通过轰炸日方军事设施与军营的方式给以支持。相反,由于日空军在华拥有的制空权逐渐丧失,其作战方式与规模也出现了变化。为了避免美机截击,日机在华南各地空袭时,多不在白天进行,而且“行踪飘忽,来去不定”。
, F% D: e, _" C( {& O 美驻华空军在陈纳德领导下并不满足于既得的战果,而是积极准备新的攻势。11 月 4 日由陈纳德建议成立的“中美空军混合大队”诞生,并进入各队机场。按该队情报员梅洛夫少校的说法,拥有最新式 P-40 战斗机及 B-25 轰炸机的“中美空军混合大队”“是独一无二的攻击性空军”〔39〕。这时,日军正准备纠集 10 万陆军与 250 架飞机对我第六战区进行进攻,即著名的常德战役。刚成立的中美空军混合大队立即与第十四航空队组织 200 多架飞机从 11 月起对常德、华容等地日军进行袭击。根据白崇禧的说法,从 11 月 10 日至 12 月 16 日,计出动轰炸机 280 架次,战斗机 1,476 架次,击落敌机 25 架,击毁地面敌机 12 架,炸毁敌兵船只人马甚多〔40〕。2 s0 O2 Y! ^. L$ m/ I* ^

中美空军混合大队第三大隊王光復,座机为 P-40N 除去支援常德战役外,第十四航空队与中美空军混合大队对东南沿海日运输船只的轰击也取得较大的成果,迫使各线运输能力一律缩减。根据当时从敌船上搜出的东亚航运株式会社报告,仅 12 月基隆至广东航行就遇 12 次空袭,致使进口锐减。即使船只进港后,起卸时间也非常短促。最后,在 11 月间第十四航空队与中美混合空军另一件重大行动就是被《新华日报》称赞的对台湾新竹敌机场的“历史性的感恩节奇袭”。25 日美中空军在美军特克西·赫尔上校的领导下突袭了距日本本土仅 660 英里的新竹机场,在机场和空中共毁敌机 40 多架。不但在数量上创远东空战的最高纪录,而且也是美国宣战以来盟机对台湾的首次轰炸。故而强烈地刺激了日本大本营,并成为 1944 年春日军试图在中国大陆展开以摧毁美军基地为直接目标的豫湘桂战役的导火线。不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尽管美空军在 1943 年下半年的作战,给日方造成很大损失,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并未能达到陈纳德早些时候预想的目标。; ~' H& Q! ]9 r1 s# E7 G. Y

中美空军混合大队的中国飞行员 当 1944 年来临时,第十四航空队的力量更加壮大,不但拥有战斗机、轰炸机等共 254 架,而且一直最令陈纳德头痛的物资问题也出现某种转机。从 1943 年最后几个月开始,驼峰的空运量日益增加,尤其是空运队使用优良的通讯与导航设备与改装的 B-24DS 机之后,“让我们到圣诞节时运 1 万吨”的口号终于成为现实〔41〕。这样一来,连陈纳德也承认此时关心的再也不是如何增加空运吨位的问题,而只是如何分配这些吨位的问题。8 t4 [0 y# O8 P

中美空军混合大队的 B-25 中型轰炸机 有了这些优越的条件是一回事,在新的一年内驻华美空军应做哪些工作呢?对此,陈纳德还在 1943 年 10 月当蒙巴顿、蒋介石与史迪威讨论魁北克决议时就已经有了一个计划。该计划以东经 108 度为界将中国战区划分为二个战场:由于气候的原因,上半年行动多在西战场以支持缅甸战役、保卫驼峰运输线为要务;下半年则主要在华东作战,集中力量破坏日本的空军能力与运输能力。为实现上述计划,陈纳德要求东战场上半年物资供应由 1 月的 1,900 吨增加到 6 月的 6,200 吨,西战场则从 1 月的 6,900 吨下降到 2,700 吨。由于陈纳德特别重视 7 月后的东部行动,他还要求在 7 月前应贮存 2 万吨物资在东部。在飞机方面,陈纳德希望到秋天能有六个战斗机中队、二个中型轰炸机队和三个重型轰炸机队〔42〕。然而该计划并未获得支持。原因是从 1943 年 8 月起,美国陆军航空兵计划人员已经提出,从中国基地起飞美远程轰炸机轰袭日本的计划。因而对陈纳德的计划不再有浓厚的兴趣。加以陈纳德在供应问题的庞大要求,使印缅战区陆军空军司令斯特拉特迈耶有理由从后勤问题上加以拒绝。事实上,陈纳德的计划本身也过于主观,没有充分考虑到日方的动向。尽管如此,在他的关于东部战场的物资准备的要求上,后来证明还是颇具战略眼光的。& r/ z( u+ U/ s* W5 k% _
在陈纳德提出新年计划之后不久,日军方面鉴于夏季以来美驻华空军力量的日益加强,意识到过去“一直采用的战斗轰炸机联合进攻”战术已不易取得成功,而对美空军在中国东南沿海及长江流域日本运输能力的打击又不能不有所考虑。因此从 11 月起,日军试图酝酿一个从根本上解决中国上空制空权计划,从而缓解赖以生存的运输问题。是月初,日军参谋本部杉山总长首先提出:“压制中国大陆的美空军拟有困难,……难道不能从华中和华南打通粤汉铁路,使美空军不得使用中国东南部的基地吗?”〔43〕11 月 25 日随着台湾新竹机场被袭击,更加快了日军酝酿新年作战的步伐。1 月初在华美空军配合美军潜艇在东海的活动,使得日方船只损失急剧上升。与此同时,杉山 11 月初提出的打通粤汉铁路的设想也趋于成熟,并于 1 月 24 日获得日本天皇的批准。这样日本在中国大陆最后的一次大规模行动计划——一号作战计划就出笼了。其目的主要是一方面消灭在华美空军,另一方面打通粤汉铁路从而使贯穿中国的铁路联接起来,以便运送物资与兵力,支持在东南亚的日军。为此目的,日军计划使用 10 多个步兵师团及第五航空军的两个师团作战。 m6 X: v9 e8 r( z3 o x
当日军一号作战计划出笼时,盟军方面尚一无所知。第十四航空队也一直继续着上年底的活动。然而日军在黄河故道曲折处与沿长江的集结与推进,逐渐引起第十四航空队的注意。陈纳德一方面开始向史迪威发出警告,认为日军在河南的部署是珍珠港事件以来最危险的,并建议 5 月空运 8,000 吨物资到中国,成立预备空军等;一方面派出轰炸机沿长江的日军集中区,对长江的船只、九江和岳阳一带的交通线进行轰击。3 月日军的调动目的已非常明显,陈纳德便开始制定作战计划与进行准备工作。首先命令中美混合空军大队四个战斗机中队和一个中型轰炸机队进驻梁山、恩施、汉中、安康等川陕一带的机场,试图日军在过黄河之前先将黄河铁桥炸毁,然而陈纳德的工作尚未完成,尚在呼吁予第十四航空队与中美空军以适当增援时,日军已先于 4 月 17 日拉开了一号作战计划中河南会战的战幕(亦即豫湘桂战役的战幕)。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就在同一天,史迪威还要求第十四航空队的第一任务是保卫成都的 B-29 轰炸机。
2 @1 B; T) Z$ y1 ?$ P6 t2 N 为配合日军地面部队的进攻,日空军在新乡、运城、彰德等地集结了 90 余架飞机,对中国军队的阵地进行轰炸。仅 4 月 19 日,日军就出动飞机 200 架次以上,对中国军队进行数十次的俯冲轰击,制空权全被日军掌握。直到战事进行 11 天时,美中空军才开始出击黄河铁桥,但由于此时日军早已有了几座代用桥梁,出击根本不能阻挡日军的进攻。就在这天晚上日军开始了攻打许昌的战斗。进入 5 月后,随着准备工作的基本就绪,美战斗机才开始在战场上活跃起来,并取得一定成果。以 5 月 5 日为例,据史迪威总部战报,美战斗机掩护轰炸机炸信阳铁路工场及仓库,掷弹 80% 命中目标,毁货车 40-50 辆,军用坦克颇多,敌军伤亡之人数约 300 到 400 人〔45〕。5 月中旬,鉴于战况的发展,史迪威开始同意将汽油与在成都的 P-47 飞机供给陈纳德。但此时,河南作战已接近尾声。日军已着手一号作战第二阶段——湖南会战的准备工作。
' B- S! l2 o4 a 根据会战前东条英机给日本天皇的奏章,这次会战针对在华美空军的意图更加明确。东条英机希望“依靠本作战将摧毁敌方在衡阳、桂林、遂川附近的主要空军基地,……钳制驻华美空军的活动,以保卫皇国疆土的安全”〔46〕。因此,侵华日空军从 5 月 17 日起便先派出机队对美军基地进行轰炸;次日第五航空军的战斗司令部也由南京迁至汉口。足见其重视的程度。2 y j8 B' m7 _; e4 a# M
5 月 27 日湖南会战开始,日军先锋直抵长沙,并于 6 月 18 日加以攻占。在此过程中,第十四航空队各方面遇到极大的困难。在作战飞机上,由于有 350 架用在怒江方面作战及保卫成都的 B-29 基地,结果在东线仅有 150 架防守,而其中真正能出击的才 90 架飞机;全面出动的物资则只准备了 30 天;更具戏剧性的是,就在日军发动湖南进攻的同一天,史迪威还要求马歇尔解除陈纳德的指挥权;再者,这时两湖地区气候状况也很糟。即使如此,从 6 月初起,美机仍在战场上频繁出击,出击最多时达每日 50 架次,对敌机场、舰艇、部队及设施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攻击。但是,最终未能阻挡日军的南进。长沙陷落后日军继续向衡阳进攻。在强大的压力下,美军只好在 6 月 26 日放弃在华东的第一个前进基地——衡阳机场。
/ v7 ~9 }: ~2 z" D8 n, v7 ] 7 月初,尽管日军在陆上进展顺利,但是在空中美机力量却有急剧增加的迹象,加之天气好转,美机出动架次增加,给日方后勤供应线造成极大的困难。据杉山战后回忆,由于第十四航空队袭击与洪水,从汉口南下的铁路被毁,不能修复。在初攻衡阳失败前,没有物资供应日军。7 月 2 日也只有少量的物资送到前线日军〔47〕。6 }7 x0 s; R/ f4 h
但在此关键时刻,尽管“美空军的斗志极为旺盛”,美空军的汽油供应却开始严重短缺。7 月的第一周里陈纳德只好命令 B-24 轰炸机回飞昆明;到 7 月 13 日汽油短缺更加严重,桂林、柳州两基地共有汽油 1.25 万吨;17 日为避免受到袭击,不少飞机也飞回昆明。有五天之久,美机不能起飞,唯一能升空作战的是在浙江的第五战斗机大队 P-40 战斗机。这样美空军不但丧失了在关键时刻支援中国地面部队的机会,而且遭到日本空军的攻击。7 月 23 日日空军第 90 战队转到广东,主要攻击目标为桂林、柳州美军基地。同一天日军在对零陵机场的攻击中,毁美机 18 架。28 日对柳州的袭击中美机损失为 36 架。其后日机还连续对芷江、桂林等机场袭击,直至 8 月 5 日。与此同时日军地面部队在飞行队的协助下加紧了对衡阳的攻势,当在充足的汽油运送到美军前进基地时,日军已于 8 月 8 日攻下了衡阳城。. J/ V9 R$ y9 f( b+ _
衡阳失守后,华东局势更加严峻。这时美空军在获得补充后,再次回到东线作战,对日军的轰炸异常猛烈。据日军自己估计,8 月中旬华中方面美机来袭有 1,000 多架次,共 171 回。这些行动最终使美机掌握了战场上的制空权。8 月 29 日,日军在获得补充之后,从衡阳继续南下。美空军在此后一段时期里的活动,主要是以空袭来阻挡日军,并取得一定成绩。9 月 4 日,日军 58 师团在白地市附近多次遭到美机袭击,日军承认“使部队前进受阻,而且受到相当损害”〔48〕。同日在祁阳的日军第 13 师团因空袭各队均受损伤。5 日,美机继续对上述两个师团轰炸扫射,致使 58 师团只能在夜间行军,第 13 师团的转移也发生困难。不过,美机的这些轰击虽然能暂时延缓日军的进军速度,却不能从根本上影响战局。9 月 6 日日军占领美机在东线的又一重要基地——零陵机场。
( z$ B7 t% {- M3 Y& u 之后日军开始准备一号作战的最后一部分——广西会战。在此期间日军参谋部仍担心美空军东进对日本本土与南方要域之间的海上交通威胁,并要求侵华日军加以阻止〔49〕。但是直到 11 月 11 日日军占领桂林、柳州后,日军的这一目标也未达到,因为除去七个机场和六个辅助跑道为日军在豫湘桂战役占领外,美空军主力并未受到大的损失。相反,正如陈纳德所说,这一切并“没有阻碍十四航空队一天的出击,或减少我们进击的强度”。事实上,在华东南一带的前进基地失陷后,第十四航空队在陈纳德领导下已经作了新的部署:(1)在陕西的西安、安康、汉中及四川各机场加强实力,主要任务是保卫成都机场,切断同蒲、陇海、津浦及京绥各铁路线;(2)对在汉口西北与西南的老河口、芷江两华中机场进行扩充和加强,中美混合空军总队在此驻守,主要任务是首先破坏黄河桥梁及京汉铁路两侧之日军设备,其次对南京、上海地区的东方区域进行攻击;(3)将 68 联队分为两个部分:其总队与两个中队驻昆明以东 100 里的一系列新机场,主要任务为支援粤汉路沿线的中国部队,切断中国南部与东南亚的交通线。另外两个中队则朝日军侵占的地区以东转移,进驻益川、赣州和南雄机场,建立起华东航空机动部队。陈纳德要求这支机动部队确保中国东部的飞机场,攻击长江 上的船只,并对上海、南京进行攻击。这样,第十四航空队便从南到北建立起了与粤汉铁路大抵平行的新战线,削弱了日军豫湘桂战役的战略目的。 `) B* M$ A3 X8 W9 x( _" E
在此期间,第十四航空队的供应与装备情况也得到很大的改善。1944 年最后三个月每月能得到 9,274 吨的汽油与润滑油〔50〕;作战飞机不但数量多而且质量也很好。这样,美空军就有能力在各个领域展开空中攻势。华东航空机动部队依靠芷江、赣州与遂川之间的空中补给线,从 1944 年 11 月到次年 2 月进行了所谓要塞、据点作战,共出动飞机 747 架次,投下炸弹 110 吨,使日军 312 架飞机受到破坏和损失〔51〕。华中的美中空军力量雄厚,12 月 18 日的汉口轰炸,使日军在华中的主要空军基地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次年 1 月 17 日对上海的攻击,使上海日机损失 65 架。2 月驻华美空军几乎全力用于切断交通线作战上,取得使 37 座桥梁不能使用,142 辆机车被毁的战绩〔52〕。
& U! _* h/ {% S3 s( I# C8 V 美军的攻势使日军不得不调整在华航空兵力,但日方仍不能挽回空中优势。此时日本为保卫本土将某些飞行队撤回日本,日空军在大陆方面的作战已不能兼顾,只能“以最小的限度进行之”〔53〕。到 1945 年 3 月,日机在中国出动的架次日益减少,面对美国空军在中国各地的飞袭毫无力量反击。这样,侵华日空军最后失去了空战的力量,在战争结束前五个多月就在事实上中止了空中行动。, P4 x0 ?( I% e1 j8 T7 n% ~: t; k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美国空军人员在中国长达四年的对日空战中,通过给日本侵华空军、军事设施及航运的打击,不但在物质上有效地粉碎了日本早些时候在华的“制空权”,使中国空军逐步度过“黑暗的时期”,给中国地面部队以有力的援助,而且在心理上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激情。当然,由于美国的先欧后亚政策,中国战区史迪威将军的态度,在中国的这支美国空军部队力量发展有限,不可能在任何时刻都如人意,然而当我们考虑到它的这些困难时,才更能理解它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可贵之处。最后需要指出的一点是:美国空军在中国的这些成绩,不只是美国空军自身努力的结果,而且包含着中国人民的巨大努力,这不但表现在修筑机场、守卫机场,提供连陈纳德本人也称赞的防空情报上,而且表现在中国空军的共同出击上。在这里就不多谈了。 @2 y* ^ \; S# y/ V. n* L
注释:8 F. H2 d; m. e) x
〔1〕美国国务院编:《美国与中国的关系》,台湾文海出版有限公司,1984年,第25页。" t) j6 s/ `' ^7 J6 V9 o
〔2〕据美籍华人学者刘馥研究,1936年我国年产生铁仅87万吨;仅有中小型电器厂200多家,且多在上海一带;石油日产数百斤。见刘馥:《中国现代军事史》,台湾东大图书有限股份公司,1986年,第172页。" W) c' _7 O0 F( e$ B: g
〔3〕徐同邺:《空军建设三十年》,载《东方杂志》,第38卷,1941年第1号,第12页。 i# U2 F e6 }9 @
〔4〕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民国史组编:《胡适任驻美大使期间来往电稿》,中华书局,1978年,第80页。* N/ D C$ D3 |7 W f- M. J- V" m* E% i
〔5〕黎成德:《我所知道的陈纳德与陈香梅》,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南京市委员会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史料选辑》第五辑,第87页。1 z8 w& d- N- O3 ?; Q. E
〔6〕陶雄:《中国空军抗战五年》,载《大鹏月刊》,第1卷,第8期,第13页,1942年1月1日出版。
: G9 i% b5 y: g. O; D, A〔7〕《美国对外关系文件集·1940年》,第4卷,华盛顿,1955年,第251页。9 m* k2 K5 |, V- T1 S: e/ \ E
〔8〕《美国对外关系文件集·远东·1940年》,第4卷,华盛顿,1955年,第674页。
) Y9 U4 ^: C) h3 Y' g2 A# R! C" \〔9〕〔美〕巴巴拉·塔其曼:《史迪威与美国在华经验》,中译本,上册,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305页。
* W4 J" M2 J7 c' E" e) U〔10〕〔美〕唐·莫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缅印战区》,美国时代生活图书公司,1978年版,第60页。% J6 `( L: \4 B5 a) f2 Y
〔11〕〔美〕旺达·科尼斯厄斯与塞尼·肖特合著:《顶好:美国在华空战,1937-1945》,路易斯安那,1980年,第120页。
# }, P* G" a& z S〔12〕《美国对外关系文件集·1941年》,第5卷,华盛顿,1956年,第548页。
" p. t2 @7 t9 }0 X* Y( {* f" _〔13〕关于这次空战击毁日机数目历来有六架、九架的说法,本文采用原志愿队成员德人杰哈德·纽曼的说法。见杰哈德·纽曼:《一个德国人在华的特殊经历》,载《世界博览》1987年第7期。5 k% s/ `: Z7 @
〔14〕希求:“十二月二十日,昆明空战大捷记”,载《青年空军》第4卷,第2期,1942年1月10日出版。0 P9 @# w7 u& x# E
〔15〕《新华日报》,1942年1月8日。
; S; k# e" n% M6 O2 }( N* b〔16〕陈纳德:《陈纳德将军与中国》,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78年,第123页。
, u+ \7 u% u: Q7 a- N3 H7 r0 D; T〔17〕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缅甸作战》,上册,中华书局,1983年,第154页。7 E3 K8 z7 @& v5 \5 e5 P
〔18〕同上书,第156页。( O% R5 c5 s! ~
〔19〕〔美〕格兰姆·贝克:《一个美国人看旧中国》,三联书店,1987年,第342页。3 d& i% }& ^6 D: C
〔20〕《新华日报》,1942年7月3日,短评:《贺飞虎的胜利》。
7 Y: b; j! P' a7 t5 i. |〔21〕《新华日报》,1942年7月3日,中央社讯。
2 _) K f# S/ Y- {4 d〔22〕《衡阳空战记》,载《新华日报》,1942年8月4日。% r2 I$ L# Q3 \3 e+ r
〔23〕《史迪威司令部发表驻华美机光荣战绩》,见《新新新闻》,1942年9月20日。
9 j# N$ E3 w& A0 K" w) J% l〔24〕〔美〕J·白尔登:《陈纳德将军在中国战场》,载《中国的空军》第2卷,第12期,第370页,1942年12月15日,中国空军出版社。
: U" U: p# t. Y; c- T1 d% l4 n. u〔25〕《美舆论强调援华》,载《新华日报》,1942年7月24日。
) w" P1 o1 B& r9 D, x! a+ O〔26〕〔美〕陈纳德:《陈纳德将军与中国》,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78年,第225、227页。
( l& b9 ^' @/ K" k〔27〕见〔美〕查尔斯·F·罗马纳斯与赖利·森德兰合著:《史迪威赴华使命》,华盛顿,1953年,第260页。
# i# B0 Y/ }' Z, u' Y1 R% C- Z〔28〕见〔美〕罗伯特·达莱克:《罗斯福与美国对外政策》,中译本(下册),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550-551页。0 ~. P# `- x5 O' c
〔29〕〔美〕旺达·科尼斯厄斯与塞尼·肖特:前引书,第290-291页。2 s2 [1 t# T" \+ e$ U J4 d V- u( P' ]
〔30〕见天津市政协编译委员会译校:《日本军国主义侵华资料长编》(大本营陆军部摘译)中册,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4月,第702-704页。
! u# F0 U" s; v2 \' y* d- n〔31〕见梁敬著:《史迪威事件》,商务印书馆,1973年5月,第123-124页。. {* e. F& [" q/ u
〔32〕据《新华日报》,1943年5月8日。
8 a7 c4 f& H, G. n8 b7 }〔33〕见天津市政协编译委员会译校:前引书,中册,第765页。7 e8 v" V! J' D5 M) \: p
〔34〕〔美〕陈纳德著:前引书,第361页。9 O5 L# ]5 z6 _; Y# T
〔35〕以上两段评语分见:《新华日报》1943年6月7日,《新华日报》1943年6月22日。, f9 X2 L$ C& {
〔36〕天津市政协编译委员会译校:前引书,中册,第794-795页。
. u9 {4 b" A' B9 Z/ Y〔37〕《美驻华空军光荣战绩》,见《新华日报》,1943年8月3日。- ?; w0 ~, @9 Z; f4 V# H
〔38〕见《新华日报》,1943年8月21日。
" \, _: Q' _- e4 y+ i( ]9 o' C( N* p1 p〔39〕《新华日报》,1943年11月6日。
$ ^% o: w j7 b8 e$ R〔40〕苏志荣等编译:《白崇禧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5月,第266页。
1 d: {1 X0 X% i〔41〕〔美〕爱德温·李·怀特:《圣诞节时一万吨》,佛罗里达圣彼德斯堡,1977年第二版,第236页。/ L, P9 |5 r* t9 E, J3 ]
〔42〕〔美〕查尔斯·F·罗马纳斯与赖利·森德兰合著:《史迪威指挥权问题》,华盛顿,1956年,第22-23页。
# J9 A+ O$ a7 d+ ]〔43〕日本防卫厅研究所战史室:《一号作战之一,河南会战》上册,中华书局,1982年12月,第4页。
# s! O! E: ?! h% P0 }9 U〔44〕〔美〕查尔斯·F·罗马纳斯与赖利·森德兰合著:《史迪威指挥权问题》,华盛顿,1956年,第331页。( {" q) W; u( U) y. `8 W$ _
〔45〕见《新华日报》,1944年5月8日。
2 r* O b0 D) v/ ^0 ]9 P〔46〕日本防卫厅研究所战史室:《一号作战之二,湖南会战》上册,中华书局,1984年2月,第33页。7 f0 C' t ]9 x' P4 a) t
〔47〕〔美〕查尔斯·F·罗马纳斯与赖利·森德兰合著:《史迪威指挥权问题》,华盛顿,1956年,第400页。0 m g" j0 ?+ C
〔48〕《湖南会战》下册,第138页。& y$ p% V" y% D; k) L6 p/ G
〔49〕天津市政协编译委员会译校:前引书,下册,第367页。
6 x; X* Z) P, C〔50〕〔美〕查尔斯·F·罗马纳斯与赖利·森德兰合著:《在中印缅战区消磨的时光》,华盛顿,1959年,第172页。( X3 z6 S1 y9 ]* `( f
〔51〕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著:《昭和二十(1945)年的中国派遣军》第一卷第一分册,中华书局1982年10月,第139-140页。! j' A6 k% A4 H. V, x
〔52〕同上书,第一卷第二分册,中华书局,1983年12月,第32页。
" L* N& I9 O1 d) Y9 U. G〔53〕同上书,第一卷,第一分册,第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