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 :铁血论坛→历史风云-温故→浏览:古中国后勤补给能力与军队人数的关系 节选如下:
' _, K8 i9 q9 i- O; P4 h) \公元前262年赵孝成王,封冯亭为华阳君仍为上党郡守,派平原君赵胜领5万赵军接收上党。) L" _# l& y9 R% W+ S
公元前261年,秦国派军进攻韩国的缑氏、纶,震慑韩桓惠王;派左庶长王龁领兵进攻上党,意欲一举兼并。赵国派廉颇领兵20万救援上党。廉颇驻军长平。上党被秦军攻陷,冯亭率残部归于廉颇军中。秦军前锋斩赵裨将茄,赵军战败向东退入故关,坚守百里石长城。- u. \7 k# K1 |4 B5 e; r
石长城底宽4米,隔段筑有堡垒,依山势绵延百里,只在中段有一天然隘口名为故关,为南北交通的必经之路。
( u8 D# h- U8 M7 v秦军进攻受挫,约赵军出长城决战。赵军拒不出战。2 n e5 w) C) g( a# L% w. b% e" @
公元前260年夏,赵括接管了长平前线40馀万赵军。赵括到达前线后,收缩了兵力,准备主动进击秦军,企图一战而歼灭秦军,收复上党。! x% h t, b. x0 k! x% y
白起长平城为依托,沿河岸的天然髙岗构筑起长达18公里的主阵地,以抵御赵军主力的进攻。另安排25000人在决战开始后切断从石长城出击的赵军退路;另5000骑兵遮绝留守石长城的赵军与出击的赵军主力之间的联系。) R2 w7 }1 y7 w/ ]2 @$ k, N
赵括在对秦军所知甚少的情况下,指挥主力出击屯扎在故关前的秦军部队。秦军按照白起的将令,接战不久后便诈败,沿着直通长平城的大道逃跑,把追击的赵军主力引诱到预设战场。赵括浑然不知秦军的诡计,指挥全军猛攻秦军阵地。秦军顽强抵抗,赵军无法攻破。此时,进击秦军的赵军主力已经远离故关12公里。预伏在小东仓河北岸的25000秦军这时突然出击切断了赵军的退路。5000骑兵也兵临故关前,使留守故关的赵军不敢出击支援。4 r2 G9 X6 ~( v. y7 V$ ^) i
赵军被完全分为两段。赵军出击的主力失去了后勤保障;留守的部队空守着粮草辎重却无法增援决战。秦军抓住有利的态势,派出部队从两翼攻击赵军。赵军分兵作战,不能取胜,被秦军压缩在了一条狭长的地带。
: Y+ O" w8 p8 y. @秦昭襄王亲自从咸阳赶到临近前线的河内郡,给所有的郡民赐爵一级,命令郡内十五岁以上男丁悉数出征前往支援长平前线,阻击赵国的援军。
1 L# _* d6 i6 H6 O3 K, I' k$ w; Z由于史记记载也不一定正确,我们逐段分析:1,廉颇带军多少? 262年平原君接受上党郡(15县)带兵5万,基本可信,那秦军攻上党,廉颇引军20万增援也是说的通的。
( n! V! ^1 V" l* z# Q- D3 z. i2,秦军兵力多少? 廉颇虽然没有白起凶悍,也算战国名将,两战失利不得不退守关隘,那秦军兵力也应该大致相当,考虑到秦军相对凶悍,估计兵力在10~30万之间。不急,都说赵括纸上谈兵,那说明在战棋推演上赵括还是很在行的(史书记载纸上谈兵上其父也不是赵括对手)这也说明至少在兵法理论上赵括还是个优等生,那为什么赵括接受兵权(此时为40万,按常里大敌当前首战失利陷入僵持,增兵是说得通的)却如此张狂的要与秦军决战呢?显然不只是个性狂妄这么简单。兵法有云: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由此可以看出秦军兵力应该不会多于20万。这样秦军兵力应该在10~20万之间。而驻扎在关口的秦军应该在十万以下(以赵军出击部队35万计算,这里秦军应该在7万人左右)这才能诱使赵括集中优势兵力发起决战。当然赵国在增兵秦军也应该会增兵的,这个是后话了。考虑到秦军以5K骑兵就断绝关口可以大概猜测留守赵军兵力应该不会太多,战斗兵员估计不会多于5万左右,且为步兵。0 l$ @- N" G. f" b! ?3 m
在看秦军部署,3万(25K+5K)用来断绝后路,诈败的秦军应该为秦军在故关前的驻军,也是主力(这个不太好造假,增援了赵括不敢来,减少了显然有诈,考虑到这段防御长达100里之远,关口处主力应该有秦军兵力一半多),此外还有两翼攻击部队,按其他说法,两翼部队轮番拼死进攻,将被包围赵军再次分段切割包围为三段。那这两股部队兵力也不会太低。
5 y% H5 T( r2 z- H0 X所以我估计战争兵力分布应该是这样:2 I+ L! V( D$ |4 |- J* E% _- T
第一阶段 秦军进攻 王龁(15万) VS 廉颇 (20万)/ c8 J- g2 w5 [6 m
秦军小胜,廉颇退守
- F; W3 K8 D, d0 R6 K! ~第二阶段 秦赵相持 王龁(15万+??) VS 廉颇(40万)8 ]( S0 z; N$ f
秦军以8万屯扎关口 赵军约20万屯扎关口,其余部队分散在石长城防线上(秦军7万,赵军20万)
4 y5 `& l1 L D1 R. H) O第三阶段 赵军进攻 白起(30万) VS 赵括(40万)
$ Y9 {/ R# @' K 秦军8万诈败,退至长平防线,3万截断赵军后路,两只各约6万人的机动部队对赵军主力进行穿插切割包围,约4~5万驻扎石长城5 q- x. N* V, [9 c
赵军30万人追击,被秦军分割包围,5万人留守关口,为5千秦骑兵阻击,其余约5万人驻扎石长城/ x( h7 y5 V# N# l1 V( V6 R; O
第四阶段 相持死磕 秦王 (60万) VS 赵王(50万)
6 g( {% _- G5 o' O 秦军发河内郡15岁以上男丁阻击赵国的援军,赵国援军数量不祥,考虑到秦军为临时抽调战力应该不会太高,赵军援军素质相对高点,估计双方都很惨,如果白起所说真的伤亡过半,那秦军这里应该贡献不少尸体。有记载称包围中赵军亡5万,相应的秦军伤亡应该也很大,特别是两翼穿插部队伤亡应该很大,估计亡3万多伤6万多。结合白起的话:伤亡过半。估算如下:秦军主力30万军队伤亡近十万,河内郡15岁以上壮丁30万,伤亡20万。赵军被包围30万,亡5万,俘25万,援军伤亡10万(伤者大抵在败退后被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