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也不能完全说是朝廷故意的,当然有这方面的原因……
4 U7 V4 ]+ {' w/ V: X1 W还有一个原因是资料的缺失,很多东西需要对面的同胞参与。
$ L/ p* K( v6 w& j. l3 c1 D
* F7 s. s. l2 s, T) @0 c不过缅甸的事情大陆也有不少影视作品,印象中唐国强还是奶油派的时候参演过一个电视剧就是描写远征军的,应该算是正面描写吧。
* Z+ U! C6 Q# P) Z$ @' F9 q$ H文学作品里解放军出版社也有一些小说、纪实文学、报告文学的作品正面描写缅甸战场。$ d* j, ^' g* h; x
记得以前和别人说起这个话题的时候说过,文艺服务政治,和苏联人近乎就多些东北抗联,东北解放的题材。拉拢老美就来点飞虎队、缅甸战场。
有本书,名称好像是中国军队远征缅甸纪实
) R" `9 P, [* d0 b3 v. ^  f9 Q- [# ^写得不错,解放军出版社的。) ]! V' x  B' n3 e2 o0 X; b4 I
年代很早了,当时第一次了解滇缅战场的情况,第一次认识了杜聿明、孙立人、廖耀湘、戴安澜,更是第一次听说野人山,最刺激的是第一次在文艺作品中听到“把我们的国旗——青天白日满地红插到日本鬼子的阵地上去!”的豪言。" c# ?+ |9 H$ [- G% ?' _6 P4 ~! [5 t

4 U( Q- E$ r4 a6 C% T  Q; h[ 本帖最后由 luckpanzer 于 2008-1-16 11:07 编辑 ]
不是那个,可惜啊,借出去了,然后就找不到了
中国:保证援助物资运输线,减少驼峰航线的压力和由此造成的大量成本、损失。次一级目的,展示中国的抗战决心,树立大国地位。再次一级的想法,转移大陆正面战场的压力和盟国的关注视线,避免美国朋友失去信心。7 B/ o: e) V( ?& [) b7 M& A5 X, c
英国:借助中国的兵力防御印度,可能的话收复缅甸,缓解自身兵力不足的情况,保证调动殖民地部队支援欧洲战区。
( Q  v- F2 l8 {0 {+ `$ M0 B" I美国: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在一切可能的地方打击日本。
老麦的出身好啊,这没的比。
当时看的时候只是觉得杜聿明太死脑筋,和孙立人一起直接到印度去多好
到印度损失会小一点,这也是当时的想法了。; g. H1 K" F8 k, }2 V6 y
现在自然不会这么想,从杜的角度考虑,他不可能去印度,至少没有得到蒋介石的命令以前,他只能把部队带回国,虽然这些人最后还是去了印度……
实际上,当时所谓的“缴械”事件更多的是意外因素。- f& o6 P; e3 e4 W# T
当时局面混乱,盟军方面高层指挥体系就很混乱,加上英方的一些刻板的行事方针才有这个事情,最后出面解决的也是英国人自己。
* H5 R8 ~* B& P( {$ R另一方面,这个事情经常被人说起,无外乎是为了体现孙将军在当时局面下力保国体军威的一种手段……; j1 n" {+ B+ t2 ~+ |7 Y4 {
当时的英国人似乎非常希望中国远征军能够驻扎印度,这样物资美国人出,军队中国人出,印度基本上不会出大问题,英国人也能捞得个稳定的后院。
你的意思是英国人不希望中国军队到印度去,印度丢了也无所谓,送给日本人,反正也是大东亚共荣了。1 V" l3 v& V& o. Q* x
或者说英国人觉得自己军队太多了,欧洲北非多到放不下需要往印度分流一批军队?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