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日方有没有提前抛弃鱼雷未知,但是日方资料是明确显示在作战过程中没有使用鱼雷。
! Z. t- V" i! X/ {/ ^7 q0 O北洋各舰在开战前是命令抛弃鱼雷的,但是致远的一发鱼雷被卡在鱼雷舱中(有资料认为致远冲击吉野是希望发动鱼雷攻击是不正确的)。
( A- h$ r+ T- s5 e1 V& L最初中国方面认定致远是中鱼雷沉没的主要原因是致远发生大爆炸,情景十分类似中雷。实际上最可能的情况是致远鱼雷舱被击中,发生鱼雷的殉爆。9 s! E9 S3 K6 v5 Q. \( [. P
致远弹药告罄的说法待考,根据中方洋员的回忆致远的最后突击是“高速突进,发炮不止”的,可见未必是弹药告罄。/ I% A% z7 p' k
综合各方因素还原当时的情景,比较可能的情况是:致远本身已经带伤,且旗舰定远起火,此时的日方一游应该是完成了对本队后卫的救援(实际上是去救搭载军令部长的西京丸),再一次企图掠过北洋的阵型实施包抄。前面半日光辉说得对,以邓公的性格此时惟有决死一战。所以才会突击日方一游。6 s$ y! [3 v1 G8 ~0 I" a
个人认为,吉野速度高于致远,邓公想撞击对方同归于尽的说法未必准确。实际上有可能是邓公希望突击一游,一来吸引火力,二来迫使日方一游转向避让,为北洋收缩队形争取时间。
如果真能撞上就不一样了,首先吉野沉没的可能性很大。其次两舰碰撞后,一游后续各舰必然减速转向,不能快速机动包抄的日方在北洋的大口径火炮面前会损失很大的
北洋的训练包括实战素质并不差
原帖由 nanjin1937 于 2007-6-27 15:21 发表
4 {- V4 L0 K6 Y7 Y记得以前有过这样一个细节描述:参观北洋水师的日本海军军官带着白手套抚摩了舰体后,发现白手套漆黑一片,于是断定这是一只可以战胜的舰队。
& t# k# G2 X) {8 D' D( e
* O) e3 p8 K2 \5 i       会有这样的事吗?
- Y) L4 c! Y9 G* o4 B谣言的正版是这样的:
8 O# `! V; P% l; q7 P  K. `北洋的定远到日本出访(实际是做保养去了),伊东佑亨上舰参观,伸手摸了摸定远主炮炮口内部,手套黑了,于是对左右说:这样的军队必败!
! ~/ J! f& P6 d7 \4 d9 \
4 |7 i( b; V( p$ W& f# P事实是,如果伊东想摸到定远主炮的炮口,要么需要先爬到主炮上,然后骑到炮管上去摸,要么就要学习悬空术。
在军舰上设置洗衣房烘干机之前,全世界的海军都在军舰上晾衣服。
诋毁北洋水师,批评李鸿章的人中,有相当一批是方伯谦的后人和写手,希望以此来替方翻案的。
8 \0 P; I1 X& Y  {但是从另一方面说,李鸿章确实存在不足。
  _$ F+ ^: L# P) S/ H. @. h/ I" ]# J5 r% Y8 d
具体到黄海海战,实际上说不上阵型大乱。丁汝昌的计划就是展开成“相互交错的单横队”,左翼实力较强。希望日方在横掠北洋阵前时,先实施最大限度的打击,而后以定镇为核心突击日方本队。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分割包抄作战。如果顺利的话,右翼的超勇扬威就会承担相对较少的作战任务并且能够处于较安全的位置。  l8 w% i" a, d: C+ j& l) S
但是北洋是以双纵队接敌,然后展开成横队,这样,两翼的军舰就要走最大的行程,交战时就被拖在了后面。
* B# {9 ?2 [) R实际上即便如此,北洋在战斗初期依然是表现的可圈可点,尤其是对日方本队后卫的打击,甚至可以说初步实现了作战意图。
队形展开的问题训练和实战最大的不同就是对手的相对情况,大了说这都不能算是问题。/ C# }" a  }: P" N: ?  n
日德兰杰里科左翼展开和右翼展开的选择能说是训练问题?莱特湾,号称训练有素的联合舰队面对那些弱小的CVE照样表现的一塌糊涂。9 I0 v5 p: ]8 b
至于实力对比,有三景舰的主炮在,定镇就必须始终考虑危险性。
原帖由 lukegao9230 于 2007-6-28 15:43 发表6 I/ n4 x& ^8 v5 c" e

& ]& q+ X1 o- c: C% m9 g这个和炮管上晾衣服有的一拼
5 M9 l: Y" g5 m+ S" s9 _这已经证实是谣传了
恩,最早的版本是东乡,后来似乎有人的觉得不靠谱就改成伊东了
队形不好?7 Z! u5 `2 i2 j0 i! S" H  O
仔细分析过北洋舰队各舰武器配备的人还要能说队形有问题才是见鬼了。( m" h' L, k& s% V& C  |8 f: q
很多人临阵逃脱?3 t! ]1 N# n6 ]
跑了个济远、带走个广甲就是很多人逃脱了?
扯远了,而且扯得不到位。
8 O- p' s" s! z+ c3 I! T1 O: R1 m& f3 s“实储火药,然配储不多,且药线铁管仅实煤灰,故弹中敌船而不能裂。”这种说法不是中学课本自己编的。也是实际来自史料。只不过当时的官员为了掩饰失利寻找了太多的理由。
' ~" I8 r8 q7 P$ v& i# N$ |2 T' P3 {/ N2 w! f
穿甲弹多次命中固然可以造成伤害,但是最好能弄清楚一点:对低防护目标,实心穿甲弹确实不如爆破弹。爆破弹一次命中引爆所造成的伤害以及火灾、殉爆等连带伤害可不是穿甲弹命中一次可以比拟的,况且那时的穿甲弹还是不装药的。要想达到必须的损伤程度单纯使用穿甲弹就要完成更多次数的命中,好了,用当时的命中率去算算,多命中3次需要进行多少次齐射,消耗多少弹药。再算算完成这些射击过程需要的时间。6 M% R3 K" X" H# l, I2 k
北洋的射速低,目标速度快,就需要每次命中都能实现有效损伤,可惜,这正是穿甲弹所不具备的。
# c% u7 s' Q6 {, o( _" L: y) I* d7 A+ }4 K( [* p
另,别老想着讨论问题的时候夹带私货,没意义,更不能说明问题。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