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匈牙利战役
L( }, X; Z, P2 Q( G& b! g 8 M+ O @! m- `2 I4 N
在开始我的“东线战役”的第三篇“匈牙利战役”前,我想先说一下1944末苏军的情况。1944年苏军的优势首先表现在苏联装甲部队上。如果说苏联装甲部队在41年是在为生存而战,那么42年是逐渐恢复的时期,43年不过是处于试验阶段,到1944年,苏联装甲部队终于已经达到了成熟的阶段,无论从各级军官的指挥能力,部队结构的合理性都已经接近了完美的境界,在我接下来的“匈牙利战役”,“东普鲁士战役”和“维斯图拉战役”中,我会向大家描述苏联装甲兵作战过程,大家有兴趣可以拿来和我以前写的“库尔斯克战役”和“齐尔克塞”口袋之战中苏联装甲兵的表现相比较,看看苏军装甲部队有什么改变。当笔者在读有关二战东部战场的战史时,经常感叹苏德双方对装甲部队使用所达到的那种近乎艺术性境界,在我看来在人类历史上只有德国和苏联才配被称为装甲作战大师,其他国家的军队无一达到这个境界(以色列装甲部队在中东,美国装甲部队在波斯湾表现很出色,但他们的对手太弱,还不能说服我认为他们已经可以和二战中的德国和苏联装甲部队相比). + o4 ~. ]% v4 u; H A/ B* `: [8 y
苏联第二个优势是她的战时工业已经达到了顶峰状态,从1943年下半年起,位于乌拉尔山脉东部的苏联军事工业终于从战争初期所受到的灾难性损失中恢复了过来,其生产能力开始超过战前标准。从那时起,大量包括坦克,火炮和飞机在内的军用物资源源不绝地送往前线,因而对于前线的苏军来说,41-42年间的那种“凑合着过日子”的阶段已经过去了,在战争初期,由于火炮数量严重不足,苏军不得不将军属炮兵部队的火炮口径限制在80毫米以下,将有限的大炮编入独立的炮兵旅,炮兵师甚至炮兵军中,以投入前线最重要的地段,这种做法意外地获得了很好的战果,所以即使现在苏军已经拥有了足够的大炮,他们仍遵循这种“一切火力都应该集中使用,不应分散”的火炮使用原则,大部分进攻性火炮仍将集中在独立的炮兵部队里,这使得苏军在选定的进攻地段上可以轻易地集中近乎压倒性优势的大炮,对于任何一个曾在东线作战的德国老兵来说,苏军的炮火威力都会给他一种宛如置身地狱般的回忆。
1 @7 C, A, M5 h, h5 E. x 44年苏军火炮编制的另一个特点是,苏军各个步兵师获得了大量高射炮和反坦克炮这样的防御性火炮,在重要地段上的步兵部队还会得到独立的反坦克自行火炮部队的支援,这使得苏联步兵部队在德国装甲部队的反击中的生存能力大为提高了,通常这些反坦克火炮会被部署在第一梯队的步兵身后一,二公里以内,但步兵在进攻中遇到障碍时,这些火炮立刻可以被召唤上前支援,如果步兵被迫后退,追击的德国坦克立刻会陷入这些反坦克炮火的火网中。我曾读过好几位德国装甲兵军官对1944年以后战斗的回忆,他们几乎都提到这样的例子:他们奉命向突破德军阵地的苏军步兵部队反击,战斗开始时十分顺利,苏联步兵被迅速击退,于是他们进行追击,但仅前进了数公里,他们就发现自己遭到了“雨点”般密集的反坦克炮火的迎击,被迫停了下来。显然象在1943年前一样一个德国装甲师的一次反击可以使得苏军步兵师甚至步兵军崩溃的旧例已经很难再重演了,在我这篇“匈牙利战役”中德于45年3月发动的最后一次攻势中,实际上对决的是德国最精锐的装甲师团(包括党卫军1,2,3,5,9,12装甲师,国防军第1,3,6装甲师)和苏联步兵部队(苏联投入的坦克只有60-70辆),我们很快就会看到这次战斗的结果。
4 b% _! j, v; m8 v 苏军最后的一个优势是她所拥有的杰出的后勤系统,一支军队是否能取胜,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她的后勤保障系统的能力,一个军事行动如果超出了后勤供应的能力之外,很少是会有好结果的。很遗憾,包括一些十分杰出的军事统帅也会看不清这点,比如著名的隆美尔元帅对他的后勤军官们的态度就是“我的任务是打胜仗,你们的任务是把我要的东西给我送来!”在各国军队中,后勤军官的职位丝毫不让人羡慕,军队打了胜仗,功劳自然是属于前线将士的,谁会想到后勤军官?在世界军事史上有哪个管后勤的军官获得过元帅的权杖?而一旦打了败仗,你去读一下前线军人们事后的回忆,通常都会有以下的句子“我们部队缺乏燃料,弹药供应不及时”,“我一再向后方提出我们所需要的物资数量,但即使是我们的最低需要也没有被满足过!”等等,等等。, j0 c- P. ~. M" S* f- {
8 m9 k. P: z3 r4 ~) Z. T. D# V |
I have nothing to offer but blood, toil, tears, and swea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