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萧条旷日持久,造船业成了接受政府资助的主要工业之一。1932年,美国海军提出建造两艘2万吨级航空母舰,得到批准。这两艘航空母舰是1934年造舰计划的一部分,由市政工程管理局拨款。 ; x1 ^6 u! X! Y. N b* r o
航空局特别担心.认为不应该重演“突击者号”的错误。排水量至少应该有2万吨,速度要达到32.5节,对炸弹和鱼雷的防护能力也应提高,此外,还应改进飞机的作业设备。后一条包括:用来停放全部飞机的机库甲板,更多、更快的升降机,更好的炸弹装卸设备,和可能采用的双层起飞甲板。
& A8 V- L7 Y6 f& p, ]& d5 C8 o% j; Q$ { “约克城号”(CV5)和“企业号”(CV6)的建造工程没有全部采纳这些建议,与所有同样吨位的航空母舰相比,它们仍有显著的改进。它们恢复了右舷岛式上层建筑,各载机80架,有三部中线升降机,航速可达33节。舰上装了三部弹射器,两部装在飞行甲板上,一部横向装在机库。在理论上,用弹射器可以迅速弹射起飞更多的飞机,在实践上,它却妨碍飞机在机库内的移动,战时也从未用过它。
1 R8 Z% I0 m. e+ `+ ?3 n1 g0 r 机库为敞开式。飞行甲板用152毫米厚的柚木板条横向铺成。为了确保飞机安全,整个飞行甲板每隔1.83米嵌一条金属板条。当时认为,飞机可以在飞行甲板的任一端降落,所以装了两组拦阻索。至于机库的弹射器,理论上虽然优点甚多,实际应用却行不通,因此很快被拆掉了。约克城级航空母舰只有一个机库,机库的开口处装了百叶门,可以关闭。 # N1 y9 F$ N( w
日本人取得的成就和美国人大抵相当。1934年11月,他们动工建造“苍龙号”。“苍龙号”排水量18800吨,载机53架,航速略高于“约克城号”,为34节。1930年签订的伦敦海军条约放宽了华盛顿条约的限制,但日本人并不满足。他们的理论是,只要日本下一艘航空母舰在条约期满以后竣工,就不能说日本违约。日本无意续约,所以对“苍龙号”的姊妹舰“飞龙号”的设计作了很大改动,排水量更大了。 / T* U& M: Y+ J& T, G; _2 A
联合舰队在1935年9月遭到台风袭击的惨痛教训,对“飞龙号”的设计也有影响。它非同一般的设计特点,是由海军省海军航空本部提出的。海军航空本部认为,航空母舰岛式上层建筑的理想位置应该尽可能靠近船体中部,并对“飞龙号”的设计提出了类似建议。设计人员报告说,中部也是烟囱的最好位置,于是,海军航空本部有人出了一个高明的点子,干脆把岛式上层建筑移到左舷。
" d, M+ r+ ^5 B 日本人挖空心思为自己的做法找到了一条辩护理由。他们说,为什么两个亲密姊妹在一起的时候不可以并列行驶呢?这样,准备在左边舰上(“苍龙号”)降落的飞机,在上空整理队形或返航准备降落时,可以向左盘旋;在右边舰上(“飞龙号”)降落的飞机可以向右盘旋,两舰的飞机不会发生空中交通冲突。这也许合乎逻辑,但英国航空母舰的实践已经表明,飞行员在降落过程中一旦碰到麻烦,由于某些原因,他们都往往向左转,左舷岛式上层建筑造成的降落事故比右舷多一倍(“苍龙号”是右舷岛式上层建筑)。 $ F3 B. P0 p/ \" t* [4 Z
日本人的这种见解早在“赤城号”和“加贺号”进行改装的时候就被采纳了。这两艘航空母舰拆除了独特的前掠式三层飞行甲板,在三十年代末,按照通行原则进行了改装。“赤城号”装了左舷岛式上层建筑,以便和“苍龙号”一起行动;它的姊妹舰“加贺号” [ 校者注:“加贺号”和“飞龙号”上层建筑都在左舷。在太平洋战争中,“赤城号”和“加贺号”编为一个战队,“苍龙号”和“飞龙号”编为另一个战队 ] 和“飞龙号”一起行动,全都四艘航空母舰可以编成一支部队。实际上,“赤城号”在“飞龙号”竣工之前就完成了现代化改装,降落试验表明,上层建筑配置在左舷的做法不妥,但要补救已经来不及了。
2 Y' Z4 T' q- M; K# i0 E 幸亏“赤城号”的问题暴露比较及时,日本人根据1937年海军扩充计划建造另外两艘航空母舰时迅即纠正了错误。由于不再受任何条约的限制,设计师们第一次能够按照规定的技术规格,设计所需尺寸的航空母舰。
/ I6 B1 {' e8 X- V0 x5 `; ~ “翔鹤号”和“瑞鹤号”标准排水量25675吨,各载机72架,航速34节。日本飞机特别轻,起飞无须外力帮助,因此没有装弹射器。两舰均配备了11组拦阻索,舰首3组,舰尾8组,有两层机库,三部升降机;最前面的一部在中线,另外两部在左右两舷(不对称)。起初准备把烟囱安排在两舷侧,为了吸取“飞龙号”的经验,重新审查了设计,最终在右舷侧装了两个弯曲的烟囱和一个小型上层建筑。
5 O1 d- T$ O* ^& P& ?0 ?3 t" E- K “翔鹤号”和“瑞鹤号”是日本航空母舰中的一对骄子,并成了其它一些航空母舰的设计基础。和“龙骧号”一样,它们的干舷很高,风浪中航行时海浪打不到飞行甲板。舰首装了一部很大的零式水听器或被动式声纳,用以探测敌潜艇。不过,军舰只有低速航行时,水听器才能有效地进行工作。舰上的防御武器很强,有八座89式双联装127毫米40倍口径高炮和12座三联装25毫米炮。 5 p" v. ?/ z* s. w, [9 @8 X
日本人在飞行甲板上的一套作业方法和美英不同。飞行长 [ 校者注:即舰上航空部门(第6战斗部门)长 ] 和另外两名军官在舰桥上负责指挥。一名军官在飞行甲板上指挥飞机的运动,如滑跑。起飞程序很简单:飞行长或者他的助手举起一面小白旗,这就是向飞行员发出的起飞信号;每隔20秒钟起飞一架,不再发令;如果飞行长打算结束起飞作业,他就放下小白旗。需要降落的飞机要在离航空母舰大约400米到600米的地方做反降落航向飞行,表示它要求降落。在飞行甲板作好准备后,甲板飞行军官(日本人叫甲板整备员)则闪光灯通知飞机降落。距上层建筑最近的飞行员在离航空母舰大约800米远的地方从200米高度开始降落。飞行甲板上并不发出什么信号来帮助飞行员判断他的降落方向是否准确,飞行员必须自己判断。在飞行甲板前端有一个蒸汽喷管,用蒸汽的流向显示甲板上的风向;飞行甲板的中央和边缘有一排灯,用以标识飞行甲板的高度。 - L- ^2 P* E. e3 a" P4 v
美国和英国在航空母舰上设置了降落引导官和甲板降落指挥官。后者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军官,手里挥动乒乓球拍形状的两个指挥拍,通知飞行员修正高度、对准中心线和飞机接近拦阻索时放尾钩的高度。如果飞机看来不能准确降落,他便及时发出复飞信号,让飞行员飞开,再进行降落。这套程序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危险。再次降落时,如果飞机尾钩仍然没有挂上拦阻索,飞机可以撞进拦阻网。
! z, b- a7 [) k2 W9 L# b 这时,美国看来是倒退了一步。海军部全体委员会不顾航空局的建议,依然批准建造一艘14500吨级航空母舰,其尺寸和失败的“突击者号”相差不多。海军部的理由是,根据1930年伦敦海军条约(该条约实际上已经放松了华盛顿条约的条款限制),美国只能再造14500吨,使航空母舰的总吨数达到条约规定的13万5千吨的总吨位。 7 i7 @/ W2 k( F% y9 [
不过,这般新舰没有重犯“突击者号”的某些错误。实际上,它是“约克城号”的小型化;为了能够搭载同样数量的飞机,它牺牲了航速。本来准备装三部中线升降机,在建造过程中,舰首升降机却改成了新型的侧式升降机,装在左舷,在上层建筑对面。这部侧式升降机是T型升降机,大小刚好容下一架飞机。
- x. T9 B; H9 w: Y 伯利恒钢铁公司在1935年取得了建造CV7的订货合同。这艘航空母舰是“黄蜂号”,1939年4月4日下水,在条约规定的时间届满一年之后服役 [ 校者注:美国于1934年制订了文森造舰计划。该计划的目标是,到1939年把海军实力扩充到华盛顿条约和伦敦条约所允许的最大限额。“黄蜂号”是文森计划的一部分 ] 。当时,由于现代航空母舰的数量满足了和平时期的需要,老舰“兰利号”几乎拆掉了一半飞行甲板,在1937年降格为水上飞机母舰。它仍在海军服役,但由于速度低,事实上已无法和舰队一起行动。
4 X# O7 R6 L; s& N) s) M0 g 同样,英国人好不容易才意识到必须尽快武装自己,以对抗德国的崛起。在空军部管辖下,海军航空兵每况愈下。最严重的是缺少飞机。皇家空军控制了飞机的设计和订购,他们盲目地把高空水平轰炸奉为至宝,不准订购俯冲轰炸机,也不支持海军研制与岸基飞机性能相近的舰载机。直到这时,海军(主要是那些认为空中力量应该满足舰队作战需要的海军高级军官)才感觉到1918年如此众多献身飞行的军官“投奔”到皇家空军的严重性。
, B+ N3 c8 [4 \0 i+ p; j7 O* n. M 飞机性能不好的问题,如必须配备一名观察员(主要是协助驾驶员处理复杂的领航),飞机在飞行甲板上降落时经受不住降落应力等,海军航空兵也负有部分责任。美国海军的飞机也存在这些问题。但毫无疑问,在皇家空军监督下制订的技术规格,使飞机设计师们没有任何压力去设计高性能的飞机。很难设想,能够生产飓风式和喷火式飞机的英国航空工业,就没有能力制造性能同样优良的舰载机。
( `5 r4 g( L- a' J# e( |' ?+ N 制造剑鱼式飞机的事足以说明这件憾事。1933年,菲利航空公司生产了—种双翼鱼雷侦察机(设计代号是TSR1),作为该公司按空军部制订的技术规格设计的S9/30的比较方案。它的最大时速138海里,携带一条鱼雷,防御火力有一挺7.7毫米机枪,由观察员兼任炮手,向前射出的炮弹要穿过螺旋桨。比较起来,美国海军在一年前就从柯蒂斯公司订购了一架叫做XF12C-1的样机,这是一种双座战斗机,可以进行俯冲轰炸。它的伞形翼在俯冲轰炸时强度不够,象剑鱼式的样机那样在试验时坠毁了。1935年,它改成了双翼机,代号XSBC-2,最大时速220海里,可以进行侦察和轰炸。即便是1927年美国海军在“兰利号”进行起飞试验的道格拉斯T2D双引擎鱼雷机的最大速度,也几乎具有六年后为剑鱼式飞机规定的最大速度。还应该指出,日本海军在1933年订购的爱知DIA双翼俯冲轰炸机的最大时速也有174海里。
: p! ~5 ~1 ?* y }& E! G# ~ 设计出一种合适的舰载战斗机并不是一桩简单的事。舰载战斗机必须综合许多特性,而不能在一架飞机上偏废哪一个方面。为了截击和歼灭敌机,它需要有足够的速度,为了给己方俯冲轰炸机和鱼雷机护航,还必须有足够的续航力。除了这些互相矛盾的要求外,舰载战斗机还有强度上的要求和尺寸限制。飞机设计师肩负的任务是很艰巨的。由于这些原因,舰载战斗机总要比同类岸基飞机重,在各方面又要更为灵活。技术的逐步发展使设计师受益不浅。折叠翼不仅能使升降机便于装飞机,也使飞机能够有更大的翼面积,产生更大的升力,弥补飞机重量大的缺陷。早在1923年,小型菲利空中捕手式飞机就有降落襟翼,使飞机能够低速起降,这对于舰载机是非常必要的,
: F; i/ Y' a, t4 Q k8 E1 u 同过去那种想得好而实际效果差的不协调局面迥然不同的是,英国人在航空母舰方面重新做了努力。他们取得的第一个成果是,英国海军的“皇家方舟号”不仅在技术上取得了突出成就,而且它注定要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著名的航空母舰之一。1930年,英国海军部为海军航空兵制订了一项新政策,到1935年,英国将建造五艘各自搭载72架飞机的大型航空母舰,来替换“百眼巨人号”、“暴怒号”、“鹰号”、“勇敢号”和“光荣号”。英国人曾积极活动,想在伦敦会议上作为裁减军备总原则的一部分,把航空母舰的排水量限制在2万2千吨,而不是伦敦海军条约最后规定的对美国有利的2万7千吨。早在1934年,英国制订第一个新的航空母舰建造计划时,就对排水量打了折扣,有意说得低些。 : U+ G; ~6 m* [; S1 o$ v6 C% T3 w
令人伤心的是,这艘新型航空母舰对飞机的需求遭到了皇家空军的激烈反对,它担心,海军航空兵实力的任何增长都会导致政治家们削减岸基飞机的数量。皇家空军本应采取比较宽宏的立场,和海军一起向政治家们提出共同的依据,为双方陈述理由。但是,皇家空军自知自己根底浅,有自卑感,它一个劲地鼓噪航空兵不可分的谬论,目的完全是为了保住独立的军种地位。无须说,对待轰炸技术的态度是和海军航空兵的行动准则极不相称的。飞机击沉军舰的能力虽然早有定论,但对俯冲轰炸并不重视,对轰炸潜艇几乎没有研究过,使用航空鱼雷则更是无从谈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