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 火 草 原(八)
# D5 J. N( t" h! C% h& G% w; Q4 V3 q# X0 Z1 j$ P2 j% A
这次是辻政信第一次主持编制作战计划,头一次干出点错是难免的,但是辻参谋这次的错出的太出格,不可思议。按理说一个经过战场的军刀组精英参谋不应该出这种莫名其妙的差错的,先从渡河讲起吧。0 z1 f3 o7 P: D! v7 z$ P6 `
2 E' ^0 S# P! ^4 |- ~3 D: u% s 7月2日半夜,步兵团主力三个联队和一个野炮大队渡过了哈拉哈河,这次渡河就是一场富有想象力的笑话。按理一个师团渡河起码要有三座以上的桥梁和三个以上的保卫桥梁的高射炮中队,可是担负架桥任务的工兵第23联队是空着手的。架桥器材全被拿到中国内地去了,只好拿手里的训练器材来架桥,就这点可怜的器材还被田坂专一大佐的汽车第4联队黑灯瞎火地搬到两公里以外去了,卸完了车才发现。急急忙忙再装车赶路,到了渡口已经耽误了两个小时,这边工兵队将就着材料总算搭起了浮桥,但是因为舟船不够数,间距拉得太宽,所以汽车不能过,大炮不能过,更不要说装甲车和坦克了。就只能扛着37公斤行李的步兵过。0 n. M' a. j9 N5 v, L
) T% h, K/ O* [% e2 x9 I( m
步兵们过了桥又懵了,这辻参谋从哪儿找来的风水宝地啊?原来辻政信从地图上看到这儿河道最窄,只有五六十米,就没想到地形:河对面是一片二三十米的悬崖!等到连滚带爬到了高地,苏蒙联军的坦克装甲车正成群结队在往这儿赶呢。整出这么大动静,人家不知道才见了鬼,于是没等渡河部队整顿完毕,就在渡口边上开了打。
0 `/ w3 J5 j" N4 v8 P4 a7 F4 J& c' l
日军坦克少,平时训练时用的是装甲车,一半以上士兵连真坦克都没见过。不过不要紧,这回可开眼界了,密密麻麻的苏联坦克,中间的间隙就只有5米,喷着炮火就从三个方向包围上来了。而渡河的日军不要说坦克装甲车,连炮都没有一门。怎么办,辻政信大喊一声:“坦克来了,准备肉迫进攻”。
6 m3 l, V. L' N/ u s, n2 W# p2 ]9 W7 {+ g' |. ~
日语的“肉迫”有点像中文的“肉搏”,人和坦克怎么个肉搏法?能,放坦克过去以后采用“杀猪捅屁眼”的办法是一种,抱着反坦克地雷愣往坦克履带里塞也是一种,往引擎上扔燃烧瓶也是一种,因为那时坦克用汽油发动机的多,很容易着火。但不管怎么肉搏,有一点是肯定的,人员伤亡低不了。
$ C$ d5 j4 l/ v2 e, g9 _1 i5 ~- w3 M. S4 f2 A
那边炮兵整个把渡口两岸改成了兵工厂。大炮过不了桥,只好在河东岸拆开来用舟船运过河以后扛上高地再重新组装。因为汽车和马都过不来,组装完了还得用人往前线拖,一门炮要用16个人。总算在上午十点半左右,第一门37口径的速射炮上了阵地。" \7 d% C' O4 E; u( K6 u0 N
8 n, v* U3 T1 M! j, n$ S
日军的士兵训练质量不容轻视,就这么个菜鸟师团的炮兵,拉开炮架就打了起来。距离实在太近了,直接用十字镜瞄着就打。头十发炮弹就打掉七辆苏联坦克!牛不牛?接着打啊,打不了了。# L/ @. L% t( W2 E% z1 ^; h( ~
, j* P s9 O8 u, e/ v
只有六发炮弹了。
3 B4 k) G' v, n: W% f$ J( {
% m r; u1 y' l1 \ 这门炮赶得太急了点,炮弹也带得太少了点。但是要知道37口径速射炮的弹药基数就只有60发。日军当时没有反坦克武器,从那一刻起37口径速射炮就成了日军的反坦克炮。但全师团带过河的就只有20门,根本不够用。而苏蒙联军到底有多少坦克呢?别急,这就要大概知道了。6 J# y0 k; ?5 ]: A& v8 P. u6 R
" b6 G- h2 v% U S
辻政信在开战以前亲自坐侦察机在空中侦察了好几次。可能是近视眼的原因,据说那一带没有外蒙军主力,就些零碎部队,还有撤退迹象。再往后就干脆不让侦察机起飞了,说是不能打草惊蛇。5 _: r0 m+ X; R2 }5 @' y1 k
2 G3 `( \' A1 G: c7 H 这次既然已经开打了,也就不用担心打草惊蛇。航空兵派了侦察机去侦察,前边说过侦察机飞行员的技术很可疑,碰上这位的技术还挺过硬,发现了离辻政信七公里的西边集结了400辆坦克,吓得他赶快回来报信。
, i4 t# x- \5 Y+ Z/ O/ n$ R! {4 P) B# X" o1 v# V
技术好的飞行员肯定会遇到技术好的同僚。忙得昏头昏脑刚刚组装好炮的高射炮兵们看到从西边飞来一架飞机直扑渡口而来时,也顾不得看看机翼机身机屁股上有没有贴着膏药就开了火。高射炮兵的技术也不错,一个排射就把自己的侦察机打下来了。
3 M8 _/ \3 P* Q, y: p
$ T, b E3 g2 @5 |8 |& W% k 那个飞行员不但技术不错,责任心也很强。被打栽下来了也没有忘记把通讯筒扔到阵地上。(那时没有报话机,侦察机得到的结果塞在通讯筒里往地上扔)边上有士兵捡了起来交给辻政信,辻政信打开来一看就骂了起来:“八嘎,被打下来活该,连数数都不会。航空集团怎么尽出这号人”。原来辻政信以为侦察机飞行员弄错了一个零,把40辆坦克写成400辆坦克了。
; ]$ M& }9 G5 ]/ Z' o, V! D2 \8 c. l2 F5 d% K) Z/ ?4 Y
但是辻政信马上就知道飞行员没有弄错,弄错了的是他自己。因为他听到了火车汽笛声——苏联人修了临时铁道,这就解释了辻政信所无法相信的苏联人居然能解决750公里的运输问题,他们离铁道只有100公里。# \# D1 p0 J5 ]+ j
+ z( ~9 }9 Z7 D+ X2 L1 |) Q4 K 就这样从7月2日到5日这三天,渡河日军的损失已经超过了一千人,不能再打了。随军渡河的三个参谋:关东军参谋副长矢野音三郎少将,作战主任服部卓四郎中佐,辻政信就和步兵团长小林少将,师团长小松原在一起碰头合计上了。矢野和小林认为渡河作战已经失败,应该撤退。辻政信没啃声,小松原倒发了狠劲,坚决不同意撤退。
8 n4 b' C5 i: p& g2 N* c8 a9 ^5 _2 M& n9 ]1 r
小松原在一开始是反对渡河的,倒不是他怕死,而是因为他怕水。小松原是个秤砣,不会水,所以对渡河作战本能地反感,但是辻政信说:“如果第23师团不能主动请求渡河作战的话,关东军司令部将命令第23师团渡河作战”。受到这样的威胁,小松原也不会敬酒不吃吃罚酒了,还是争取个“要求进步”吧。但是到了这一步,小松原可真不服了,当初要过河不就是你们吗?% r- k9 e1 H: x1 M
a4 A- D7 A& j- Z 服部出来打圆场了。服部指出了一个事实:苏蒙联军随时可能切断浮桥。之所以到现在还没有这样做,只是他们还没有想到罢了,而不是没有能力。如果浮桥被切断,那渡河的三个联队的出路就是二中选一了:要么去靖国神社要么去战俘营。这下小松原不反对了。& C# M+ u [$ i3 H- d \7 z
3 q1 U* \" ]7 H; x 其实服部之所以主张撤退,除了战局不利之外,他还掌握了一个情报:参谋本部作战部长桥本群少将到了将军庙,但没有渡河又回去了。; p$ f" @1 R( G' H6 b; o
8 E, T. V7 s* z' l0 w! n 参谋本部没有同意诺门罕作战,只是默认了。但那种默认是以胜利为前提的,如果作战失败,那他们就肯定会被参谋本部作为替罪羔羊。所以服部想在还没有惨败以前全身而退。
/ n2 p9 j9 D1 Q7 y5 [# g* q; H$ E
$ C4 F( J# U) x' n7 T* y( u$ n 辻政信从不反对服部的意见。因此在7月5日傍晚,由第26联队断后,第23师团又撤回了哈拉哈河东岸。
* J8 \! f3 f7 Q7 {* M5 d5 A; J
P: c, W; }, w$ h$ B: H; C a; Z9 B* G 当初干吗要渡河?! ^/ x! \) C$ k+ ~' j$ E+ f# ]8 q6 d6 m
, A7 w- M$ [) y7 o 还有,那个安冈中将的机甲兵团现在怎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