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转贴] 霍去病死因新考ZT

ZT 自某个人空间


; @0 M5 i- c- K& P5 w

提起霍去病,无人不知。古往今来,没有一个人在同样年龄就能有他的成就——17岁两出定襄、19岁三征河西、21岁纵横漠北,杀到匈奴胆寒,甚至影响西亚历史进程,年仅21岁就身居大司马高位。
% }+ p- t$ @0 ^# i3 ]# i% R
. f1 b$ r. V# N! G  然而,似乎历史总爱开令人扼腕的玩笑——上天赐给大汉朝这位千年难得的奇将后仅仅23年,就匆匆把他召唤了回去。天的那一头,或许他正率骠骑兵将,谈笑于烽烟战火中,却在不经意的离开瞬间,给中华历史上,留下了一段难以摸清的迷案——
( F! O$ N2 |$ s5 N

他,是如何离去的?
9 G' u4 \3 x# N5 B6 y% N
8 A- C: N' z4 @  Q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这位名将的葬礼记载得非常清楚,但对他的死因,却没有任何记载,仅仅是“骠骑将军自四年军後三年,元狩六年而卒。”这样一个风华正茂的将军去世,却没有提及死因,于是后人对司马迁不免有一些“责怪”的意思。然而在如今看来,司马迁如此记载,是在给后人以某些示意。/ J7 c! L( d5 R

9 ?: B  h& @3 E1 q! L$ |, {3 j9 G. u                        
7 N- Q5 T0 W5 v9 u" o, K5 J  e3 L$ l$ Y9 _
                         霍去病墓前的马踏匈奴石像
# _, l. T+ p6 n) p, q2 F% a

首先,霍去病的死,在当时有何种影响?我们来从两方面分析一下:
2 E+ g% m" t5 c, j! Q  y) v2 _/ Q1 G  u% A) g3 Z9 @
  一、军事上 % S( [0 {9 h6 [# ^
2 W5 ]8 p/ T6 Y. ~) C3 |
  史记《匈奴列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初,汉两将军大出围单于,所杀虏八九万,而汉士卒物故亦数万,汉马死者十馀万。匈奴虽病,远去,而汉亦马少,无以复往。匈奴用赵信之计,遣使於汉,好辞请和亲。天子下其议,或言和亲,或言遂臣之。丞相长史任敞曰:“匈奴新破,困,宜可使为外臣,朝请於边。”汉使任敞於单于。单于闻敞计,大怒,留之不遣。先是汉亦有所降匈奴使者,单于亦辄留汉使相当。汉方复收士马,会骠骑将军去病死,於是汉久不北击胡。
0 z; ^2 D& j5 m/ m& w+ R
3 H4 `4 ]/ V$ X" g) S6 P  说的是,从漠北大战后,双方损失惨重,汉朝兵士死数万,马匹则根本不够再战。双方在和谈上面产生冲突,匈奴对汉朝的态度并不软弱,而是扣押了使者。武帝大怒,决定发动一场新的对匈战争,于是“汉方复收士马”,就是准备战略物资、兵马的意思。但就在这个时候,对匈战争中最重要的将军霍去病死了。然后这次极可能就此消灭匈奴的战争就在备战中途流产了。这时,离漠北大战已经很长时间。 8 }7 G, V" v. M' ]3 C' S

) H6 `: \0 V, |  所以,霍去病的英年早夭,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历史存亡,甚至可以说是影响了历史发展

汉匈漠北作战图

二、政治上 % K2 b& v* m. T
/ A% B" Y/ x$ L# V) N6 I
  武帝在漠北大战后,封卫青、霍去病两人皆为大司马,其用意在于平衡卫青这边的势力——虽然卫青不养门客、不党不朋,但实际上霍去病得宠后,卫青这边不少人倒向霍去病。《史记》中特地记载了这么一笔“举大将军故人门下多去事骠骑,辄得官爵,唯任安不肯”,显然二者利益产生对立。
9 Z# @* J% H* j! x, \4 A
  m1 y6 ^( }7 D0 A7 @8 g5 Q  汉武帝对霍去病的喜爱是不容怀疑的——几乎把他当成了自己的战术思想代表。在备战的局势下,霍去病的死,不但让武帝失去了重要军事助手,更是失去了一个平衡权力的依托。卫氏利益集团少掉了一个重要的对手,但恰巧失去霍去病后卫青却被闲置了。   }3 @9 w! S8 e9 a0 F

) J. C) t0 k# Y7 @: }2 u    接下来,就应该罗列一下当下关于霍去病死因的几种说法了: ! T# O4 @1 D2 E; Q+ x0 N
+ m& |/ d- ?5 X" j( m5 j
  第一种说法:自然病死或猝死 / k$ c$ a6 m2 r( m3 a

/ O. N* Z6 ^# H# V: ]  病死之说,是最广为流传的,也是官方的说法。此说最早出自西汉时的褚少孙,他在《建元以来侯者年表》中有一段补记,借霍光之口说霍去病是病死,但没记载是啥病。这就让后世的猜测更玄乎。 - _7 {( Z) G" T4 b) v' K1 t

$ C/ V+ D9 C0 U9 O! Y  霍去病年纪青青,武将出身,出征万里都没问题,何况一个小病。不过猝死的证据倒是有的——霍去病的儿子霍嬗也是年轻猝死。但这种可能性到底多大,谁也说不清楚,或许考古学能给我们答案。

第二种说法:得传染病或瘟役而死
+ P  _: H  W) g& ]3 c
! m5 \: \# ^4 o  后世的电视、电影里,普遍以这种说法为准。《汉武大帝》里更是有这样的一个镜头:匈奴撤到漠北,为了与汉军周旋,谋臣中行说让单于把得瘟疫而死的动物丢到水源里,霍去病率领的军队正好喝了这些水。回长安后霍去病杀李敢,被汉武帝贬往朔方,路上就得病了。死后武帝悲痛万分,想再看他一眼,被侍者拦住,只能下令厚葬。(此剧中把杀李敢和霍去病死的时间连到了一块,但实际上霍去病是在杀李敢后第二年才死的) 3 p( }: h' ~2 J! ]
; O; S" s$ z, l: ]0 a' Y
  然而,瘟疫这一说的漏洞是明显的:若匈奴确实传播了瘟疫,当时军中将士肯定也难以幸免,不说大面积传染,但死的人肯定不在少数——军事史上哪次瘟疫事件死的人少了?(蒙古军队当年就用鼠疫把卡法城变成一座人间地狱) 7 z- Z( ~6 e* T0 p+ w
0 a- R) ~/ [# X( s& }

2 f1 [" d: U+ J5 Q0 h9 ^3 G' s7 o9 {5 c  A2 O7 R
  但史书上无论是霍去病列传,还是匈奴列传,为何找不到大面积死亡的相关记载?一起出征漠北的将军们也没有一个有得传染病而死的记录。如果发生了但没有记载,那就是司马迁的不对,但这不太可能。最重要的漏洞是:这类瘟疫潜伏期一般不会长,而霍去病是在漠北大战后两年才死去。这期间的时间差,用瘟疫一说显然很难解释清楚,可能性非常之低。
7 V8 N! \# E; m5 x5 e7 Y! b

另一种说法:意外或被杀
( V0 q7 p, t. F7 G. K4 C! s- [* }, W) T+ P
  这种说法可能性更低,汉武帝一个儿子和熊打架被拍死都有记载,当朝大将军、大司马意外死亡或被杀,不可能一点历史证据或记录都没有——这可是国家大案呐!再说了,想谋杀大将军,也没那么容易吧?
7 j, m1 [- ~7 G
0 X$ l  K  E8 S2 d; }6 p  综合以上几种死亡的说法,结论是只有一种可能——根本没有瘟疫一事,也不是意外被杀。因为官方没有或者不能有合理的解释,所以病死就是最好的对外说法。至于真相,知道的人少之又少,可能武帝自己都晕乎乎的,不能完全确定。+ Y3 b/ P) v  L7 B, `% E( _+ K& R

6 L" e; _& \. B# a: K9 c6 ?5 o' t$ i1 b: e+ z  i
那么霍去病到底是怎么死的呢?司马迁在《史记》中留下多处若隐若现的线索供后人追查,下面我们一条一条道来——   O, T" Y" K: h$ ]# U

# x6 S5 h1 z2 w2 k2 m& A8 [  线索一:政治冲突
7 ^: l* X' @+ y& W
% x5 C2 n  _4 u3 Y, X# z$ v  政治是无情的,即使是父子。武帝在卫青培养起来并迅速成才后,便意识到要有个制衡的方法——权力之争中泡大的武帝对这方面实在是太敏感了。
7 e/ o/ }0 T+ m4 J, S# R9 t- o0 s& A$ i) b
  太多的小说、电视、电影,把卫青和霍去病之间的关系,描绘得亲密无间。然而事实上,当汉武帝看上霍去病时,他与卫青之间,就有了政治利益上的冲突。这种冲突刚开始很细微,直到霍去病初封冠军候时,都是没有威胁的,甚至可以看成是对卫青的另一种恩宠。但苗头越来越明显,发展到漠北大战汉武帝暗中尊霍抑卫、战后霍去病封为大司马,与卫青平起平坐时,利益冲突完全爆发。虽然年纪轻轻的霍去病、谦和的卫青都不愿意看到这样的利益对立局面。二人之间能很好地共处,但所代表的利益集团则不能。更为严重的是,卫青所代表的是卫太子的利益。 4 M0 u8 z7 C3 {' J& n  d. v0 h+ S
  S- b( v+ d* L) Q
  司马迁记下“举大将军故人门下多去事骠骑,辄得官爵,唯任安不肯”这一笔时,用意就在于描绘两者势力之间的利益冲突。很明显,这时候的霍去病是早上八九点的太阳,卫青则是午后的太阳。 4 J7 x9 d3 X% z# p5 l
& M- V1 `& e& b$ `1 P
  此外,司马迁还特意写了一笔:“自骠骑将军死後,大将军长子宜春侯伉坐法失侯。”这两件事发生的时间并不是很靠近,如果没有关联的话,司马迁为何把它们写在一起?有什么用意? . O& K' b; @; t7 v: l

$ a6 i1 q# m8 i+ w( n* Q  R  再细细一看,如果以霍去病的死为界线的话,卫氏集团很明显地,在霍去病死后开始被汉武帝削弱,当年的何等风光的五候被削去四候(三个儿子、姐夫公孙贺),卫青更是从此被闲置十多年。老卫青死后,最后一个候爵也几乎被削掉——如果不是平阳公主极力周旋让长子卫伉继承的话。) p% j; d& y, Q

* c+ L' c$ {( v7 m7 _6 |# j/ X
线索二:平阳公主
; E5 d0 [- O6 P# O- s% y
8 V4 F8 ]6 a" B2 _  说起平阳公主,许多人除了他和卫青的婚姻之外,很难再想起其它的事情。然而,这个女人绝对不简单。她是汉武帝的亲姐姐,对一母同胞的弟弟,显然比别人甚至比母亲王美人还要了解。她没有馆陶公主刘嫖那般显眼,但他与汉武帝的关系,个人认为比姑姑馆陶公主与汉景帝之间的关系还要铁,还有亲密。《史记》中的平阳公主出现过这么几个镜头:
" M! X! [( C1 A# f5 e- x+ C/ ^+ I/ W3 n' e, A" N+ k6 Z; o* n: \+ x
  镜头一、建元二年,平阳公主献卫子夫,得宠,她的骑奴卫青也进宫当差。电视电影上所演好像是偶遇,然而事实上,这样的事情只有刻意安排才可能发生。卫子夫一个平凡出身的女子初进宫时,身份卑微,皇帝都没能见上几次,能在数年之中长期得宠并取代陈阿娇成为皇后,其中除了自身因素外,平阳公主的作用及引导是绝对少不了的——旁观者清,她最清楚这个皇帝弟弟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9 Y4 g; ^7 Z' ]& E0 z4 O( o1 |  |, e3 G8 W8 G
  镜头二、许多人都无法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平阳公主大卫青十几岁,这两个人的婚姻一半是感情,一半是政治。
1 h6 R5 Z9 p  X# B3 K% {" M! O" L3 K& o, h' b
  镜头三、卫子夫年老色衰后,平阳公主推荐李延年的妹妹李夫人给汉武帝,又是一个很得宠的女人。不过,也没活太长时间。 $ z( [( P7 R; t' v6 j4 E' O
: I/ }4 T+ `( }* T. `1 \' v$ K: ]
  镜头四、《史记》中记载,卫青之长子卫伉,因为“矫制”之罪,被剥夺候爵。卫青死后本来他是不能继承爵位的,但因为平阳公主从中周旋,所以最终还是继承了爵位。 , a0 P! p! B$ [; n; e/ N5 j
8 y7 P  ?6 |4 M  i1 C
    得出的结论是——虽然卫青没有养门客,也不敢养门客,但他身后这位大他十几岁的女人,政治上的能力却比任何门客都要强,许多关键性事件的背后,都有她的身影,并且手笔不俗。卫青能得以善终,平阳公主的身份及出谋划策也是很重要的因素。4 t% b) B5 a/ Z

7 q+ c8 q$ B: u0 U& X& a9 g' P2 f) B- m+ A! ^( Z& \+ T( s9 I
线索三:李广一家的事情 , j6 Y# u2 p( t6 A9 r; i) ~

5 b6 s4 E* }3 q7 G2 E: g/ A5 g  我们暂且不管李广漠北大战后自杀到底是汉武帝的原因,还是卫青的原因(电视剧中所演李广是战死,但史实上李广是自杀)。 , P' |( |! Z# D2 O% S* s
* B! q, X& a$ I! W1 `6 I! K
  李敢击伤卫青一事,发生在公元前119年,漠北大战刚结束不久,这件事绝对不容小看。一个征战四方的铁血将军听到父亲“被逼自杀”的消息后,直接找卫青算帐并刺伤他,这是说得通的。此举卫青能咽得下气,但其他人可不一定——李敢如此举动,摆明了将卫青一族作为李家的仇人。卫青可以不在乎,但卫青集团不能不在乎。
! i7 t5 ?( |8 G7 E% U2 z& T
# W  q' |) j3 _2 Y  H  然而霍去病等到第二年狩猎时,才射杀李敢,这一段巨大的时间差如何解释?霍去病既然敢在众人面前射杀李敢,那么性格使然,如果他早知道李敢刺伤舅舅卫青一事的话,绝不会等到此时才动手。
( u7 U% a+ q% r
/ l  h, l( i, b1 J7 |: ]9 p; k  李敢当时已封为关内候,继李广的官,任郎中令。加上李广往日的威名及自杀一事,天下人对李氏一家抱着极为同情的态度。这么一个人物,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大司马、大将军射杀,不管从哪方面说,对霍去病的名声都将带来极大损失。武帝知道此事后,欲以被鹿角挑死掩众人之口,但他心里也明白这是瞒不住的新闻——现场人太多了,武帝的警卫、参与狩猪的将士肯定不少。 4 I8 |7 ?1 |3 D
& N: k& {- U% e$ {0 g, @/ g
(待续)ZT1 o$ B' K$ m/ k5 E% \% u( m$ J
7 M* }/ y+ v% {6 s# b  d
[ 本帖最后由 飞龙 于 2008-4-19 23:09 编辑 ]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霍去病虽不通世故,但法令之类的,作为军人的他应该是明白的——私自处死候爵、九卿高官郎中令这是绝对的越权。那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他会出手射死李敢呢?结合他的性格来分析,极可能是在突然知晓卫青被李敢击伤的事后,瞬间激发杀心。虽然他在政治上是抑制卫青的工具,但霍去病心里还是护着舅舅——绝对发自内心的亲情。 ' d3 L0 v! ^; P. g& u
& }* @( S5 u1 U! i
  那么,为什么会在事隔近一年之后,霍去病才知道李敢伤卫青之事呢?排除偶然因素,只剩下一种可能性——卫氏集团瞒下了这事,然后,非常了解霍去病性格的某个人,精心安排了某人,选择在武帝和霍去病于甘泉宫狩猎这种人多嘴杂的时机,把事情告诉了霍去病。霍去病的个性鲜明,怒发冲冠一箭结果了李敢,进而造成了非常坏的影响——影响确实不是一般的坏,李敢老爸李广爱士卒,在军队中名声极好,自杀后“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可以说是举国怜之,把这样一个代表性人物的儿子给射杀了,天下人岂能给你好脸色? 9 Q* Y& u5 k1 W4 S+ l. `
# v9 i; N% Z* x+ a0 I$ h3 R7 l
  况且,霍去病本来就不恤士卒——“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天才,总是有毛病的。最终的结果是——天下人都知道了这件事,霍去病名声大损。卫青这边呢?隐忍、谦逊,被击伤了也不计较,得到了很好的名声。借刀杀人,一举两得。 ( I5 ?* V6 q7 l# J

- R! G1 }$ t8 k* o: M4 h  这还没完—— 同年,丞相李蔡畏罪自杀,罪名是侵占了先皇陵寝的一块地(比李敢的死要早些)。丞相李蔡曾经是卫青的部将,但同时也是李广的从弟,李敢是李蔡的侄子。李敢击伤卫青一事已经给了卫氏势力一个信号——小心李家的人,特别是李蔡这个高官。
7 }  h" \$ R) ~* Q) I  V4 J
' [4 w; o3 D& Y# J! A  侵占先皇陵寝这种事你觉得当朝丞相可能做得出来吗?除了三岁小孩子无知敢往皇帝陵墓上撒泡尿外,估计再没有人敢冒险去干。天下之大,非要去侵占皇帝的陵寝?吃饱撑着没事干屁颠屁颠把脑袋伸过去给人家砍? 1 p1 x4 s  t! }8 c+ q

: G( D1 u$ G  s4 U  李蔡曾事文帝、景帝,虽然能力不算太高,但也绝对不是个愣头青。不过,既然有人举报了,皇帝就得派人去查。(如今清官被举报的也不在少数) 1 X7 I4 y6 B, X

2 n. l6 l1 {; I: f7 e, Z$ M) j  还没下狱李蔡就自杀了,在武帝一朝,武将出身的丞相死得比较窝囊——这一死,没罪也成了有罪。老的一死,年轻的李敢,就更好设计了——没人能给你说话。
9 _% H9 [0 A/ l/ V4 U1 c7 L! z8 y  r2 A
  然后,李敢的女儿成了卫太子刘据的妃子。得到好名声的,还是卫氏集团。(元狩元年太子七岁,元狩六年太子13岁,所以按年龄上算起来,李敢女儿应该是在霍去病死后进入太子府的,李敢的儿子李禹也是太子宠臣)
0 i# O0 J6 x# Z* W: `; d6 A) W( y& i4 L, b* w- q

那么,我们可以大胆地假设,然后把李广一家的事情推测如下:

武帝担心李广年老影响战事——提醒卫青慎重任用李广——卫青漠北大战不重用李广——李广迷路误军机——李广悲愤自杀——李广之子李敢怀恨卫青——李敢刺伤卫青——卫青保密或隐忍——卫氏一族开始提防李氏家族——某人密告丞相李蔡侵占皇陵——李蔡畏罪自杀——李氏在朝中无人可依——某人精心安排在狩猎时把卫青被刺伤一事告诉霍去病——霍去病盛怒之下当众人面射死李敢——霍去病名声大损、武帝大怒——卫青反而得到容忍的好名声——卫太子刘据娶李敢之女——卫氏集团名声上升。
( G2 w" @/ |$ n2 Q5 D( [& Q
$ B2 K) @$ ?' V% v6 z1 |0 J    接下来,就可以由以上几条线索,最终推断出另外几种死亡的可能性:
1 I2 H3 C7 s& J9 g- [; {$ K( g  X7 Q4 A! U: T# q8 G  I+ b0 H
  可能性一:汉武帝自己令人干掉霍去病,以防止卫、霍联盟。 . m( }( K; o6 }
; C, y" h4 I% G& c& W$ [
  这种可能性不大,因为当时在备战匈奴,霍去病是主将的不二人选。但即便大战当前,这种说法也有一定的道理。
% L/ x6 K' d* W7 p9 ?/ z7 s
4 d* ^# e( W1 K, T  霍去病在漠北大战后一连串的动作(杀李敢、劝封王子等),让汉武帝觉得封大司马、借他平衡卫青势力的初衷很难实现,反而有可能让二人结立政治联盟进而影响自己的绝对集权。二虎相争还好,若二虎同盟,最惨的就是武帝,于是武帝起了杀心。
+ U  T) q0 F. A
# q, d5 I, v) [7 t% `7 T4 N4 ]  虽然心里很痛很爱,但那爱是在军事上的,而不是在政治上的,即使面临匈奴大战。 3 l* d" C8 W1 X) c5 ?7 U
武帝一生杀的“工具”还少吗?哪一个能力差了?
: L# t' }/ n: u. |( m, E9 \& V


' \0 _' L+ y. o5 M  f" J$ H这种可能性我们这样理解:
; [  v& E; w. b
  P& m& u6 D; I7 q  武帝发现霍去病是人才——十分喜爱——有战功后封候——进而决定以他作为制衡卫青的工具——漠北大战后封大司马与卫青平等——霍去病不懂武帝用意——心里向着卫青——霍去病杀李敢——汉武帝大怒——第二年霍去病劝封王子——汉武帝起疑心——怀疑自己的策略失败——同时面临汉匈备战——痛下决心让除掉霍去病——厚葬以示自己的心痛——另一方面闲置卫青。
8 I* A; Q* t: @
0 n% `  w  q. ]: _  如果确实是这样死的,那么掩盖事实两千多年的,就是汉武帝对霍去病的喜爱和厚葬。武帝杀起大臣来是毫不留情面极为干脆的——管他能力多强办事多好,只要武帝认为应该牺牲。 ) c6 U& ?( K' ]) G' r' c) w" n

+ f5 L: U" Q( u+ }( O9 l. l! l  可能性二:卫氏集团势力下的手。 + K( f' |+ D( r+ p. F, z
2 _) ^. e7 ~3 j! e! O
  至于手段就很难说了,要么毒死,要么制造意外。这种可能性有吗?有,但非常小。
5 v( {1 @1 d2 A; N" _
* P5 B" u+ A7 @3 C9 F  如果前面的推断是正确的话,那么卫氏集团的手段相当高明,藏得也非常深。既然藏得深,那就不会做出毒杀、意外这类太明显的动作来。毕竟心里都明白霍、卫两家已经形同水火,长安城里的人都看得懂。弄过火了,真惹毛了武帝,也不是闹着玩儿的。 ( Y9 G* j% Q0 b8 G8 [& Y, ?

# g; h9 h) l/ F6 L0 W1 s7 i+ f  所以,即使卫氏要动手,也是偷偷地,借力打力,干些深沉的动作。
4 h5 u4 ^, D2 [0 b7 Q& c0 X- j+ r) F- R: e6 k* @) l2 G" u, c1 z, f
  可能性三:死于自杀 9 l% l- y' d. J2 J
# u1 B/ K) a: j7 Q7 Q
  自杀的人无非是被逼得走投无路、没有生存空间。我们来看看霍去病死前的生存空间:
8 \+ \3 v; N9 e: u; \+ {+ ]0 l0 T6 j
" t2 \+ K# M7 ?% ^  首先,漠北大战后,他被武帝利用来压制卫氏集团,显然已经成为了卫氏集团的对立派,虽然霍去病心里不愿意,卫青这边的亲人也还当他是自己的亲外甥,但卫氏集团的其他人可不一定这样想——这是无情的政治,父子尚且相残。旁边的至亲是有,但能依赖的基本没有——后来权倾汉朝的弟弟霍光还幼小呢。
" F( ^5 v1 |7 Z* h" X& d* M3 S3 W& O
  其次,不管前面推断是对是错,但霍去病杀死李敢一事令他民心尽失,即使他位居大司马,但在群众中间并不见得有人气,甚至对他极为不满。, Q- I7 z  Y- ?- y
  @) b: W0 \0 u7 f1 x- M
# h0 q( w- w8 ]
其三,他一手带起来的人不是匈奴降将,就是只会打战的低级军官将领,连由皇帝指派的裨将都可以拒绝不要。在武帝跟前得势后,原来跟着卫青的人也有不少“叛变”去跟了霍去病。然而,霍去病跟这些人打打战那是无往不胜,但谈政治就别傻了。
# w; i4 r5 v1 {, P. f9 L3 t' F- E6 k$ v0 T4 l
  霍去病少年得意,性格孤傲不恤士卒,朋友不多,是孤立一派——武帝亲手培殖起来用以平衡权力的工具。战场上的霍去病杀起人来和汉武帝一样“不眨眼”,但官场上的霍去病则是“无助”的——没人给孤傲的他指点什么,他和汉武帝一样孤独。卫青在这方面和霍去病则是相反,为人谦恭有礼,温和大度,对家人重情,对朋友重义,后面还有个平阳公主给指点指点,再者,卫氏利益关系体庞大——最重要的就是太子。
: c8 m/ L" ]" T2 V( A/ t& Y* s' ~+ d( W9 ^& N9 @$ F
  其四,元狩六年三月,霍去病一再请求立三皇子为王。四月,立三王,然后武帝宠妃王夫人病死。九月,霍去病就挂了。
$ T7 p4 ]% C; R, I
" V' b$ j/ P1 G" `  立皇子为王这事看上去没啥特别的,但是对卫氏集团却有着不同一意义——封王派遣到属国之后,卫氏集团的未来——卫太子刘据的位子就能坐得更稳。而几个皇子都留在长安的话,容易跟太子发生各方面明争暗斗,进而危及太子宝座。可以说,封王的直接受益者就是卫氏集团。
8 L/ J$ U5 T" g; t; X) _
8 K7 V3 @! Z/ a) P  在霍去病看来,劝封皇子或许是弥补与卫青亲情的好方法之一。不过在连续两次请求封皇子引起大臣广泛附合后,霍去病就没再掺乎在里头,这证明了此事并非他的主意——年轻的他对政治极不擅长。那么这个军事天才如何想出这种极为敏感的政治事件呢?极可能是受了某高人“点化”——只要是有利于舅舅的,他就愿意去做。
9 S: Z& X+ {& ~5 d3 w$ }
1 }: A. a7 _) _4 C, d+ e  但是在武帝这边,这事看上去却像是在结党营私——武帝要的是卫氏与霍去病相制衡,而不是两家相帮。一生追求中央集权的武帝眼里是绝对不允许两个将军、大司马结朋结党的。
8 `; ~, |( w9 O/ `; \  d
# W5 J+ u9 {6 V; ^5 L6 p  本文不止一次地强调——武帝追求绝对中央集权,所以他是很不喜欢封王的。加上武帝即位后被外戚长期压制,所以对外戚联手干预未来太子的做法非常反感。早期武帝曾极力让太子摆脱卫氏集团,但最终以失败——太子与卫氏集团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武帝晚年杀幼年太子刘弗陵的母亲以防外戚干政,便是最好例证之一。
; i( s# g- X  g- Y& _# P
  E- c0 c7 r  S* G" X: h4 w8 a3 j5 j# t  W& o' f
于是,加上前面的李敢事件,武帝失望了——对自己的策略失望了。他发现霍去病和卫青之间关系太深,为了这个舅舅,霍去病什么都干得出来,甚至当着众人的面越权杀郎中令这样的九卿高官,保不准什么时候脑子一热,又干出惊天大事来。这样的霍去病,与他计划中“制衡卫氏集团的工具”相去甚远。 3 Z+ h( [" W/ H6 c3 i9 ~

+ d8 ~7 l9 _4 g9 j" V# Z8 _9 B  但他对霍去病仍然十分重视,或许他没看透霍去病可能是被人利用这一层。 2 g# k" Q" h% n
% Y! l) y0 p% d6 U! k& s& [  y
  那么,综合以上四点,就可得出结论:霍去病在死前,已经面临着身居高位、无强力亲人可依赖、官场无助无友、军队和群众中备受指责、皇帝面前被疑这样的局面。这样的生存环境,对一个23岁的人来说,是什么样的滋味?他会做出什么样的事情?
& V& b1 {. ^! S' o2 f8 o  z; S( @* ~! F
  小小地假设一下,如今让一个23岁的年轻人去当正部级以上高官,再让他面对这样一个“十面埋伏”的环境,会发生什么事?不说十面埋伏,六、七面埋伏都够精神崩溃了。 " D4 h1 |  O5 D; J) q: i
3 Y) l/ N. T1 ~' W
  他是名将,杀人如麻,他是当朝贵臣,他甚至敢射杀九卿高官。但,他同时也是个年轻的男人。有人说,天才都是孤独的,这一点在霍去病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虽然少年显贵,但是未必能有平常人的快乐——压力太大了,却没有人能帮他释放。显然,自杀对他来说,是个不错的出路。对各种利益集团来说,也是个可以接受的事情。
/ ?2 }. `" c4 E5 P4 w- {) n! x
0 h+ Y/ n: y5 {8 W+ r  而如果霍去病确属自杀,那么以上这四种直接因素中,汉武帝有责任,卫氏集团更是直接的关系人,当然,他自己的性格也是重要原因之一。然而,回顾武帝一生中的那些武将,除了卫青之外,几乎没有能得到善终的。自杀的人,上至丞相高官,并且隔三岔五就有。 / r) m$ o) L6 B* [1 ?$ \1 j2 p
: T2 i9 Q9 Y! a4 {% [5 ~
  或许,这便是在武帝手下为将者的悲哀——人才能被很好地发掘出来,但用完之后就随手就丢。谁敢保证霍去病没死,继续壮大下去的话,不会被冷酷的武帝在某日随手就收拾掉了?帝王之心啊。。。 7 `9 Z( C) b' }5 {

2 \. f5 k4 d; b/ T4 v+ d  唯一不能随手丢的,只有他的江山、他的雄才大略。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从霍去病的经历来看,我严重的觉得如果人有前生后世,他的前生肯定是亚历山大。
亚历山大的故事也被过于神化了,其实除了大流士那个半吊子,貌似没有太强的对手。想想人家汉尼拔,对手罗马军团可是人才辈出。。。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外国人怎么投胎来中国了~~霍去病的前生是项羽还靠点谱~
I have nothing to offer but blood, toil, tears, and sweat.
项羽我觉得算不上帅才,他人生的尽头是失败。; G/ l' I- o0 N' f
亚历山大还不伟大啊,开拓了那么大的帝国,而且也是年少有为,在短短的时间把一个希腊城邦变成了横跨亚非欧的庞大帝国。他的那个时代军事科技还更加落后,骑兵没有马镫不说,炼铁,后勤都还很原始,不说征服了,从希腊行军到印度就不是一般人能完成的啊。
( ~* v; t5 z7 q' l* a% I: z+ v# k3 `5 a+ S( k& c# U/ H% q4 m
这样的人如果转世,上天断不会再让他作为同样的民族转世的
项羽是不折不扣的帅才~~他失败的原因跟他的军事指挥能力没有任何关系~~反而跟霍去病一样~是由于政治嗅觉不够灵敏~~~但是这2人在军事上的能力都是天才型的~
I have nothing to offer but blood, toil, tears, and sweat.
我受现代通俗影视影响太深了,回头好好研究史记项羽本记再来说
研究的这么深啊 学习了
飞龙大哥的文章很精彩,受益良多
3 U% X9 {; {  A0 [% ~7 p5 w* N+ {* J不过我个人觉得霍去病是病死的可能性更大
2 i* k4 c2 m- D' V  t2 l, {从他的名字我们就能看出一二,“去病”,一般人家为什么会取名为“去病”呢?
$ X2 y& ^3 @( p. F" z! I( K7 _6 e“去病”有可能就像中国古代其他名字比如说“无忌”等等只是为了表示古人对孩子的一种期冀,因为在古代的医疗水平下小孩子的夭折率是很高的,但是我觉得如果是为了保佑孩子一般是不会用“去病”的,没有病何来去之说?+ j( _# p# V, _% Z# o. O9 K; Q# K
所以很有可能就是这个孩子小时候生过一场威胁到生命的大病,所以长辈才给其起名“去病”,已图冲喜
0 `; \7 z8 M+ n; Y$ Z" C9 L" _如果是这样的话,就很好解释了。也就是说霍去病是有旧疾之人,而且他连年征战在加上飞龙大哥分析的当时政治环境的恶劣,对他的身体都有可能造成不小的打击,所以他在被汉武帝贬黜的路上旧病复发也是有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突然猝死也就可以理解了" g4 N$ E& b2 L
至于说司马迁为什么没有介绍,我觉得中国史书对正常死亡的方式一般都不会有详细的区分,除非是在病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死亡的情况我们才能推断出是病死,而在其他情况下一般是不会详细介绍的,所以司马迁没有记载也是可以理解的
不好意思,我用了转贴这个类别,现在把帖子名也加上ZT二字,因为实在不记得从哪里转来的了。7 I1 n# K# l1 @, n/ G) g7 i, v

/ T7 G  H8 h% Z0 F你这个从名字出发的分析也是有点道理,不过在漠北征战了数年之久的霍去病,一直没有什么得病的记录,所以暴毙一事始终让人不解。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原帖由 半日光辉 于 2008-4-13 11:29 发表 : h, c" d% Q: s3 u. E
我受现代通俗影视影响太深了,回头好好研究史记项羽本记再来说
7 @* ~9 |  J" F7 h9 [
我看过项羽本纪,我觉得项羽从各个方面来说都可以算是一个杰出的帅才
1 S' t4 s, a6 P! f  @' Y8 C他的战术能力确实很强,在当时除了韩信能跟他匹敌以外可以说他是无敌的) z, h" E) o' X! j" _
他对刘邦的长途奔袭作战可以说是战争史上的杰作,他指挥的巨鹿之战也极为成功2 _' F' g" @* m* {2 @
不过他也有不足,他缺乏面对多场战局的能力(也就是战略能力太差,没有大局观),他对每场战斗都能取胜,但是每次都在没有全胜情况下投入另一场战斗,这样就造成他疲于奔命的结果,也造成了他一生无败绩只有一次失败就败亡的结局: K9 Z6 r; j1 a1 I
所以他不是一个好的君主但却是一个好的将军
原帖由 飞龙 于 2008-4-19 23:13 发表 不好意思,我用了转贴这个类别,现在把帖子名也加上ZT二字,因为实在不记得从哪里转来的了。 你这个从名字出发的分析也是有点道理,不过在漠北征战了数年之久的霍去病,一直没有什么得病的记录,所以暴毙一事始终 ...
7 e& _) U: z7 s! A这个我也曾很奇怪,不过我觉得他有可能像霍元甲一样因为体弱多病所以很重视武功的练习,所以他之后身体一直很好,但是17-19岁也算是身体素质定型的关键时期,但在这个时期他却征战连年,营养和休息都得不到很好的提供,造成其身体的底子被掏空,之后又由于政治等多方面压力和困扰都会对他本身就以不看重负的身体造成毁灭性的打击5 Q( T6 `& z  c3 q1 S/ c5 z
当然我这些都是纯属猜测没有任何根据,我姑妄言之,大家姑妄听之就好了
原帖由 zhangyiyanyu 于 2008-4-19 23:14 发表 我看过项羽本纪,我觉得项羽从各个方面来说都可以算是一个杰出的帅才他的战术能力确实很强,在当时除了韩信能跟他匹敌以外可以说他是无敌的他对刘邦的长途奔袭作战可以说是战争史上的杰作,他指挥的巨鹿之战也 ...
这么说来可以把项羽比作汉尼拔了?马哈巴尔评价汉尼拔就是说“汉尼拔知道如何取得胜利,却不知如何运用胜利”
是的3 p# [8 k8 Z9 x, D0 ~
汉尼拔也是军神,只是他走错了路,从Alps 远征实在补给危险
) B6 H* D/ B9 g如果从海上进攻,也许迦太基的优势更能发挥。
7 W1 G& v: z+ n  Y
1 D7 e9 G# {) q: i: l3 w6 m- k" r项羽的管理和外交能力不好,以至于手下诸王不能积极作战。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