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袭击编队序列5 u* Q j$ h$ K) v ~+ m
编队总指挥 威廉·F·哈尔西中将(William F.Halsey)
+ p( d0 x9 a2 f5 f- v( WTF HOW 威廉·F·哈尔西中将(兼)- ]! y$ L$ u( J
航空母舰“企业”号(CV-6 Enterprise)乔治·D·默里上校(George D.Murray)
5 C% W: v$ K$ j+ H; E0 U 第5巡洋舰分队* 雷蒙德·A·斯普鲁恩斯少将(Raymond A.Spruance)* j/ q) u6 Y/ v6 E+ t4 n
重巡洋舰“北安普敦”号(CA-26 Northampton)威廉·W·钱德勒上校(William W.Chandler)# T% {) v+ a0 C+ V, A! r
重巡洋舰“盐湖城”号(CA-25 Salt Lake City)埃利斯·M·扎卡拉赖斯上校(Ellis M.Zacharias)
& L7 A7 Y* _* r/ T4 _8 w1 K9 }重巡洋舰“切斯特”号(CA-27 Chester)托马斯·M·肖克上校(Thomas M.Shock)4 v' W4 C; G0 \ d' ~- i: y7 q
第6驱逐舰中队
- v6 J; h0 G; D; K0 M2 F* z 驱逐舰 “巴尔奇”号(DD-363 Balch)查尔斯·J·伦德中校(Charles J.Rend). v4 {/ ?& V: H& Q7 q7 F" t# O
第11驱逐舰分队 A) l9 U E0 U/ Z# i, ]. L
驱逐舰“拉尔夫·塔尔博特”号**(DD-390 Ralph Talbot)拉尔夫·厄尔中校(Ralph Earle)5 Z8 ]( x3 ^. W) r, R& h
驱逐舰“麦考尔”号(DD-400 McCall)弗雷德里克·穆斯布鲁格中校(Frederick Moosbrugger)) p0 Q% h9 @- f. Z
驱逐舰“莫里”号(DD-401 Maury401)埃尔默·D·斯纳少校(Elmer D. Snare)/ p1 o1 O4 N0 R6 E$ S3 J
第12驱逐舰分队
' N4 g; I6 k$ f2 t( G驱逐舰“邓拉普”号(DD-384 Dunlap)弗吉尼厄斯·R·罗恩少校(Virginius R. Roane)( r6 F1 R& I: A* J
驱逐舰“布鲁”号 (DD-387 Blue)*** 哈罗德·N·威廉姆斯中校(Harold N. Williams)4 K; c+ d- [* A! y3 u
加油编队9 n/ e8 v' p# Q/ U& v+ P" D/ C
油轮“普拉特河”号(AO-24 Platte)拉尔夫·H·亨克尔上校(Ralph H. Henkle): d* }3 D& A$ L! i& ^
驱逐舰“克雷文”号(DD-382 Craven)艾伦·P·卡尔弗特少校(Allen P. Calvert)
% C5 G) Z+ @& J, e8 H/ b, M6 U+ E$ D% k
TF FOX 弗兰克·J·弗莱彻少将(Frank J.Fletcher)/ O! P. [8 I6 [! h7 ]- {: _
航空母舰“约克城”号(CV-5 Yorktown)埃利奥特·巴克马斯特上校(Elliott Buckmaster)# o! ]) r2 S4 w& b
重巡洋舰“路易斯维尔”号(CA-28 Louisville)埃利奥特·B·尼克松上校(Elliott B. Nixon)
9 ^1 W( W9 J2 T! C 轻巡洋舰“圣路易斯”号(CL-49 St. Louis)乔治·A·鲁德上校(George A. Rood)
6 h8 C9 F# R2 I( l第2驱逐舰中队
2 T0 R4 H# n" p第3驱逐舰分队3 Z0 M `, G! t4 O% \9 H/ @- c/ D
驱逐舰“休斯”号(DD-410 Hughes)唐纳德·拉姆塞少校(Donald J. Ramsey)
0 Q. E/ w6 `$ _& M驱逐舰“西姆斯”号(DD-409 Sims)威尔福德·M·海曼少校Willford M. Hyman
n4 O! h. y; g! H7 P第4驱逐舰分队' w* |! d+ f5 N/ k9 K
驱逐舰“拉塞尔”号(DD-414 Russell)格伦·R·哈特维希少校Glenn R. Hartwig$ }7 W3 L9 ^5 K; E0 g; r1 i
驱逐舰“沃克”号(DD-416 Walke)托马斯·E·弗雷泽少校Thomas E. Fraser5 @9 r8 u5 k9 v5 @; O% e, g, j
加油编队
. g* Y, f$ _* R8 {0 s油轮“萨宾人”号(AO-25 Sabine)休斯敦·L·中校(Houston L. Maples)
2 u" z* m/ x% h/ p; o3 `驱逐舰“马汉”号(DD-364 Mahan)罗杰·W·辛普森少校(Rodger W. Simpson)
1 ^& }! `% P7 ]$ Y" y3 z
9 U( h( [) {* J0 R*该分队尚欠“彭萨科拉”号重巡洋舰(CA-25 Pensacola)1 I; Q T' R+ Q8 ~% L
**笔者未能查证其隶属关系,此处为推测。也可能该舰与“布鲁”号单独成一个分队。& q% \0 \+ N" E, h; u
***该舰原隶属第7驱逐舰中队,珍珠港事件爆发前调珍珠港,今配属TF8,此处隶属关系为笔者推测。2 v0 w7 i) b# P3 b c+ y+ d+ o5 A
4 A" l. E/ U6 f5 r' v$ N
7 L* [- V% r& }4 R) }. L2 D& r6 u
袭击马绍尔群岛使用的飞机
$ }" _6 o% p/ i# `0 @+ ~& X1 S- c( U) p# G3 z% [5 K
F4F-3 SBD-2 TBD-1 SOC-1
" I% q" o8 m) b! o1 s* u; l机长(米) 8.76 9.78 10.67 8.08 ' @, e6 M+ `8 i! I [
翼展(米) 11.58 12.65 15.24 10.97& M6 I/ f6 E2 O& h, }- K9 x
最大起飞重(公斤) 3609 4709 4288 2466% c1 H% g7 K' Z0 |( \; S
发动机 1X普惠R-1830-36双黄蜂 1X怀特R-1820-32 1X普惠R-1830-64 1X普惠R-1340-187 m) T* m6 C9 z/ f
输出功率(马力) 1200 1000 900 600
( R0 Q: Z. i4 J最大航速(公里/小时) 509 413 331 266 6 s1 }) t( w* e+ @9 ^- Y/ o- c
航程(公里) 1232 1975 700(鱼雷)/1127(炸弹) 1086
8 N8 P+ m ?" R. ~7 X; ~ x爬升率(米/分) 594 457 u0 d$ ]% `2 q [6 X
升限(米) 12040 7927 6000 4540
$ {& ], _9 M7 b, u) K机枪 6X12.7毫米 3-4X7.62毫米 3X7.62毫米 2X7.62毫米
2 s z- x/ c3 l5 P- T载弹量(公斤) 91 841 681(炸弹)/885(鱼雷) 295
. R! }% M/ c% \% |' b乘员(人) 1 2 3 2# ~$ s3 A; _ n3 x( X7 d
2 S3 O3 c4 A5 p% B* {7 E) c
) x+ v" E: l# B3 c L“企业”号参加是役的小资料:
" j! H& t6 _0 s% N0 Q8 O“企业”号舰长 乔治·默里(George Murray)上校. c/ {6 N/ j9 j6 x) U' ?$ t+ Z
第6飞行队队长(AG-6) 霍华德·L·杨(Howard L.Young)少校8 n8 p- q- D% g# W0 o% b
战斗机第6中队(VF-6) 克拉伦斯·W·麦克拉斯基(Clarence W.McClusky)少校18架F4F-3战斗机
5 @+ z$ O4 q; A1 h+ b2 A轰炸机第6中队(VB-6) 威廉·R·霍林斯沃思(William R.Hollingsworth)少校18架SBD-2俯冲轰炸机
2 g3 x9 C0 P( T" x. v6 i0 m7 @# y, z1 G鱼雷机第6中队(VT-6) 尤金·E·林塞(Eugene E.Lindsey少校 18架TBD-1鱼雷攻击机 + B1 |/ J- F0 Q/ K' E1 r5 x
侦察机第6中队(VS-6) 霍尔斯特德·L·霍平(Halstead.L.Hopping)少校 18架SBD-2俯冲轰炸机
2 c# i8 {$ N% X1 E# M8 p8 |
8 X9 q& M- g1 l% Z: P9 I从攻击发起前一日的19时至攻击日的19时所航行的海里数:564.1
6 O5 d8 M8 }$ A$ T9 a- n4 r- `. o攻击中所耗费燃料:148043加仑6 X+ {8 q V7 L+ T) p6 r
攻击日总飞行时间:474.2小时
4 P5 c- [# i( r2 ] X" ^出击总架次:158 / w4 f; S3 E5 a; I5 o% T: ]" r
参加行动的飞行员总数:77 9 Z* f- F' S/ z, ]
飞行员个人最长飞行时间:10.1小时1 k8 m/ `2 r+ p, l+ @! j9 b
飞行员个人最多飞行架次:5
2 d L* T+ Y/ p) ?3 y0 U顶风航行以便起降飞机次数:22 6 @2 H( V1 f% `+ r- X
为起降飞机而重新安排飞行甲板次数:16
5 @2 p0 s+ x t" X; C5 E$ P消耗5英寸弹药:156发: @* H' I& K. B' i3 S
消耗1.1英寸弹药:1400发* w( {, l; f6 Q4 n! v6 n: O2 V
消耗12.7毫米机枪弹药:12000发) ^% l1 P7 T: l* U) @
2 `$ @: l2 H# S/ G/ A; ^! d" N! Z: o2 ?
美国海军军官短评
4 G/ I- s! t& ~8 A x1 Z4 C
1 R% J# e) G, ?( T9 z9 P+ j 这场战斗的规模虽然不大,所造成的绝对影响也很小,但是由于其发生在一个特殊的时期,因此从诸多方面折射出美国各位海军将领的个性和指挥风格,堪称一个多彩的舞台。! t( l1 W- c" n$ t' D% Y! ^" q: @
金上将是诸位将领中首先值得说的一位。他出任美国海军舰队总司令之时,正是珍珠港失败后的低潮期,他不仅大胆得设想了这次反击,还亲自督促。从一方面讲,这反映了他强硬果断雷厉风行的个性,但是从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他的过分主观,固执的缺陷。尼米兹虽然和金一样拥有坚毅不屈的品格,但在具体问题上,就比金冷静和理智地多;在为人处事上也相对温和。
! `+ ^+ m3 b$ z& f 麦克莫里斯上校是比较容易被忽略的,在笔者的正文之中也只出现过一次。但是,他作为太平洋舰队的作战计划官,这个计划的最初雏形无疑是来自他的策划。从他的性格分析,这些大胆冒险的策划并非讨好上级之作,而是建立在其非凡的判断力之上。/ `8 g3 p, O5 O
在战地指挥官中,最值得说的有三个人。哈尔西和布朗宁这两个胆大强硬人物的组合可谓此役中最璀璨的亮点。起初,哈尔西在作战会议上慷慨陈词,痛斥消极悲观情绪,是何等的豪迈。不过他绝不是空口说大话的人,在接受任务后的每一步都显示出相当的魄力。对于参谋长布朗宁提交的一系列大胆提案,在充分考虑利害之后,果敢地采纳。个人认为,放眼当时美国海军的一线将领,象这次的冒险作战,批准将“企业”号直接开到沃特杰岛附近,也只有哈尔西敢这么做(如利里中将、布朗中将这样反对行动的就不说了,哪怕是中途岛的第一功臣弗莱彻乃至后来名声大噪的斯普鲁恩斯,只要看一看他们在几次海战中的谨慎表现就知道是没那个胆略的)。强将手下无弱兵,也只有哈尔西能和脾气火暴的布朗宁协作,后者天马行空的大胆设计让人叫绝。(后来在中途岛战役中,当美军编队与日本南云舰队的距离刚到美军飞机的攻击半径,他就建议飞机立即起飞实施攻击。这个决定让美军损失了大量飞机,但而取得令人瞠目结舌的决定性战果。)不过凭心而论,他确实有些过于冒进和大胆,但是面对开战之初的情势,美国海军还真需要这样有魄力的军官。还有一位就是斯普鲁恩斯。他的编队虽然未取得什么好的战果,但是他充分展示了出色的判断力和一种冷静内敛的刚毅(与这种刚毅与金、哈尔西、布朗宁的强硬果敢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与尼米兹的坚毅有些类似)。在手下全部指挥官都觉得事情不妙的时候,惟独他做出正确判断,并且坚持,这是一种何等的睿智和执着。而且,从对朗的态度可以看出,其风度不减尼米兹(中途岛海战后帮布朗宁说话也是经典例子)。
& @' O: q7 J9 |7 E) G" y% d& V3 p 性格影响命运,因此在展示了自己不同色彩的个性之后,这些人后来的经历和身后评不尽相同。固执冷峻的金在位期间的许多举措,就有大是大非之分,去职后成为孤家寡人。尼米兹则在此后从容应对,带着太平洋舰队连连大捷,最后荣升海军作战部长,功成身退。麦克莫里斯后来在南太平洋指挥巡洋舰部队,因功升任太平洋舰队参谋长。大胆泼辣,充满自信的他充分施展自己的手腕和智慧,他不仅敢于修改司令官的命令,而且超越职权扣住了许多呈交尼米兹的电报,承担了舰队大部分工作,虽然被指责为“擅权”,但是使尼米兹腾出大量精力思考重大问题,获得尼米兹的好评。最后晋升中将,出任太平洋舰队副司令。哈尔西依旧扮演着救世英雄的角色——应当说他就是救世英雄。他以他出色的战斗精神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不过过分好勇斗狠,忽略细节也使他不得不面对一些小麻烦。布朗宁为他的脾气和才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中途岛战役之后就遭到批评。他在继续担任了一段时期哈尔西的参谋长之后调任航母舰长,但是由于给金上将留下了深刻的不良印象而最终以少将退役。斯普鲁恩斯在中途岛战役中崭露头角,并先后担任太平洋舰队参谋长、中太平洋战区司令、第5舰队司令、太平洋舰队司令等职务,被誉为“上将中的上将”。
) o- W% n$ X) C: m9 u" S. z& C2 c" h
(本文在创作期间,好友朱墨青、任坚帮助翻译了许多资料,朱昱对笔者翻译的内容进行了指导,章骞则帮助核实了一些资料,并对写作思路进行了指导。没有他们热情的帮助,本文是无法完成的,笔者在此表示衷心感谢。)0 j! X; s, n g! J; A
' ~# E2 T: M0 y# S' G6 H! D' t. a8 }
原文刊登于军事历史第143-14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