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节后退 二、先遣部队的作战
# A; n) G' _- C: q 三、东南潜艇部队的作战
7 x7 B. i7 T1 l) E
& D5 ^; A8 I* \3 A3 i1 B8 P第三节 所罗门群岛攻防战
1 ?: s1 v2 a, X, I8 Y
3 q( `5 o: x, }9 D0 g: z c) ^* @! t) n0 L8 s: j, ~3 N7 b0 [5 g
& o0 I5 r# T; ^8 `. Z5 J8 n 一、节节后退
6 K, r$ K# M3 a: Z* m) I2 Y5 R 1943年6月30日,盟军在中所罗门群岛的伦多瓦岛以及萨拉莫阿以南的纳索湾登陆,在东南线再次发动反攻。% X f- A' ~5 w# `2 m, t: `2 W
在中所罗门群岛,围绕日军在新乔治亚岛西部建立的蒙达航空基地,持续进行激烈的争夺,直到10月上旬日军从科隆班加拉岛及韦拉拉韦岛撤退才告结束。盟军乘胜前进,12月1日又在布干维尔岛中部的塔罗基纳角登陆,控制了北所罗门群岛。
9 n+ [6 I0 [; W3 Z A 新几内亚东部的日军,虽竭力奋战但难以阻止盟军的攻势,终于在9月中旬撤出莱城和萨拉莫阿。9月下旬在芬什哈芬又展开了争夺战。
Y: M% v# @6 ]+ J+ \ 盟军控制了北所罗门群岛及丹皮尔海峡后,除对腊包尔实施包围使其孤立无援外,还于11月21日在吉尔伯特群岛的塔拉瓦和马金岛登陆,开始从中太平洋发动进攻。1 P- K1 L+ W) G. G) F+ {" J$ @
在此期间,联合舰队于8月15日下达了第三阶段作战命令。这一阶段的作战方针是,将当前的主要作战方向放在东南线,而在其他方向迅速作好迎击的准备,以便协同陆军反击来袭之敌,确保各要地的安全。此迎击作战称为“Z”号作战。& O1 D v. b! ?) B( E8 S
第三阶段作战赋予先遣部队的任务与过去无大变化,仍然是:1.袭击敌舰队;2.破坏海上交通线;3.监视敌人并进行侦察。
# W5 P8 J% I2 r 9月底,大本营提出建立绝对国防圈,即加强千岛群岛、北海道、小笠原群岛、加罗林群岛中西部、新几内亚西部和缅甸一带地域的防卫,进而加强马绍尔群岛的防务。
* z4 U9 w5 o8 C7 |8 H' |4 F7 a 先遣部队1943年7月1日的兵力区分及编入各部队的潜艇兵力编成情况如下:
, v" [7 m% ]* i, B& U! I 先遣部队 t, c4 t. E g, l6 h7 n
第1潜艇部队直属,兵力为第2潜艇队(“伊-17”号、“伊-19”号、“伊-25”号、“伊-26”号艇)和“伊-11”号、“伊-16”号、“伊-20”号、“伊-32”号、“伊-35”号潜艇。( W3 @/ N) Q* i1 e; ]* A
第3潜艇部队由第3潜艇战队司令指挥,兵力为“伊-168”号、“伊-174”号、“伊-176”号潜艇和第22潜艇队(“伊-177”号、“伊-178”号、“伊-180”号潜艇)。7 C( C) P/ e% P% e! h
第8潜艇部队由第8潜艇战队司令指挥,兵力为“伊-8”号、“伊-10”号潜艇和第14潜艇队(“伊-27”号、“伊-29”号、“伊-37”号艇)。, ^* l' d% n6 J( ^; G$ u
东南方面舰队9 W- {, {7 P P3 d6 m" n
第7潜艇部队由第7潜艇战队司令指挥,兵力为第7潜艇战队和“伊-38”号潜艇。# u( @' ?, A4 L, Y, Q7 x" m1 Y- K
北方部队
4 V2 H7 q1 e! q/ C! u( u/ o) }2 N 潜艇部队由第1潜艇战队司令指挥,兵力为“伊-9”号、“伊-21”号、“伊-24”号、“伊-31”号、“伊-34”号、“伊-36”号、“伊-169”号、“伊-171”号、“伊-175”号潜艇和第7潜艇队(“伊-2”号、“伊-5”号、“伊-6”号、“伊-7”号艇)。* D* j' o Z; @# o1 h# E& b3 p
西南方面舰队1 L: l2 f6 R" ~# k4 x( |8 E- {
潜艇部队由第30潜艇队司令指挥,兵力为第30潜艇队(“伊-162”号、“伊-165”号、“伊-166”号艇)。) y4 A% p$ ?. j' @9 J+ [+ L
第1舰队: t% p+ ^+ _- ~1 P
兵力为第11潜艇战队。
" F e) b8 b+ y2 q4 v5 ] 第11潜艇战队,负责为新造的潜艇或正在大修的潜艇训练艇员,是一支进行入伍训练的部队。1942年8月31日,由吴镇守府所属的潜艇战队编成,在这里的入伍训练约进行3个月。吴潜艇战队于1943年4月1日列为非战时编制,改为第11潜艇战队,隶属于第1舰队,仍然担任这项训练任务。后于同年11月25日,第11潜艇战队又调离第1舰队,编入第6舰队。因此,在先遣部队的序列表中,就有第11潜艇战队的建制。
4 A! N5 |1 S$ L5 e$ u5 I |723 × 528
# B$ F x$ R8 }
! ?" q0 B1 R- @0 S9 x图12 新几内亚及所罗门群岛附近
* W. O, y; m' s7 G5 J1 Y$ L 7月29日,因从基斯卡岛撤退成功,除第7潜艇队外,其他潜艇均分批归还原建创,大致情况如下。6 w1 X; d0 q- q3 q9 _% p% M" Z
归还第1潜艇部队的有“伊-34”号、“伊-21”号和“伊-36”号艇。
/ O5 G$ i3 \: x- I/ A& f( V 归还第3潜艇部队的有“伊-169”号、“伊-171”号和“伊-175”号艇。( S4 m5 ^: f4 G9 K. A7 h3 N+ Z" ?
此外,还有“伊-9”号、“伊-24”号、“伊-31”号和“伊-178”号潜艇由于战损而未能归建。4 G& R1 ~4 a! v2 R! ]
编入东南方面舰队的潜艇,截止7月1日,只有“伊-38”号一艘潜艇。后来,决定增加到6艘,但“伊-168”号潜艇在前往腊包尔的途中,下落不明。' u- {* K. i7 C0 M! ]. R* o, X' G* c
此后,“伊-176”号于7月11日,“伊-168”号、“伊-177”号、“伊-180”号于7月20日,“伊-32”号、“伊-174”号于8月6日,“伊-30”号、“吕-35”号于7月20日,“伊-182”号于8月10日,先后从第11潜艇战队调入第6舰队,第1潜艇部队拥有14艘潜艇,而第3潜艇部队只剩3艘潜艇。
% t$ j2 e6 D& s- y
) g' s: \6 t0 G二、先遣部队的作战
0 w) ~: n; p& I' R0 G (一)南太平洋的破交战
- ^) Z6 F8 I! g& h! r 如前所述,因盟军进攻伦多瓦岛,从澳大利亚海域回到新乔治亚岛一带的“伊-177”号和“伊-180”号潜艇,在此地进行为时不长的巡逻后,返回腊包尔,编入东南方面舰队。在此期间,“伊-180”号还救起了在科隆班加拉湾夜战(7月22日)中沉没的“神通”号落水船员21人。. T N1 m. h% O! R' u9 b
6月上旬前返回特鲁克的乙潜艇部队,改为第1潜艇部队。先遣部队指挥官将“伊-11”号潜艇编入第1潜艇部队,命令它同第2潜艇队的4艘潜艇,前往所罗门群岛以南,以及斐济群岛和新赫布里底一带海域作战。“伊-26”号于6月14日,“伊-11”号和“伊-19”号于7月上旬,“伊-17”号和“伊-25”号于7月25日,先后从特鲁克出航。5 J. g0 V" n i1 G; K2 ~2 \& [4 B# D6 e
7月4日,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命令先遣部队指挥官派出携带飞机的潜艇,对斐济群岛和圣埃斯皮里图岛等地进行侦察。各潜艇分担的侦察海域如下:
! V3 s9 p3 o' G “伊-25”号和“伊-26”号在圣埃斯皮里图岛( R" n9 K( j8 `- h }* C
“伊-17”号在圣克鲁斯群岛
4 L3 c( p0 T* ?, F3 N “伊-19”号在斐济群岛
$ q2 B! _ ]- h, \6 L' |' x* H, L! C* ` “伊-11”号在新喀里多尼亚6 |/ ~; m2 X9 i4 p, H5 V
“伊-19”号潜艇对圣埃斯皮里图岛的卢甘维尔湾、斐济的楠迪锚地及劳撒拉港,“伊-1”号艇对努美阿(2次),“伊-17”号对圣埃斯皮里图岛,“伊-25”号艇对卢甘维尔湾,分别进行了侦察,发现各处都有航空母舰和战列舰等大型舰只。多数潜艇于8月中旬至9月中旬之间返回特鲁克,但“伊-17”号和“伊-25”号潜艇未能返航(“伊-11”号和“伊-26”号返回本土)。
' R3 n3 ]! T. n3 G) N" G% [' G 这次作战中,“伊-11”号潜艇击伤敌方轻巡洋舰“霍巴特”号及1艘运输船(7176吨),“伊-19”号击沉1艘运输船(7176吨)。“伊-39”号、“吕-35”号、“伊-20”号和“伊-182”号潜艇,是8月中旬从特鲁克出航的,前往新赫布里底一带作战。“伊-39”号艇9月27日返回特鲁克,其他3艘潜艇遇难。此次作战,“伊-20”号艇击伤敌方运输船1艘(10872吨),“伊-39”号艇击沉敌方运输船1艘(1280吨)。
' n2 C& K" G r6 m 第1潜艇部队的作战,取得的战绩甚小,损失却很大,9艘潜艇中就有5艘未能返回。9月15日,取消第3潜艇战队的建制,其所属潜艇由第6舰队直接指挥,这时第1潜艇部队的兵力概况如下。7 g: F3 k; O- u% ~
出海作战的有“伊-39”号(9月27日返回特鲁克)、“伊-32”号(9月中旬从腊包尔出航)、“伊-181”号(9月7日从特鲁克出航)和“伊-36”号(9月8日从横须贺出航)。
9 n3 a7 k% q. P8 B! I 停泊在特鲁克的有“伊-11”号和“伊-19”号。
: Q4 Q* Y0 T1 p q( e' z 9月份到达特鲁克的有“伊-21”号、“伊-171”号、“伊-175”号和“吕-36”号。
% ^( j, L) W5 h' l6 Q" C$ Y 在本土的有“伊-16”号、“伊-26”号、“伊-35”号和“伊-169”号。5 T7 _% }# [. T
“伊-181”号艇部署在新赫布里底群岛一带,“伊-32”号部署在新喀里多尼亚附近。10月上旬,先遣部队指挥官将“伊-32”号艇调往新赫布里底方向,并派“伊-21”号(9月25日出航,10月8日对苏瓦进行航空侦察后,按此令行动)、“吕-36”号(9月24日出航)和“伊-171”号(10月7日出航)等潜艇去加强这一地区作战兵力。7 o2 j- s9 q1 H! r) e
10月9日,在夏威夷海域活动的“伊-36”号潜艇报告,发现敌护航运输队。因此,派出“伊-21”号、“伊-32”号和“伊-171”号潜艇前去截击(详情后述)。“伊-181”号及“吕-36”号潜艇,10月20日和21日返回特鲁克,在此期间,未获战果。
8 H% ?, m0 p- v9 s! k9 d (二)“伊-36”号潜艇对夏威夷的侦察) M/ Z* ]% f$ |# \6 b" e
8月中旬,美军大批兵力向夏威夷方向集结,从无线电侦听中得知,似乎正在准备下一步的作战。8月18日,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命令先遣部队对夏威夷进行侦察,遂指定“伊-36”号潜艇前去执行这项任务。: {0 C+ @5 v2 Z
“伊-36”号潜艇与艇载飞机进行合练后,9月8日从横须贺出航。拟于9月20日前后利用月夜进行航空侦察,为此,需先到达尼豪岛西南海域待机。后因考爱岛至尼豪岛一带的雷达警戒很严,“伊-36”号无法行动,则试图从夏威夷岛方向实施侦察。27日,转移到夏威夷岛附近,这里的雷达警戒同样很严,遂不得不放弃侦察。
) \: s9 v( d; F1 e; u4 [. H0 Z7 H% f& E 10月11日,先遣部队指挥官收到报告上述情况的电报后,于13日发布下述命令:
3 F, u/ N4 ]; v, m: A' o 1.就当前战局而言,侦察敌主要基地珍珠港,对于指导全盘作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应酌情选择雷达难以发挥作用、且以陆岸作背影的地点为飞机的起落点,以便潜艇能在飞机起落时只作最短时间的浮起,而飞机返航时,迅速收回飞行员即可,放弃飞机。作好上述种种准备后,务须在最近月光较亮的期间实施侦察。
+ R) \) |& X2 K0 F, I: W 2.完成侦察后,尽速详报敌情。- q7 Y* w A* n0 t! ]
稻叶通宗艇长决定使飞机从远离海岸的水域起飞。但是,潜艇所载的侦察机是小型的,从看不见岛岸的大海上起飞,就难以返回潜艇了。不过,要从敌人雷达网之外起飞,也只好采用这种方法。$ U1 X( r, v0 ]9 Q& `
这架侦察机计划从远离岛岸的大海起飞后,低空接敌,以适当高度进行侦察后,向西撤离,从瓦胡岛西端转向南飞,并规定向南转向时发出一声“G”字信号。6 t" T: f- `3 H% l
10月17日夜,这架小型侦察机(由大森和富永二位飞行准尉驾驶)顺利地对珍珠港进行了侦察,虽然发出了“G”字信号,但却未能返回。该侦察机离艇的位置,距珍珠港120海里,方位190°。
5 h8 K# F% v$ Y( ]4 \ 侦察机在返航途中报告了侦察结果,“伊-36”号潜艇于18日转报如下:
8 M/ A" p8 C& I; R' e6 i “对珍珠港航空侦察战斗要报之一。据侦察机无线电报告,10月17日19时港内停有战列舰4艘、航空母舰4艘、巡洋舰5艘、驱逐舰17艘。”
6 j8 o* h2 ?8 o w$ N 为了表彰大森和富永三位飞行员的卓越功勋,上级决定各晋升两级军衔。
6 W; y# I1 y4 X B+ Q' z; l (三)东太平洋的作战8 V6 I3 a3 x$ J+ O) l
“伊-36”号潜艇于19日,即在发出夏威夷侦察报击的次日,在距珍珠港300海里,方位122°海域发现—支敌方运输船队(大型油船6艘)。该运输船队约以210°航向、10节航速航进。先遣部队指挥官接到上述报告后,命令“伊-36”号潜艇进行跟踪,并将活动于新赫布里底群岛—带的“伊-171”号、“伊-21”号和“伊-32”号潜艇编成乙潜艇部队(指挥官为第12潜艇队司令),令其在夏威夷和斐济之间的海域截击敌人(“伊-21”号潜艇19日对苏瓦侦察后开始执行此令)。
) l4 B( ~$ c4 d! g7 N0 f 后因未再得到有关这一运输船队的情报,先遣部队指挥官便于26日下令解散乙潜艇部队,各艇单独行动。4 c4 `2 g: q+ C8 y* U8 R/ m4 _, H# ~1 ^
“伊-36”号潜艇于11月1日对坎顿岛进行了炮击(发射13发炮弹),“伊-171”号艇前往夏威夷海域活动,这两艘潜艇都于11月中旬返回特鲁克。“伊-21”艇在斐济群岛一带实施破交战,击沉运输船1艘(6711吨),“伊-32”号对帕果-帕果进行了侦察,后两艘潜艇都在11月12日返航。
) {/ {7 o) M! x 10月6、7日,美特混编队袭击了威克岛,美军在这一地区的行动,使日军感到忧虑。10月16日,发现美军来袭的征兆,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下令按“丙”号作战第5方案行动(在联合舰队的截击作战要领中,将内南洋方向的作战称为“丙”号作战,并将其分为第1至第7方案)。遵此命令,先遣部队必须将尽可能多的潜艇部署在丁展开线上.8 d7 t. q/ ]) ^ J+ B4 e, ~7 ~, y p
先遣部队指挥官将停于特鲁克岛的“伊-19”号、“伊-35”号、“伊-169”号、“伊-175”号和“吕-37”号潜艇编成甲潜艇部队(指挥官为第2潜队司令),并令其迅速前往威克岛东北的丁展开线迎敌。各艇都于17日前从特鲁克出击。但是,美军并未来袭威克岛,先遣部队指挥官便于21日下令,除留“吕-37”号艇在丁展开线继续警戒外,其余潜艇前往夏威夷海域活动。
9 i( c$ r" K; ]8 F 这几艘潜艇,除“伊-19”号先去夸贾林岛进行飞行训练和补给之外,其余均于11月上旬直接驶抵珍珠港以西300海里(555公里)海域。后因未发现敌情,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又于11月13日向先遣部队下达如下命令:将大部分潜艇集中用于南太平洋,以切断敌军对所罗门群岛的增援,并实施侦察,将其余潜艇部署在澳大利亚以东及夏威夷一带,以袭击敌舰队,并担任侦察任务。
' r4 J, |' w' t. w 遵照联合舰队的命令,先遣部队指挥官将所属潜艇的行动作了如下安排:7 z% P7 w" S) u& l2 B, r
“伊-19”号于本月月明期间对珍珠港进行侦察。& v+ Y2 y" O' ~* B
“吕-37”号、“伊-169”号和“伊-175”号返回特鲁克岛。8 F4 N, b* A* d' v0 e" o
“伊-35”号经坎顿岛、富纳富提岛附近,进入圣埃斯皮里图岛西北海域,去袭击敌舰船。
+ J! o/ c# w5 d' L3 [4 b8 x “吕-37”号于11月中旬回到特鲁克岛,“伊-19”号于17日夜对珍珠港进行了侦察,发现港内停有战列舰和航空母舰各1艘。
' f$ D; t) g) B+ I0 l# H 这样,除“吕-37”号外的其余4艘潜艇,以及“伊-21”号和“伊-32”号潜艇,在执行任务或在返航途中正赶上美军来攻吉尔伯特群岛。此外,从腊包尔返回特鲁克岛的“伊-176”号潜艇,还于11月16日在特鲁克岛以南击沉美国潜艇1艘。% y! }3 c9 a5 C6 a Z$ D
- N f3 d+ F$ S9 D三、东南潜艇部队的作战! L% I! N/ c+ H( [$ O' T
如前所述,自6月30日盟军在伦多瓦岛登陆,到10月中旬以前,美日两军一直在中所罗门群岛进行攻守战。
% s; j4 Z/ U# l: R4 W5 E( i 11月1日从塔罗基纳角登陆的盟军,在当地修建航空基地,从空中加强了对腊包尔的作战。
( y" g! N7 d' i6 D) A' Z 在新几内亚东部,日军9月中旬从莱城及萨拉莫阿撤退,12月中旬又放弃了芬什哈芬。盟军在新不列颠岛西部的马尔库斯角登陆后,控制了丹皮尔海峡。这样一来,别说新几内亚东部,就连布因、布喀岛等曾很得力的前进基地,日军也必须使用潜艇进行运输。" K5 M$ ^6 t; V, d, ^1 y
东南潜艇部队指挥官使用小型潜艇进行截击作战,派遣“伊-121”号、“伊-122”号潜艇(8月中旬以前)及第6舰队等兵力为新几内亚东部以及其他地区进行运输。可到后来,由于形势的需要,自11月中旬起,连小型潜艇也得担当运输任务,东南潜艇部队几乎全力以赴地从事运输了。8 [7 M v6 H& _* b
(一)小型潜艇的截击作战
& h% _$ m* E+ L7 s- q* B/ W 由于盟军在伦多瓦岛登陆,东南潜艇部队指挥官命令停于腊包尔的“吕-100”号、“吕-106”号和“吕-107”号潜艇前去布兰奇海峡(在新乔治亚岛与伦多瓦岛之间)作战,同时命令正在海上活动的“吕-101”号和“吕-103”号潜艇返回腊包尔。
* R( _/ _% l Z “吕-100”号艇在潜航中触礁。“吕-106”号于7月12日击沉1艘坦克登陆舰,7月下旬回到腊包尔。“吕-107”号未能返回。' u, |4 |( @ l6 Y# E
8月20日,以“吕-100”号、“吕-101”号、“吕-103”号、“吕-104”号、“吕-105”号和“吕-106”号潜艇编成第51潜艇队。9月1日又将“吕-108”号和“吕-109”号潜艇编入该队。在北太平洋作战的“吕-104”号、“吕-105”号与新编入的“吕-108”号、“吕-109”号潜艇均在9月抵达腊包尔。
; W6 F7 f7 ?+ _5 R" E “吕-100”号潜艇曾被深弹炸伤,修理时留有后遗症。该艇在“伊”号作战期间去瓜岛东南海域活动时,电罗经发生故障,磁罗经也不可靠,根本无法辨别航向,决定返回基地。该艇昼间潜航时将舵稳定在中央位置,任其航进。夜晚浮起,靠天体测定舰位(认准某颗合乎需要的星,下令“向××星航进”即可)。数日后,用这种盲人摸路的办法回到了腊包尔。
5 s6 K" ]7 Z! q& H8 X* k4 R4 w) n0 s 在怎样使用小型潜艇的问题上,潜艇艇长们与司令部持有不同的意见。6月间,在东南舰队司令部召开的研究会上,曾有这样一件事情。当时,盟军在夜间使用雷达进行观察,使日军无法对付。因此我(本文作者——编者注)建议说:“对于夜间观察能力处于劣势的我军,若在月夜作战,则敌我条件优势相当。在所罗门群岛一带,有月之夜,天气较好,无月之夜,多有暴风雨,能见度很差。应将小型潜艇集中用于有月之夜。”- w: v( ]7 g @7 B! j- p
与此相反,东南舰队司令部则认为:“1艘潜艇就能对敌形成威协。因此,必须经常派出1艘潜艇深入敌方海域。”& P1 `) I2 e. y, x
第7潜艇战队司令部对此没有发表意见。结果,我们的主张未能得以通过。5 e3 p, N: O5 u3 @# P- b
这种主张的正确性,后来被“吕-101”号潜艇证明了。1943年7月12日夜,“吕-101”号在库拉湾(新乔治亚岛与科隆班加拉岛之间的海湾)巡逻时,突然遭到炮击,一发炮弹击中舰桥,值更军官德川原—上尉当即阵亡。虽然该艇速潜,摆脱了危险,但是暗夜作战对日潜艇毕竟是不利的。
( y' J, R" x M1 E, o1 Q 1943年9月下旬,我调离“吕-100”号潜艇,从腊包尔飞回本土。大金久男艇长继续指挥该艇在所罗门群岛一带作战。“吕-100”号潜艇于1943年11月下旬在布因(布干维尔鸟)附近触雷沉没。$ `' Z. \2 s2 e
10月以前,各潜艇主要是在中所罗门群岛一带袭击敌舰船;10月以后,便在瓜岛附近突施破交作战,或在新几内亚方向进行截击作战。此外,还为遭到围困的前进基地担任运输等项任务。各潜艇的某些作战概况如下:% u7 X& [; \7 k( x, I! j
“吕-103”号艇7月21日出航,在伦多瓦岛一带作战,28日后断绝消息。
% `+ p; B! [( g7 |. N “吕-101”号艇9月10日出航,在圣克里斯托巴尔岛一带袭击敌舰船,未能返回。
" _6 G, t$ `1 r& N }2 U “吕-108”号艇9月20日出航,在芬什哈芬一带作战,10月3日击沉敌方驱逐舰1艘。& f4 v1 P1 S1 w
(二)潜艇输送( U. L* }3 }- k4 C" S- K6 P
1943年7月初,参与向莱城运输的潜艇有“伊-38”号、“伊-121”号和“伊-122”号,7月中、下旬增加了“伊-176”号、“伊-177”号和“伊-180”号,8月又增加了“伊-174”号。“伊-168”号也被编入东南部队,7月25日离开特鲁克岛,在开进途中失踪。8月15日,“伊-121”号和“伊-122”号潜艇被调离第7潜艇战队,编入吴镇守府部队,9月1日向吴港返航。
; H5 j1 F$ e$ i6 }5 | 各潜艇执行运输任务的概况如下:
5 r3 Q5 u; {' d8 y% N; H2 x “伊-121”号7月7日、27日、28日,8月3日、20日向莱城运输。( K; L# e' f. I4 L; p* Q9 Y+ q
“伊-122”号7月2日、9日,8月10日向莱城运输。) c; h8 S# a1 A7 Z- J: n
“伊-38”号7月2日至12日在库拉湾作战,尔后于7月19日、26日,8月1日、8日、30日向莱城运输,8月17日向科隆班加拉岛运输。
. y% T$ `0 w& M8 f4 z “伊-176”号艇7月23日,8月6日、12日、22日、29日向莱城运输。
$ H8 E# ~2 T3 d/ g0 p/ v6 B “伊-177”号8月9日、24日向莱城运输。- y# L& ~1 O; J( m0 C9 Y
“伊-180”号8月4日向莱城运输,8月10日回到特鲁克进行修理。& c! J0 x& o$ f8 a) @
“伊-174”号8月17日、26日向莱城运输。
% w# ~. h& u3 i: i/ F8 S5 O9 W 此外,“伊-180”号艇于8月6日调离东南线部队,归还第3潜艇队建制,9月10日再次编入东南线部队。 T u9 B0 y6 Z! [+ G1 @. _7 M$ U
9月中从事运输的潜艇有“伊-38”号、“伊-174”号、“伊-176”号、“伊-177”号和“伊-180”号5艘。10月中作如下变动:
5 `. ~; Q9 S) W0 N; L6 h/ \ 10月11日,“伊-174”号的任务改由“伊-16”艇担负;) C. `. i$ I, ?4 `
10月25日,“伊-180”号艇的任务改由“伊-6”号艇担负;
6 @5 a" z I9 p2 k( H 10月底,“伊-176”号艇归还先遣部队,11月上旬,“伊-38”号、“伊-177”号、“伊-16”号及“伊-6”号等4艘潜艇编入东南线部队。0 u, i x. D* H8 ?
在新几内亚东部,驻守莱城的日军9月15日撤退;盟军9月23日从芬什哈芬以北登陆,防守该地的日军10月1日转移;10月16日开始反击,但到12月19日不得不放弃芬什哈芬。
* }1 \8 A1 ^0 T& F2 t9 B$ W: T' ~ 随着战局的变化,潜艇还需向莱城、芬什哈芬、西奥等地,以及新不列颠岛西部的苏尔密或北所罗门群岛运输。除小型潜艇外,其余潜艇的运输概况如下。' U% a& M& f( L
“伊-38”号艇,9月12日向布因,27日向苏尔密,10月5日、17日及25日向苏尔密,10月31日及11月7日向西奥、19日向苏尔密,25日向西奥运输。
& C6 ?# u, { I- L0 Z “伊-176”号艇,9月6日向莱城,17日和10月1日向芬什哈芬,12日、19日和30日向西奥运输。# _" i: R, t4 A, A/ }7 E* b
“伊-177”号艇,9月3日向莱城运输;12日到达莱城卸载地点时,发现附近有敌方鱼雷艇,接78人上艇并卸下所载物资后返回。24日向芬什哈芬运输,后于10月4日、16日、21日、28日,11月4日、21日、22日向西奥运输,11月24日又救起“夕雾”号驱逐舰的279名落水舰员(该舰向布喀运输后返航时与美舰交战沉没)。
# W2 X* J* d8 U7 z6 ^3 d5 R “伊-180”号艇,9月19日、29日向芬什哈芬,10月7日向西奥运输,12日遭敌方飞机轰炸,并被弹片炸伤,无法潜航,21日返回特鲁克。
7 }4 m% [; P# z1 c, ^/ T1 y& V, c& c “伊-174”号艇,9月2日、9日向莱城,21日向芬什哈芬,10月9日、11日向西奥运输。; @) @3 C, e) S; c$ N5 Q
“伊-16”号艇,10月17日、25日,11月2日、9日、20日及27日向西奥运输。
/ {0 I3 C$ f: r. d. r5 S! R7 j8 J% y) Z “伊-6”号艇,11月16日向西奥运输。
* e/ ]6 h3 c! P8 n% y “伊-38”号潜艇,12月份完成2次运输任务,该艇自5月18日来到腊包尔后一共完成23次运输任务。: k( P6 b6 L3 ^0 p$ x: r
前面已经提过,10月以后小型潜艇也参加了运输。其运输概况如下:
; i4 z$ v1 L" g- h “吕-100”号艇,11月23日出航向布因运输,25日在布因湾北口触雷沉没。# _9 x6 N* b& }
“吕-104”号艇,10月25日出航向苏尔密运输。
9 A) {* e: M( w, q “吕-105”号艇,10月22日,11月6日及17日三次出航向苏尔密运输。
9 M0 m% M3 U7 N' P; m" l “吕-108”号艇,10月23日及11月20日两次出航,向苏尔密运输。
3 Y$ }% [5 i; U% W “吕-109”号艇,10月13日出航向苏尔密运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