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人猿 于 2009-5-6 17:50 编辑
) E% ?) r4 L9 ^3 R
+ ]' Y! X% ?! X p. W 1862年2月,林肯颁发了战时一号总统令,命令北军波特马克军团置防守于马纳萨斯车站的南军于不顾,全军乘船向南,在南军的侧后登陆并进而威胁南部同盟的首都——里士满。这个很不错的计划却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被耽搁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麦克莱伦与林肯之间,为了麦克道威尔的第一军的使用权进行了激烈的争论。麦克莱伦非要将第一军带上一起参加作战。而林肯和陆军部则坚持第一军必须留守华盛顿保卫首都。麦克莱伦在私底下对于林肯过度干预军事指挥以及一系列军事门外汉的想法嗤之以鼻。最后,通过偷闷拐骗,这场争论以总统的妥协结束。麦克莱伦高高兴兴带上第一军上船出发。可是,发现上当的林肯立刻下令第一军下船回到首都。本以为第一军和自己一起行动的麦克莱伦直到到达约克城半岛之后才发现第一军并没有跟随到来。怒气冲天的麦克莱伦破口大骂,把陆军部和林肯总统当成了“叛徒”痛骂一顿。但为时已晚。" n9 p/ e6 T& R2 [, [
再说南军的约翰斯顿,他在三月九日突然将部队从马纳萨斯车站后撤到了里士满郊外,一枪未发地放弃了前一年南军曾经浴血奋战的土地。结果他的行动招致了南方报纸的口诛笔伐,但是约翰斯顿却不为所动。因为他心里已经想好了对付北军的方法。不过,他并没有将自己的想法和南方政府进行任何沟通。
( ~! o& o; k* F0 I8 R 1862年4月,随着北军的部队源源不断开到约克城半岛,戴维斯总统实在是坐不住了。他在4月14日于里士满召开了紧急军事会议商讨对策。在会上,约翰斯顿认为约克城半岛的南军部队守不住半岛防线,所以应该将部队后撤至里士满郊外集中。但是,戴维斯的军事顾问李和朗斯特里特均表示了反对。前者认为应该在约克城半岛进行决战,而朗斯特里特认为应该进军华盛顿(从这里可以看出,林肯的担心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最后,戴维斯采用了李的方案,命令约翰斯顿在半岛顶住北军的攻势。+ o. A; ~7 v4 P
6 R# }! T0 N7 X6 K% i1 m
2 |5 u3 g3 P, a1 ^8 G' G q
朗斯特里特 史密斯! M2 b% I1 |, f9 z, U9 \7 h% r
满心不情愿的约翰斯顿带领五万六千人去抵抗麦克莱伦的十万北军。尽管几乎占有二比一的兵力优势,但行动迟缓的麦克莱伦并没有捉住南军,5月3日,约翰斯顿带领部队后退到了里士满的近郊。在那里,不再受联邦海军炮火袭扰的约翰斯顿决定发起一场大规模攻势扭转局面。
0 E0 _' C9 `6 C& y& t1 ~ 原来,麦克莱伦一直率军缓慢地跟随着撤退中的南军脚步。在前进中,由于受地形的影响,他不得不将部队分割成几个集团分别进军,这就给了约翰斯顿各个击破的机会。而约翰斯顿也是这么做的。他计划用1个师(A·P·希尔师)在北面拖住北军的主力,而约翰斯顿则集中三个师同时攻击南线孤立突出的基斯的两个军。按照计划,朗斯特里特作为进攻的主力(6个旅),将与D·H·希尔的部队(4个旅)在七颗松岔口沿不同的道路进军,然后联合华亭师从三个方向对联邦军的第3、4军发起进攻。其中,位于北军最前线隶属第4军的凯斯师(6000人,新成立的部队)被认为经验不足,战斗力较弱。约翰斯顿希望在此撕开突破口,然后横扫北军战线。
1 B6 G3 l: F% I2 Z* O
0 n5 R) m9 Y8 p, O% s8 T" b
i) e* a5 [! M) p D·H·希尔 A·P·希尔3 x4 _9 S& `! {: c7 b/ C
; h7 Y* `- T' F3 d) K2 b
说实话,这是一个很不错的计划。可是,约翰斯顿在实施时的作法实在欠妥。关于这次作战的细节他既没有向戴维斯总统报告也没有使得部下正确理解他的意图。在5月30日的会议上,约翰斯顿只是口头向朗斯特里特下达了含糊其辞的命令。而且他也没有将朗斯特里特是这次作战的前线总指挥这个关键指令传达给其他几位参战的师长。更为糟糕的是,朗斯特里特根本就没有准确理解约翰斯顿的意图。尽管对命令的内容有疑问,但他并没有向约翰斯顿进行具体的确认,而是以自己的理解擅自改变了行军路线,此举不仅使得自己的部队比计划晚了近8个小时,而且还妨碍了第三路华亭师的前进。9 t2 l }! a7 h& R4 j2 f9 h0 C1 [6 R
. j' q; G- g+ i- d
5月31日上午,对于朗斯特里特和华亭的延误根本就没有注意到的约翰斯顿一直在等待南军“按计划”发起进攻。已经到达攻击阵位的D·H·希尔在苦等了朗斯特里特几个小时之后,实在按奈不住焦躁的情绪,在下午一时许决定使用自己的部队单独发起进攻。, p2 C; |; c, _- D# _
于是,在南军4个旅的猛攻下,凯斯的部队果然出现了一定的混乱,甚至有一些惊慌失措的士兵擅自脱离了战斗。不过,大部分的北军还是就地与南军展开了激烈地攻防战,双方均伤亡惨重。不过,由于南军进攻部队数量有限,所以北军的第4军军长基斯对于南军的这次进攻并没有重视。尽管凯斯的求援信使一个接一个,但基斯并没有派出援军。4 \: ^8 `7 R1 f' ?; b/ p7 G
在激战了近两个小时之后,希尔的部队终于取得了突破,将凯斯的师赶出了防线,挺进到了北军的第二线阵地。可笑的是,南军司令官约翰斯顿虽然距战场不过4公里,但却没有听到任何的枪炮声。结果,他和参谋们直到下午4点,才知道爆发了战斗。
- |6 {3 D" {: G' ~4 f下午4时30分左右,终于来到战场的朗斯特里特向希尔派出了援军。得到增援的希尔立即向北军第二线发起了进攻,但遭到了北军顽强的抵抗。于是,希尔派出4个团进行侧翼迂回,结果取得了成功,不仅一举摧垮了北军的防线,并赶着北军追了近三公里,直到晚上7时半才结束战斗。0 y$ S5 I' h3 {$ p6 m* g
就在希尔孤军奋战的同时,约翰斯顿也带领华亭的三个旅发起了进攻。尽管他们打得很英勇,但依然被蜂拥而至的北军增援部队所阻,没有取得什么进展。不仅如此,在黄昏时分,约翰斯顿还被炮弹的碎片打成重伤,被抬下了战场。南军副司令史密斯将军虽然接过了部队的指挥权,但身患重病的史密斯明显不在状态,并没有将南军在战场上的优势转为胜利,从而给一直在战场上观战的戴维斯总统留下了很坏的印象。尽管在6月1日南军再次发起了进攻,但面对已经站稳脚跟的北军没有取得任何进展。对于南军的拙劣表现实在忍无可忍的戴维斯总统在6月2日解除了史密斯的职务,将部队的指挥权交给了自己的军事顾问——李。
. y) X9 o! Y* h# o 虽然在两天的战斗中南军的损失要高于北军,但被南军猛攻打得有些手忙脚乱的麦克莱伦却得出了对面的南军至少两倍于己的错误判断。这个奇怪的判断一直影响着麦克莱伦,并最终导致了北军在七天战役中的失利。
7 ~2 f# @) {- o {9 P% a8 Q- h w8 g# [- u r% n
5 s# Z! d8 n7 W- h6 A8 g0 S9 V7 e. E6 n P4 I9 i3 |% w- r B) C
新任指挥官李走马上任之后,立刻命令部下们开始在里士满的周围修建防御工事。这对崇尚进攻的南军来说,这道命令实在是不得人心。老兵们甚至给李取了个“包工头”的雅号予以讽刺。但是,普通士兵是无法了解他们的司令官的决心的。李是想发起进攻,但在此之前必须做到三点:
0 \$ O; U. O" G2 l2 _7 j 1.稳固的后方(这就是修建防御工事的目的)7 h y% t! Z0 M# k3 P# N6 p0 Q
2.了解敌人的具体位置(斯图尔特将军率骑兵在6月12日至15日作了一次惊人的出击。他率部围绕着北军阵地转了一个圈,发现了北军阵线右翼布防的弱点)
* s1 |& B) k6 V. L/ o, ~$ r! V 3.更多的部队。! F# V8 f) S/ V7 R* X" I4 Y9 d
; I! v9 L: f; {: p) g I4 v 前两点李可以自己解决,对于最后一点,他将目光投向了正在谢南多拉峡谷节节胜利的石墙杰克逊。' Z1 p# v) N. R3 m+ U" \
杰克逊从三月以来,率领一万多名士兵,转战四方,连续向兵力占优的北军发动进攻,六战五胜,把六万多北军打得团团转。在那里,杰克逊在峡谷的表现改变了战场局势,并且重塑了南军的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