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人猿 于 2009-6-19 16:59 编辑
( Y% M. M5 k$ H7 }( ?- o9 {1 c5 [/ K3 T( Z; l
" W* U/ ^' t: L' m( u% o: @/ c
伯恩赛德, a$ Y+ B5 D% C/ g, h
这样,战斗的中心逐渐转到了南面。在那里,波恩塞德指挥的第9军一直在等待麦克莱伦的进攻命令直到上午10时。那时,原本在安提特姆溪对岸防守的南军大部分都被调走了。手握4个师,50门大炮的波恩塞德面对的南军不过3000人,12门大炮。
N5 _; _, w) u, O 南军防止北军杀过安提特姆溪所需要把守的一座三桥洞石桥——后被称为伯恩赛德桥,长不过40米。由同盟军的托姆兹准将带领两个佐治亚团负责镇守(400人)。在此,南军的大炮和步枪可以比较容易地封锁桥面。尽管在此附近,安提特姆溪的最宽处不过15米,最深不过齐腰,但是,波恩塞德却没有发现这一点,反而执着地从桥面进攻。% c& H+ D+ q; [4 z& v
北军俄亥俄旅的第一次进攻,马里兰团和新罕布什尔团的第二次进攻先后被击退。战斗一直拖到中午,北军也没取得一丝进展。麦克莱伦焦急地等带着战斗结果,不断派人催促波恩塞德迅速前进。他对一名传令副官说,“告诉他,即便牺牲1万人,他也必须马上取得突破。”最后,北军的军法总监萨克特上校也带着总司令的命令,给伯恩赛德来施加压力。终于忍无可忍的伯恩赛德对萨克特上校吼道:“麦克莱伦似乎没有认识到我正在为了夺取此桥尽心尽力。你已经是今天第4个带来这种命令的人了。”& D" H+ c, c7 k1 u6 w
重压之下,北军的第三次进攻开始。伯恩赛德下令,如果负责进攻的纽约州51团和宾西法尼亚州51团取得成功的话,那么将特例发放威士忌酒作为奖励。听到此话热血沸腾的联邦军官兵,嗷嗷直叫,在炮兵的支援下,稳扎稳打,终于杀过了对岸。托姆兹准将弹尽粮绝,被迫后退。但是,他用160人的代价,消灭北军500以上,拖住第9军三个小时以上。
7 {4 ^& X4 ~; F3 O# @( g 此刻,如果伯恩赛德继续挺进的话,他就能席卷南军的右翼,取得一场大胜。但是他却停了下来,开始调动步兵、炮兵、辎重、马车过桥,浪费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而李在这两个小时内,调动可以抽调的所有炮兵、步兵去增援南翼。同时,朗斯特里特和A·P·希尔的部队从南面急行军逐渐赶到了战场,及时稳定了同盟军右翼的战线。对此,伯恩赛德几乎毫无察觉。
0 v- `$ h! y! g* g- Q. \! i 下午三点左右,伯恩赛德的总攻开始。纽约州79团为先锋,8000名北军一路杀来。6门南军的大炮拼命射击,但没有能阻挡北军的洪流。他们毫不费力地击溃了南军琼斯的师,一口气追打了180米。南军一片恐慌,阵脚大乱,全线崩溃就在眼前。
/ L+ A, ?# L3 |2 I/ t; W1 ` 下午三点半,A·P·希尔的师赶到了战场。5个旅的南军分兵两路,投入了反击。北军被这股意想不到的南军打得措手不及,伤亡惨重。而且,由于不少南军士兵身穿俘获的北军制服,所以北军造成敌我难分,增加了混乱。战斗中,北军一个团被孤立在一块高地上,拼命杀出一条血路,才逃出包围。
0 O; A) i* j. e B1 U9 s ~, M( _ 伯恩赛德损失了五分之一的部队,一路退到安提特姆溪的西岸才刹住脚。他急忙向麦克莱伦求援,但总司令的回答是,“我这里已经没有部队了。”可实际上,北军还有两个军的后备队没有参加战斗。于是,第9军在这一天的剩余时间内,困守伯恩赛德桥毫无作为。
% K1 R% l& q. A 尽管李非常担心麦克莱伦新一轮的攻势。但实际上,战斗在下午5点半结束了。
: H7 R. r* }6 o) h) ^% r# t 北军阵亡2108人,负伤失踪10293人。南军战死1546人,负伤被俘8772人,是美国历史上至今一天内死亡人数最多的一天。无论是二战的诺曼底登陆日,还是911恐怖袭击,都没有超过这个数字。/ ?: x, @. W' A: p) {
麦克莱伦还有两个军没有用上,而李却疲惫不堪,陷入危机。当晚,李的部下都来劝说立刻渡过波特马克河撤退。但是,李从个人名誉的角度出发决定留下。
# w0 I' Y& I Z0 c' l; k. f+ [ 9月18日白天,双方没有进行战斗。晚上,李率军渡过波特马克河,撤回了弗吉尼亚。尽管总统和陆军部反复催促,但是麦克莱伦以部队连续作战,十分疲劳为由没有进行任何追击。
: S4 w; Y2 v5 ?% b4 N 麦克莱伦的这场“大胜”——如果能够称之为胜利的话——促使林肯总统在1863年1月1日签署了《解放黑奴宣言》,不过,北军除了将南军赶出了马里兰州以外是一无所得。整个战争期间,北军指挥官获得在野战中全歼李的部队的好机会仅此一次,而麦克莱伦却将这出好戏唱砸了。
- e- L& [: A6 ? 彻底看穿麦克莱伦对于不打败仗远远胜过如何取得胜利的战法之后,林肯总统终于下决心结束麦克莱伦的军事生涯。而后者,也实现了自己在会战前所下的诺言。毫无疑问,战争,将继续持续相当长得一段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