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转贴] 【转帖】光荣属于大炮——中日平壤之战

看了人猿兄关于壬辰战争的文章,感觉《光荣属于大炮——中日平壤之战》这篇文章对其是个很好的补充,转来给大家看看
. n) M8 B, W: p  A' g: O/ U- i8 w. n. F7 S8 o5 y- q( O, n
光荣属于大炮——中日平壤之战
& }' z( o. O5 U- v! {" x0 x7 Z, c3 E! z' y& @- [" s* w4 E* _5 S
本文作者:大好河山,原帖地址:http://fightersalon.net/bbs/showthread.php?t=9682
" b9 s( V6 {1 A) F7 Q' B
9 |# f# t. N; h
$ F( z' ^9 b' l! y一.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2 R4 c3 a: U- t! |. J' ^
! c+ k+ @5 x" p
/ R2 C" J" ~" Z: x9 g7 _说到古代战争,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只是一片刀光剑影,与现代战争中的枪林弹雨完全不同。殊不知,在古代,同样也有与现代战争一样的炮火连天。自从唐代开始尝试将火药应用于军事,经过历代不断的改进,使用火药作战的方式已经名目相当繁多了。特别要注意的是,是利用火药来推送弹丸的金属管形火器,其主要分为炮、枪两大类,并在战争中逐渐取代刀、剑、弓箭等冷兵器的地位,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例如公元十六世纪,明军与日军就在朝鲜平壤爆发了一场用大炮与鸟铳互相射击的大规模战事。
# D! y6 [4 s3 }- X7 M3 v3 Q$ k3 Q" ^# I+ [# V! n; Z

7 Z. b1 n+ V7 U" ?- M) q1 G1592年,日本的实际统治者丰臣秀吉发动二十万大军,渡过朝鲜海峡,于四月十三日在朝鲜釜山登陆,开始了侵朝战争。日军一路所向披靡,连克汉城、开城、平壤。朝鲜军民望风皆溃,国王李昖放弃京城,逃到义州,接二连三地派使臣赴明朝求援。9 ?% R# R- v& R/ c* F
' Z6 N! R& c" l9 X1 p  ~( f" `
1 ]/ L% j6 l" y* B+ s. B# M$ M. L
作为朝鲜宗主国的明朝,虽然已经逐渐平息了日本海盗在沿海地区的侵扰,但是对日本仍存戒心,对日本的对外扩张政策不会坐视不管,遂决定进行抗日援朝之战,兵锋直指平壤。
, s9 R8 {3 {! G$ l0 i- a
. J# z1 v+ l" D) b1 T5 s7 ]! J! p6 R  F+ l
二.明军,火力最猛的是大炮
& O& d% {" [; E* C" a3 P' A
- u" ?% _5 d/ c$ E: C, W8 f8 D# Q0 R! j" f- y
回顾明军与日军作战的历史,不能不提起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的名将戚继光。戚继光曾经在浙江训练出一支劲旅,为最终平息日本海盗对沿海地区的侵扰居功至伟,其后,他又奉命在北边的蓟州、昌平、辽东、保定四镇练兵,使这些地方军队的战斗力大大提高,他还著有《纪效新书》及《练兵实纪》等兵书,对后来的明军影响很大。而赴朝参战的明军,有北兵与南兵之分,北兵包括来自蓟、辽等镇的官兵,而南兵将士大部分是浙江人,由此看来,无论北兵与南兵,其都与戚继光有很深的渊源。1 V& N) U. R/ l# z/ [5 Q1 ^$ m
7 k8 C; p( ]- s2 l! c
! @5 k5 \. M9 c- X$ ?2 p
当时,援朝明军的装备为火器与冷兵器,具体而言,火器有大将军炮、神炮、虎蹲炮、灭虏炮、百子铳、佛郎机、三眼枪、快枪、鸟枪、火箭等;冷兵器则有镰、钩、刀、镋钯、弓箭等。曾经任职经略的宋应昌认为“中国制倭长技,全恃火器。”而各类火器之中,火力最猛的是大炮,所以明军装备了大量火炮。例如一种炮身长二尺、重量达到三十六斤的虎蹲炮,每次可发射三钱重的铅弹一百枚,通常小铅子之上,再用重三十两的大铅子或大石堵住炮口,这样就能防止“子小而口大”,“散出无力”的蹩端,射程也大大增加了。虎蹲炮并不止一种型号,还有“三尺以上”的(戚继光《练兵实纪 .杂集.卷二 .储练通论(下)》)。而属于重型炮的各类佛郎机,装配的铅弹从十两至一斤不等,这些火炮比起日军普遍使用的只能发射二钱铅弹的鸟铳,火力要强大得多。3 o" G/ q& q* G+ w
/ Q$ @2 L: ?1 i8 m1 j3 O

; x* l0 l7 ]! [6 H; B' `明军野战时,军阵前面通常由三至四排士兵分别用枪铳、火箭、大炮等各类火器轮流施放,络绎不绝,打乱敌人的军阵之后再与敌人贴身近战。明军近战时以手持盾牌的士兵在前掩护,后面紧跟着手持镋钯、刀棒的士兵,组成一个个的战斗小组,协同作战。8 O) p; u+ S6 i
! f8 R% z0 t( I! z

: Q5 x. ]4 [- Y' O8 u三.日军的鸟铳0 j( \0 `& |% w# D- @% H! y

2 F, b, E" o" [
8 ?, x8 _2 t0 `在平壤的日军,其陆军装备有各类铳炮、倭刀、弓箭等。其中鸟铳对日军而言是不可缺少的。士兵发射鸟铳时,先用眼睛通过枪管上的准星描准敌人,再用食指向后扣板机,这时燃烧在发射装置上面的火绳,马上应声而落下,点燃枪管之内的火药,将铅弹推送出枪管,射向敌人。
2 D0 I( S+ w' u% `: P9 o+ i  A' E  h; M& @+ y
% P1 v4 M# R  ?0 C5 M" T, T( K
日军与装备了大量火炮的明军不同,他们普遍装备的是鸟铳,与明军的火力相比,处于弱势。因此,日军便尽量躲藏在工事之内,避免与明军进行野战。' w2 b, F- k. O: a4 K6 P1 A- b* e
4 v8 b. n6 E4 ~$ ^# d4 A
" a: j% D( s: n+ E
日军在平壤城内外建筑了大量叫作“土窟”的工事,建筑这种工事时要首先掘地,然后再用石块及泥土筑成墙,上面穿有很多为了方便射击的洞穴,密密麻麻,就象蜂窠一样。土窟规格不一、有宽有窄——据说宽的甚至能容纳万人,大量日军藏身于这样宽的土窟之内,就可以布阵。因为当时的鸟铳装弹速度慢,为了连续射击,所以将射击队员分为几行——当第一行射击完毕,再轮到下一行,周而复始,便保持了密集的火力。* o- v$ w8 o) l

, G* r) U: [5 E1 b8 }, ^* W7 B" j1 d6 B7 j
  i! G$ }. n2 g! Z7 ]: E
四.战火燃烧的平壤
8 k  P" O3 M& N5 K- b3 R% M, R3 X' T. N, }' M4 J
3 G$ d9 X# b1 M, y* r/ c9 Q9 R
1593年七月,明朝以副总兵祖承训等率兵五千为先头部队,进入朝鲜,直薄平壤。当时,平壤城附近的日军有二万余,统帅为小西行长。
0 f0 I4 q3 o9 }( M1 u  T$ ]9 d  m* p5 C
( V8 E2 A( N# G  Q; n% a7 Q5 j9 ?8 s- X/ w* K
明军在雨天中突入平壤七星门,然而城内却是一片泥泞,骑兵的活动受到了很大限制。前来迎战的日军人马全部披上鬼面、狮头等饰物,使明军的马匹受到惊吓。陷入泥淖中的明军骑兵遭到日军用鸟铳从左右两个方向进行夹击。日军几轮齐射之后,明军损兵折将——史儒及两名千总均中弹而亡,祖承训不得不引兵退回境内。
; a$ |( ], O& j7 j( w$ g7 \  \. \2 h4 D
* R' |8 ^# p9 H6 Z
明朝接受因轻敌冒进而受挫的教训,作了两手准备,一面派人与日军和谈,一面重新调兵遣将,准备再战。( D6 n( T% k7 i/ X9 i& b; q
+ a' G3 _* B1 h4 V1 ~: o

# e( _4 G0 v4 M) Y! v  l: l+ ?* t日本在和谈中坚决不肯撤军,而导致战火重燃。明朝于同年八月,任命宋应昌为经略,李如松为提督,再次挥师入朝。李如松率兵马四万人渡过鸭绿江之后,在部分朝鲜军队的配合之下,向平壤进军。; S" ^' I. Y+ c

; |1 x; L3 K0 q; Z+ r
9 k- W! r: p: R8 t3 p李如松为了迷惑日军,令使者到日军统帅小西行长处,进行议和。小西行长错误地认为议和有望。时人赋诗一首:“扶桑息战服中华,四海九州同一家,喜气还消塞外雪,乾坤春早太平花(川口长孺《征韩伟略》卷二)”。
# P; L* E& S5 Q- _, A: e0 ^
5 P+ r7 k6 d- v" n- v) |+ g% z4 q2 A6 @/ x/ `5 {, ]& T4 i
小西行长派遣牙将二十人来迎接李如松,这些人当场被李如松捉获三人,其余的或死或逃。李如松为了避免打草惊蛇,对再度前来质问的日军使者好言相慰,稳住了局面。
) y1 i5 E4 s, @2 ?, _( g" {
7 S% O$ x" |: e) x- Z/ g
- K* @7 r1 [5 Y, Z, j* v% `+ p1594年正月六日,平壤城内的日本人华衣夹道,小西行长准备在平壤风月楼迎接前来议和的李如松。这时候,大队明军兵临平壤城下,气氛紧张,日军方才醒悟,闭城拒守。至此,平壤之战正式爆发,鉴于日军之中混有朝鲜伪军的事实,明军在平壤城前坚立了一面白旗,上面写道:“朝鲜军民自投旗下者免死。”& l& K% X! Z2 q$ X5 q9 c  v

5 ]6 u' Z$ p6 l% {. r5 O* U8 j( @' }; f3 q
配合明军作战的朝鲜军队在李益、金应瑞等人的带领下进攻城东,被日军守将宗义智击退。当时,小西行长被困在平壤城外的牡丹台,但明军并没有得到这一个有价值的情报,只派出一部分兵力佯攻牡丹峰上的一千多名日军,日军用鸟铳还击,明军马上退却,平壤城内日军蜂涌而出,抢夺明军掉下的十余面铁盾,乱成一团。明军乘机回击,日军慌忙逃窜入城。小西行长亦借机乘乱从牡丹峰突围而出,回到了平壤城内。当晚,明军用火箭击退了夜袭的日军。) [7 L! D# _9 @2 J  I/ K; F
4 u! P# R) k* L) O
* K* b) B+ I. O
正月初七,三营的明军又向平壤的普通门发起试探性的攻击,用佯退的战术吸引部分日军出城追击,然后再回师,斩首三十余级。: z6 l2 ~( ?  v( o% t% E
0 R. g- u2 K/ `1 r! D, y

# B4 L' i) J4 I/ C& I正月初八,明军环绕着平壤城的西北面向日本发起总攻,诸军鳞次渐进,尘土飞扬。其中,游击吴惟忠、副总兵查大受攻牡丹峰;中军杨元、右协都督张世爵攻七星门;左协提督李如柏、参将李芳春攻普通门;副总兵祖成训、游击骆尚志与朝鲜兵使李隘、防御使金应瑞等攻含毬门等等。副将祖成训利用日军轻视朝鲜军的心理,故意伪装成朝鲜军,企图打日军一个措手不及。
3 z  @3 E6 |0 x4 s4 e1 G+ `* q' o& v6 [( l2 [0 H

, U" z% B% d3 X3 A4 U7 a各路明军相继用大炮及火箭一齐射击敌人的阵地。佛郎机、虎蹲炮等大炮的炮声“响如万雷,山岳震摇”,硝烟弥漫数十里,天地晦暗。火势随着西风漫延入平壤城内。明军发射的一些火箭据说是有毒的,有的日军闻了毒烟会头昏呕吐,而攻城的明军则含了解药。$ ~5 q8 U" p( P$ _0 S4 X

4 \' h5 F* u8 z! _9 t* z
9 @; w" L2 c# I7 W/ x  a! `+ V; [* e% W$ H  u5 L
日军在炮火及火箭的压制之下顽强地用发射弹丸、砸下大石、泼洒汤水等方法使攻城的明军一度退却。李如松率领五百余骑兵来回指挥,并亲手杀死了一名退下的士兵,示众于阵前。
; ^( A2 d; w" d4 y1 U" G% ]% g  ^+ _) N' A+ R

! K+ E* A9 x3 P游击骆尚志将铳炮挟于腋下,大呼连放,不顾日军在城上施放的枪弹及巨石,率领浙兵强行登上了含毬门。而李如松直接下令明军用二门大炮轰碎了七星门的城门,明军步、骑乘胜进入城内。游击吴惟忠也率军攻上了城外的牡丹峰。各路明军纷纷突破了日军的第一道防线,李如松督令平壤城内的明军搬运柴草,四面堆积在一些日军据守的房屋外面,放火将其焚烧成灰烬。
: P9 j. }* ^5 J) q- C/ d
' X7 O* j6 R- F7 P- B
: r* e8 D% }+ f  }但是,日军早已经在牡丹峰、七星门、普通门、风月楼及平壤城内其它地方筑了大量坚固的工事 。残余日军藏身于土窟之内,一边躲避着明军的炮火,一边用鸟铳穿过土窟的洞穴而向外不断地射击,拼命抵抗。明军一时难以猝下。李如松的坐骑被鸟铳击中、吴惟忠的胸部中弹负伤、而骆尚志在登城时也被巨石砸伤足部。仗打到这个地步,明军已经伤亡数千了,只好暂时休战,班师回营。
( B" i( N( o! D0 Y1 e% a: e1 M2 Q# v3 ~
1 A* D6 i% g5 F5 S' I( S/ ?
经过一天的激战,日军损失惨重,小西行长见援军不至,便有意突围,下令一位名叫大石荒河助的勇士,脱下铠甲,身着单衣攀登上高楼,冒着明军发射的弓矢炮弹侦察出一条具体的突围路线来。而这时候的李如松为了避免继续攻城而加大伤亡,也派出使者要求日军统帅小西行长退出平壤城,小西行长随即予以答应,率“不满五千”的残部退出了平壤(川口长孺《征韩伟略》卷二),狼狈南逃。明军及朝鲜军堵截、伏击了一部分南逃的日军,随后,光复了黄海、平安、京畿、江原四道。
' D0 K: g/ a- _
  ]$ K& {/ U' p7 b" G
: y2 x* U( F" J  k
5 F0 E8 E9 P; C0 m据统计,明军仅仅斩获日军的首级就达到一千六百四十七。但日军的伤亡总数不止这些,其连同被炮火轰炸、硝烟薰烧及其它原因而死的,总损失超过万人以上。而明军阵亡七百九十六人,受伤一千四百九十二人(宋应昌《经略复国要编》之《叙恢复平壤开城战功疏》)。' ]: U# y, `) E3 r6 i- E1 L8 A

- `1 z. O" d' Y( R# ]/ H& i+ M" U8 o% s
7 ]: D+ F7 n/ ?& I
五.光荣属于大炮% w+ y. p: ^( H) q2 o

1 Y# F* m, N% u+ z- ~8 B/ ~  B. A
  N  c0 v9 |/ Y此战,充分表现出火器的优越性,而明军的大炮在气势上完全压倒了日军鸟铳,赢得了荣誉。《(朝鲜)宣祖实录》之卷三十五记录了朝鲜国王李昖与其臣下李德馨进行的一番意味深长的问答,李昖问道:“铳筒(指日本人的鸟铳)之声,不与天兵(指明军)之火炮同耶?”李德馨回答:“倭铳之声,虽四面俱发,而声声各闻,天兵之炮,如山崩地裂,山原震荡,不可状言......”李昖赞叹道:“军势如此,可不战而胜矣!”
. K, C- v. Y* l& m; w% J; B- y2 d  U9 n. E
7 Z$ K8 Y  I4 s% j

& K- s- g/ h; Y  ?9 q$ A3 @' w参考书目:
& X1 E+ A# \" F- R( n7 H* T# y* Q7 ~7 n

% A9 r' X7 x& E) S《明实录》
+ j) n/ j! e5 H: L) w: s3 m, V《明史纪事本末》. Z( v- y% ^8 v' a) {( `8 A
《明史》$ J7 B/ q5 k& n% B
《国榷》! a' q# U/ Z( }  S
《明通鉴》
- u. o" Q% _  C# _9 a/ d- m《纪效新书》% d4 f6 N! ]% ?3 S5 ~  x
《练兵实纪》
/ ~8 f  X" g: O" b* k《武备志》
% f! K, U- `% }5 h5 E《朝鲜壬辰倭祸史料》
' e- `- k7 R" f0 J7 `3 R, Y《壬辰之役史料汇编》
1 o0 Q2 M' ?; L- e《日本外史》$ _$ r: K: y2 a) W, u8 q. t
附图:虎蹲炮轰击倭寇图(大好河山原创)
0 c' N" X4 h  h7 ?" d9 j; K, D
看完修改版,作者还是很执着啊
有人认为,明军之所以在平壤较为轻松地击败日军而在后来的蔚山城之战惨遭失利,就是因为没有像李如松那般围三缺一。% m  Z% X- o  R" x3 M. u% \
我虽然不同意这种观点,但确实认为李如松的军事指挥能力比杨镐要高出数倍' P4 z- \/ ^( T

7 V6 z2 u  m5 U. v[ 本帖最后由 人猿 于 2009-3-7 11:45 编辑 ]
我也觉得杨镐是纸上谈兵之辈,看萨尔浒之战四路合击,却没有什末互相呼应的策略......

把话题扯远了

我认为萨尔浒之战明军的败因:
7 {, ~) Y& g0 o1.主帅杨镐,早在朝鲜之战中就被证明不是一个帅才,而是一个庸才。可这次事关国运的大战又被选为总指挥官,实在让人看不懂。难道明朝除了他就没有别人胜任了吗?
% s4 l. P1 v1 ~( T# w8 Q( f此战,杨镐坐镇后方,协调各路进击,本来无可厚非。但是,事实证明,这个司令官对于本次会战的贡献与在北京的万历皇帝一样,几乎为零。自开战以后,就与各路部队失去联系的杨镐,一没有进行指挥,二没有完成协调,就和耳川之战中的大友宗麟一般,制定了一个混论不堪的计划,然后就撒手不管,坐等前方的消息。这种蠢猪版的听天由命式的指挥,实在为断送明军数万将士的罪魁祸首。5 o9 V4 d+ z# z- A+ w
2.不切实际的作战计划。众所周知,在通讯条件落后的年代,指挥数支部队分进合击,向心突破是有一定难度的。也不要说古代了,就是近现代战争中,由于部队之间的联络问题造成外线部队被内线机动的敌军各个击破的战例就已经举不胜举了。而杨镐制定的这个计划,居然将整个战线绵延300余里,四路平行推进,不分主次,完全是建立在对敌情的一无所知,寄希望于后金军会等在赫图阿拉,直到被明军包围这个判断上。说实话,这纯粹是一厢情愿。记得在1796年的意大利战役之中,奥军参谋部面对拿破仑之时,也做过这种把敌人当作木头,会原地不动等着被自己包围的黄粱美梦。而拿破仑的回答是,“山与山无法相见,人与人总会相遇”。而努尔哈赤,作为杰出的军事家,一眼就看出了明军计划上的致命弱点,并加以利用,结果取得大胜。5 e6 ]* J2 R: r8 @
更为可笑的是,杨镐居然在出征前的誓师大会上,当着全体参战人员的面前,反复强调必须于三月初二会师攻敌,这个攻击时间务必严守云云。很快,后金军对于明军这次军事行动的了解就和明军一样多了。
2 \1 S* g# X: }: S) g. l3.明军各部协调不力,互不熟悉。
; f* s+ @, w/ ?; f: v明军为了此次作战,动用了关内外以及朝鲜国的部队。这些人参战员训练不全,良莠不齐,互不熟悉。没有经过什么整合就匆匆忙忙上了战场。2 p# C9 i' f& T$ @4 n0 Q
而四个指挥官在行动中也没有积极地与其他友军取得联系。杜松为人本就鲁莽、焦躁,他这一路轻敌冒进,孤军深入,本就兵寡,居然还分兵两处,结果被后金兵自上而下,杀得全军覆没,尸横遍野。另一个马林,进军迟缓,进一退二,在得知杜松军尽没之后,列阵三道,还是被打得溃不成军,伤亡惨重。最奇怪的是,马林居然没有把杜松全军覆没,自己遭敌攻击这个关键消息传达给刘綎。这直接导致了后者受骗中伏,兵败身死。
我觉得还有一点,萨尔浒之战中明军行动迟缓,即使是被批为“冒进”的杜松部,最快每天也就进军20里,其他部队更是每天连10里都不到,这就给了内线作战的后金军各个击破的最好机会。

回复 6楼 kevinyac 的帖子

这可能是由于明军的火器较多,偕行不变;敌地行军,路况不佳以及步兵队列较多造成的。
$ k! s, }' C  T+ y明军其实应该还是以步兵为主的部队,面对敌大量的骑兵,实应该抱成一团,稳扎稳打,步步为营,采用压迫式打法,逼迫敌人逐渐失去机动空间

回复 7楼 人猿 的帖子

步步为营的话,当时明军的补给情况怕是难以支持长期作战吧,中原王朝古代在辽东用兵,如果实行攻势的话,补给一直是最大的瓶颈。

回复 8楼 kevinyac 的帖子

补给确实很可能是一个问题。
5 V  w7 t' Q7 |不过萨尔浒之战前,明军对后金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军事优势的,积极寻求野战争取一举击溃对方未必不是良策,只是这个实行过程对明朝来说实在是太糟了
还有明朝军队内部将领的不和,刘和杨的矛盾也很严重,这加剧了合作的不可能.
原帖由 cctvvv 于 2009-3-9 10:21 发表 & T, {" Q& Z2 ?, B' t9 `( r
还有明朝军队内部将领的不和,刘和杨的矛盾也很严重,这加剧了合作的不可能.
5 {' N4 z1 g( O& W$ e( S4 X5 B
6 e! l  F8 P6 B/ ~) L- _  ^
其实,明朝这几个参战将领,没有一个与其他几路进行积极联络,了解情报的。/ {# A. j' D3 @- Z7 m$ ?( l8 c' c
刘、杨不和固然不假,但全军整体(从主帅到各路将领)之间的缺乏沟通恐怕是明军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缺乏沟通我觉得主要问题在于杨镐的 "分进合击" 战略.马林从开原南下,刘从宽甸北上,隔几百里,在那个信息不畅时代想沟通就是很难的.) `$ |5 ~3 \/ Q) w  P
另外,明军用兵朝鲜,消耗了实力的同时,放松了对女真的警剔,使努氏坐大.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