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再回南北战争(9)——李的两线出击

本帖最后由 人猿 于 2009-6-19 16:57 编辑
( `9 j7 o0 c) R" U2 {8 c- Q; _4 R5 X1 o
    在取得第二次牛奔战役胜利之后,李决心将战争带进被北方,逼迫联邦政府正式承认南方的独立。此外,李的北弗吉尼亚军团自组建以来,一直饱受缺乏物资的困扰——原因就在于南部同盟政府根本没有那个能力为前线的官兵提供充足的补给——为此,李的部队总是衣衫褴褛,穿得破破烂烂,不少士兵缺少步兵的基本装备。在李看来,相对富庶的北方诸州则可以为这支饥肠辘辘的南军提供必要的给养和被服。5 P7 k' |" u# a/ ^7 ~" d
       94,李在斯图尔特的骑兵掩护下,率部跨过了波特马克河。在渡河过程中,南军士兵们一直高唱着《马里兰,我们的马里兰》——现今的马里兰州州歌,士气高扬、兴高采烈。97,南军主力前进至弗里德里克堡。在那里,一个90岁以上的妇女弗里奇在南军的行军队列前,在自己的窗户上插上星条旗做出了无声的抗议。这同时也提醒了李和他的队伍在北方并不得人心。
/ g) M, J9 j# `, Q# ^& D    不过,胆子过分大的李做了一个惊人的分兵决定。他一方面派杰克逊消灭哈珀斯渡口和马丁斯堡一带的敌军,另一方面派朗斯特里特进军黑格斯敦。然后,他又将朗斯特里特的部队抽出一部分前出到海格斯镇去调查一股在那里活动的北军。如此,南军步兵被分成了四个小集团,算上斯图尔特骑兵的话就成了五支部队。尽管面对的是一个强大的敌人,李却不断分散着自己的力量,因为他看透了麦克莱伦的小心谨慎,认为对手是不会迅速作出了反应的。
1 C2 [8 I9 F; x6 c
6 q+ H8 E7 [4 g4 M    刚开始的六天里,李的赌博非常顺利。麦克莱伦一如既往地在后面消极地跟随。可在
913,历史却和李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北军的巡逻部队在弗里德里克堡南军遗留下来的宿营地里发现了一个包裹,里面居然用树叶包裹着李分兵行动的一九一号命令的副本。尽管对于这份文件的真实性有怀疑,但是北军通过层层上报,还是将其送到了麦克莱伦的手中。4 \( n" n9 \$ c- j9 {
    得此珍贵情报的麦克莱伦欣喜若狂,简直不敢相信自己会有这么好的运气。于是,北军的营地如春天的蜂窝般忙碌开来。传令兵四处奔走,将麦克莱伦的集中命令传达到每一支部队。庞大的波特马克军团像一台蒸汽压路机一样缓慢开动起来。踌躇满志的麦克莱伦对身边的亲信说:“如果这次还让鲍比·李逃走的话,那我就心甘情愿回家去种地。”" Q# v# ~. [1 C. G! A" f4 _5 q
    但是,麦克莱伦的行动却被北军内部南方的同情者报告给了李。处乱不惊的李一边召回朗斯特里特,一边调动D·H·希尔的师去抵御北军先锋伯恩赛德的两个军。而麦克莱伦则花了18个小时去调集军队。原本在手的主动权,麦克莱伦又在指缝之间渐渐让其溜走了。* M4 F/ G; _% y8 D. K' V; v
    与此同时,杰克逊也在9月15日逼迫哈珀斯渡口北军守军投了降。没有时间庆祝胜利的杰克逊留下A·P·希尔善后,自己率领4个师的部队北上和李会合。

. U) |3 b' m& D. ~9 x    9月15日,李背靠波特马克河,在夏普斯堡附近布阵完毕。李手边的同盟军总共只有1.8万人,整个战线绵延近6公里。可以说,虽然对处及时,但李的处境依然非常危险。因为在同一天,联邦军的主力在深夜已经全部到齐。如果他们在16日的早上发起进攻,那李将很难抵挡几乎5倍于己的敌人。  A$ n0 n; P) H6 v% {3 f0 z. d
    可惜的是,谨慎过度的麦克莱伦再一次判断失误。他一厢情愿地以为南军总数在10万左右,因而决定将进攻推迟一日,等待所有部队和炮兵队的就位。0 c, ~' ?  W8 Q& l
    9月16日黄昏,杰克逊军(欠希尔的师)匆匆赶到夏普斯堡和李顺利会师。在过去关键的36个小时里,李手头只有1.8万人在对抗麦克莱伦的8万大军,而且背对波特马克河,毫无退路。尽管得到了杰克逊的支援,但是南军的总兵力依然只有4万人,是麦克莱伦的一半。就在杰克逊到达夏普斯堡之后不过几个小时,北军的部队就出现在了安提特姆河对岸的高地上。此时,李的部队人数不仅处于劣势,而且没有时间完善防御工事,不得不在一片开阔地迎击精锐的波特马克军团。
  \$ ^! U3 H9 X    一向以当代拿破仑自居的麦克莱伦,决定使用古典的拿破仑战术。他准备先佯攻南军的左翼,然后再进攻对手的右翼,当李从中央向两翼抽兵支援之时,麦克莱伦再将主力投入中路,给李致命的一击。  d- t* i& ?5 Y2 V* R- I
    但是,李对这种逐次添油的打法并不感冒,因为北军虽然会在局部占有优势,不过要想全面歼灭南军的话恐怕就有困难了。李最怕的是麦克莱伦不顾一切,利用兵力优势全线进攻。那样的话,李就要顾此失彼,前景堪忧了。
9 D+ X6 t) v3 f! ?     9月17日黎明,胡克少将率领第一军按计划在右翼发起了进攻。他的目标是当地的一个叫邓肯教堂的高地。当北军从密林中穿出,进入一片被当地人称为“米勒的玉米地”的时候,南军的斯图亚特将军的一个骑炮营和斯蒂文·D·李上校的4个炮兵营开始了射击。但是,北军立刻集中了13个炮营进行反击。一时间,两方炮声震天,会战正是开始。

4 M6 U; O/ r9 ^0 [8 t; R" S    胡克的部队在前进中发现玉米地里有刺刀的闪光隐约可见,立即召唤炮兵进行了掩护射击。埋伏在玉米地里的南军立即开枪开炮还击,双方的枪炮将对方的人员和玉米打得东倒西歪,一片狼藉。北军的第1宾西法尼亚旅与南军激烈交火之后,战列被击溃,败了回去。同时,后面的北军利克茨师也在南军的炮弹中被打成了碎片,紧跟其后的杜里旅则在近距离受到南军猛烈的炮击,并被南军佐治亚旅的排枪打得晕头转向,作鸟兽散。  `' t. F/ ]3 v. l, \% ^2 A* M# C+ @
    同时,原本负责支援北军先头部队的两个旅,还没赶到战场,一个旅长就中弹落马,另一个则吓破了胆抱头鼠窜,逃回了后方。等到北军的部队重新集结起来,进入玉米地的时候,再次遭到南军火力的猛烈杀伤。不过人数占优的北军还是逐渐取得了优势,将南军一步步赶了出去。南军赫斯将军立即投入来自路易斯安那的,外号“老虎旅”的精锐进行反击。在南蛮子的吼叫和反突击面前,北军反而被赶出了玉米地,重新逃进了他们出发的密林地带。在这次战斗中,北军的第12马塞诸塞团损失了67%的人员,成为了当天伤亡率最大的部队。不过,老虎旅也在这次反击中受到了北军猛烈的炮击,损失了64%的人员。2 u: A! |' K+ _6 D& D+ X9 P! r7 y) w
    就在玉米地的战斗血流成河之际,在西方数百米的距离上,北军吉文斯准将的第4旅(后被誉为铁之旅)正在猛冲杰克逊防线的肋部。南军斯塔克旅发起拼死的反击,在25米的距离上和铁之旅展开对射,暂时阻止了敌人的前进。不过,铁之旅很快重新组织了一次进攻,并取得了成功。在这次进攻中,南军斯塔克将军身负致命伤,被抬出了战场,同时,他的旅也被击溃。顿时,北军声威大震,开始了对肯特教堂的新一轮攻势。杰克逊的防线全线动摇,随时有崩溃的危险。" x. q& c- y  H5 r
    上午7时许,发现杰克逊部危险的李派出了增援部队。胡德将军的师穿过西面的丛林,突袭了北军的战线,把联邦军又赶回了玉米地。如狼似虎的德克萨斯人得到了D·H·希尔的三个旅,厄里的一个旅和斯图亚特骑炮营的支援,用60%的伤亡,硬是把胡克军的攻势给顶了回去,稳住了南军的战线。战斗中,胡德遇上一个自己师的军官,问他部队在哪里。那个军官回答:“都倒在了战场上。”1 I1 L& {0 O. x
    胡克经过了两个小时的苦战,损失了2500多人,却又重新回到了进攻发起地。两个小时内,这块长225米,宽360米的玉米地已经数次易手,尸横遍野了。筋疲力尽的胡克急忙向12军军长曼斯菲尔德求援。
+ G- R' F: O/ _
: h% _  r8 N, d5 M0 n    12
军刚成立不久,新兵占了过半数,而且军长曼斯菲尔德也才上任两天,和部下还没有相互熟悉以及建立起良好的默契。为了防止没有经验的部队在战场上四分五裂,曼斯菲尔德将部队的纵深从两列调整为十列。这个使大家挤成一团的队形在南军的炮火下面血肉横飞,死尸翻滚。曼斯菲尔德将军本人也南军狙击手打落下马,身负重伤,死于当晚。
9 F9 w3 N# w6 V+ P2 Q
    不过12军的攻势并没有停止。格林师长从侧面突破了南军的战线,在同盟军的防线上打出了一个大洞。本来就在数量上居于劣势的胡德这回撑不住了,被迫退往西方的从林中重新集结。格林的部队一举攻占了邓肯教堂,赶散了南军的炮兵。联邦军终于在自己的右翼取得了重大突破。9 I: z9 P, U% W- u- d" Y3 \% y& W
    可就在这关键时刻,率部追杀得兴起的胡克被南军击伤。他的大腿被步枪子弹贯穿,无法继续指挥战斗,只得退出战场。就这样,北军两个军长的先后负伤,使得联邦军顿时乱了阵脚。再加上南军的炮火铺天盖地地打来,最终迫使北军放弃了刚刚到手的邓肯教堂。) E% M4 }$ |9 I" q9 c2 f# ]/ w! I/ n) R
    早上7点20分,北军萨姆那指挥的第二军,为了呼应12军的攻势,也派出两个师投入战斗。但两支部队因为在途中走散,所以没有取得什么进展。
8 T- r/ {" d% ]- j# H# u9 T' n# g    和其中一个师同行的萨姆那军长在上午9时,将三个旅排成纵深不过60米的三列横队,发起了进攻。他们首先遭到了南军炮兵的猛轰,紧接着又受到南军三个师的交叉火力梳理,在三十分钟内就崩溃了,整个师伤亡高达2200余人。
3 b2 U7 s& C- F    上午10时许,12军的两个团再次出动,他们在两个旅的增援下,打退了南军沃克的师,最终占领了西方丛林中的一些地域。
* q% V, R9 C; Q  p5 g    原本走失的北军第二军的另一师弗伦奇师正在积极寻找战机。他们跟踪南军的尖兵线,一路来到了南军战线的中央。守卫这块阵地的是D·H·希尔师,他们人数只有弗伦奇师的一半,但却利用地形上的优势建立起了坚固的阵地。* W) Y- }0 K3 B5 b7 T' ?0 p' d$ Y
    上午9点半,弗伦奇以旅团为单位发起了三波进攻,都以失败告终。在这一个小时的战斗中,弗伦奇损失了三分之一的部队,失去了进攻能力。不过,萨姆那军的最后一个师理查德森师及时开来,在弗伦奇的左翼展开。而李也将手头最后一支预备队,安德森师调了上去增援希尔。( d+ y, Q, i4 L6 p# u
    对于南军的第四次进攻是由米盖尔准将指挥的爱尔兰旅开始的。他们在天主教的随军牧师科比神父的忏悔声中一拥而上,和南军激烈对射之后被击溃,伤亡540名。理查德森将军在中午的时候又投入一个旅,终于开始有了进展。首先是南军的安德森师长受伤,让南军发生了指挥上的混乱。紧接着,南军的安德森团长、戈顿团长、特维团长先后在战斗中或死或伤,使得南军阵脚大乱。
" c/ d+ i( U6 u- V0 N) R2 c4 r    北军第61和64纽约团在南军的右翼取得了突破,占领了一个可以俯射南军阵地的的小山。为了对应这个危机,南军试图做一个战线转移,但由于理解有误,使得一部分部队开始了后退。这个小失误断送了防线,南军的这块阵地开始了崩溃。" O, t& b, F/ h9 W# z
    见此良机,理查德森将军立即命令全线追加,但被朗斯特里特紧急调来的大炮所击退。然后,D·H·希尔亲率200人的队伍发起决死反击,重新稳住了战线。战斗中,理查德森身负致命伤,由汉考克接替了全师的指挥。北军伤亡1000多,还是没有取得成功。8 W7 n3 ]$ I1 H6 d- W( O
    两军在隔着这条700多米长的道路,激战4个多小时,伤亡5600余人,打成了平手。这里也被后世称为“血的小路”。此时,北军如果再加一把劲的话,很可能就会在南军的中央取得突破,因为李的手头已经没有预备队了。而北军还有2.5万步兵和3000名骑兵没有投入战斗。可是,麦克莱伦却将珀特军留了下来,使得已经摇摇欲坠的南军左翼和中路得到了时间,慢慢后退,并重整了战线。, @, r0 i+ H, a- B0 Q
; ]# b* s* s/ m, @9 V2 p1 i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麦克莱伦的结局

本帖最后由 人猿 于 2009-6-19 16:59 编辑
9 g5 T4 ?3 {" s7 s- j7 c0 `4 r; F* T5 q
2 C( j" L5 o3 y; j2 Q1 z2 }  R. k6 ~* D$ H4 `' b
          伯恩赛德! x/ ]3 N, h& S  C8 v; {" S5 {
      这样,战斗的中心逐渐转到了南面。在那里,波恩塞德指挥的第9军一直在等待麦克莱伦的进攻命令直到上午10时。那时,原本在安提特姆溪对岸防守的南军大部分都被调走了。手握4个师,50门大炮的波恩塞德面对的南军不过3000人,12门大炮。. t# B' g! z# u( @1 M
      南军防止北军杀过安提特姆溪所需要把守的一座三桥洞石桥——后被称为伯恩赛德桥,长不过40米。由同盟军的托姆兹准将带领两个佐治亚团负责镇守(400人)。在此,南军的大炮和步枪可以比较容易地封锁桥面。尽管在此附近,安提特姆溪的最宽处不过15米,最深不过齐腰,但是,波恩塞德却没有发现这一点,反而执着地从桥面进攻。
( a' _4 C8 V! O, Y1 |, z     北军俄亥俄旅的第一次进攻,马里兰团和新罕布什尔团的第二次进攻先后被击退。战斗一直拖到中午,北军也没取得一丝进展。麦克莱伦焦急地等带着战斗结果,不断派人催促波恩塞德迅速前进。他对一名传令副官说,“告诉他,即便牺牲1万人,他也必须马上取得突破。”最后,北军的军法总监萨克特上校也带着总司令的命令,给伯恩赛德来施加压力。终于忍无可忍的伯恩赛德对萨克特上校吼道:“麦克莱伦似乎没有认识到我正在为了夺取此桥尽心尽力。你已经是今天第4个带来这种命令的人了。”5 b4 D# X  f; z2 |7 E4 }
      重压之下,北军的第三次进攻开始。伯恩赛德下令,如果负责进攻的纽约州51团和宾西法尼亚州51团取得成功的话,那么将特例发放威士忌酒作为奖励。听到此话热血沸腾的联邦军官兵,嗷嗷直叫,在炮兵的支援下,稳扎稳打,终于杀过了对岸。托姆兹准将弹尽粮绝,被迫后退。但是,他用160人的代价,消灭北军500以上,拖住第9军三个小时以上。
, }+ p! B9 b; C     此刻,如果伯恩赛德继续挺进的话,他就能席卷南军的右翼,取得一场大胜。但是他却停了下来,开始调动步兵、炮兵、辎重、马车过桥,浪费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而李在这两个小时内,调动可以抽调的所有炮兵、步兵去增援南翼。同时,朗斯特里特和A·P·希尔的部队从南面急行军逐渐赶到了战场,及时稳定了同盟军右翼的战线。对此,伯恩赛德几乎毫无察觉。2 }, g8 A& u( |9 _0 X
     下午三点左右,伯恩赛德的总攻开始。纽约州79团为先锋,8000名北军一路杀来。6门南军的大炮拼命射击,但没有能阻挡北军的洪流。他们毫不费力地击溃了南军琼斯的师,一口气追打了180米。南军一片恐慌,阵脚大乱,全线崩溃就在眼前。' v5 B# N% j4 ?( w% k: X
     下午三点半,A·P·希尔的师赶到了战场。5个旅的南军分兵两路,投入了反击。北军被这股意想不到的南军打得措手不及,伤亡惨重。而且,由于不少南军士兵身穿俘获的北军制服,所以北军造成敌我难分,增加了混乱。战斗中,北军一个团被孤立在一块高地上,拼命杀出一条血路,才逃出包围。
/ j' `! ^$ H7 y* k- ^) y( j     伯恩赛德损失了五分之一的部队,一路退到安提特姆溪的西岸才刹住脚。他急忙向麦克莱伦求援,但总司令的回答是,“我这里已经没有部队了。”可实际上,北军还有两个军的后备队没有参加战斗。于是,第9军在这一天的剩余时间内,困守伯恩赛德桥毫无作为。. \7 g  _9 a% [' I- G
     尽管李非常担心麦克莱伦新一轮的攻势。但实际上,战斗在下午5点半结束了。5 J, o4 f: M5 L) r/ s4 ^
     北军阵亡2108人,负伤失踪10293人。南军战死1546人,负伤被俘8772人,是美国历史上至今一天内死亡人数最多的一天。无论是二战的诺曼底登陆日,还是911恐怖袭击,都没有超过这个数字。& p4 r7 J) U. R# Z9 D6 i. G
     麦克莱伦还有两个军没有用上,而李却疲惫不堪,陷入危机。当晚,李的部下都来劝说立刻渡过波特马克河撤退。但是,李从个人名誉的角度出发决定留下。4 }1 c0 ?4 i' i$ ?7 |% q6 y' C
    9月18日白天,双方没有进行战斗。晚上,李率军渡过波特马克河,撤回了弗吉尼亚。尽管总统和陆军部反复催促,但是麦克莱伦以部队连续作战,十分疲劳为由没有进行任何追击。% G5 ?, H- t1 a* o+ |. m1 V
    麦克莱伦的这场“大胜”——如果能够称之为胜利的话——促使林肯总统在1863年1月1日签署了《解放黑奴宣言》,不过,北军除了将南军赶出了马里兰州以外是一无所得。整个战争期间,北军指挥官获得在野战中全歼李的部队的好机会仅此一次,而麦克莱伦却将这出好戏唱砸了。
7 C- L6 F7 ?3 E      彻底看穿麦克莱伦对于不打败仗远远胜过如何取得胜利的战法之后,林肯总统终于下决心结束麦克莱伦的军事生涯。而后者,也实现了自己在会战前所下的诺言。毫无疑问,战争,将继续持续相当长得一段时间。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班主说的如狼似虎的德克萨斯人,让俺想起那两句得克萨斯的名言:“Remember the Alamo!”和“don't mess with Texas”。据说得克萨斯人在性格上和神州的东北有些相似,不知斑斑咋看。另外斑斑,那个葛底斯堡著名的“皮克特冲锋”,皮克特率领冲锋的是不是就是朗斯特里师。
对于美国各州的风土人情,鄙人并不十分了解。
, B- D# J" _1 \但是,南北战争时期,南方人的勇武精神普遍高于北方各州是毋庸置疑的。在南方,尤以弗吉尼亚州的人马最为彪悍,李、杰克逊(石墙旅)、斯图亚特等名将皆出自弗吉尼亚。# V* c6 e' `5 Q& O: z
皮克特冲锋时,皮克特的师隶属于朗斯特里特的第1军,其成员几乎全是弗吉尼亚人——包括皮克特本人。他们在战斗中的表现也远远超过其他各州的参战部队(南卡罗来那、密西西比、田纳西、阿拉巴马、佛罗里达)
班主说的如狼似虎的德克萨斯人,让俺想起那两句得克萨斯的名言:“Remember the Alamo!”和“don't mess with Texas”。据说得克萨斯人在性格上和神州的东北有些相似,不知斑斑咋看。另外斑斑,那个葛底斯堡著名的“ ...
; I* K1 [7 g& j! S" Wjiez83 发表于 2009-6-20 07:38
3 F5 @' }& M% v, o* @牛仔性格
5 |' {& w& A: h- u$ s- R5 b% c) g这点和中国的西北更像
多谢两位解答。另外版主能不能说一下内战时南方人的勇武精神普遍高于北方的原因。
  南方人精于骑射,是美国土生土长的移民后代。记得电影《爱国者》么,那里面的主人公一家就是南方人——南卡罗莱那
/ }2 B1 Y/ i6 }    【在当时的南方人心中普遍存在着一种优越心态,他们认为自己是美国最早一批移民的后裔,自诩为最正宗的美国人。南方诸州自建国以来人才辈出,至林肯当选总统以前,美国的十五位总统当中,南方人就占了十二位;南部还产生了比北方多几乎两倍的部长及高级法官;南方的军官在历次战争中都有着优秀的表现,在美国的独立与拓疆战争中立下大功,南方人认为他们为国家承担了比北方人更多的责任。】) e( ?# S8 {( V8 T! a

$ E& F1 I( U* i: b* J% }) `http://www.1n0.net/jszl/gu/50856_2.html
麦克莱伦的失败是应为他被放在了一个错误的位子上,他是优秀的参谋长很会制定计划和组织后勤,可他是个糟糕的指挥官。李的失败也是他被放在了一个错误的位子上,他是个优秀指挥官,可是个糟糕参谋长。他们的位子应该换换
所以,我在前面也说过,也许麦克莱伦更适合做一个陆军部长而不是一线部队指挥官。& u0 \7 G/ R0 h, j7 m1 Y6 Z
不过,李对小麦克的评价倒是很高
七日之战他差一点让南方联盟完蛋
也许对于李来说,面对像麦克莱伦那般谨慎小心,很少露除破绽的对手是件很烦人的事情吧。; y4 G& u! P( L* j- |/ @% Y5 e
而且,小麦克的组织撤退远比组织进攻更加专业,你很难抓住他的尾巴
李的指挥系统一向很混乱
这除了归咎于南军缺乏优秀的参谋团队以外,还要批评李在下达命令的时候有些含糊不清及对部下有些纵容过多
最近看了《盖茨堡战役》(Gettysburg),“美国南北战争三部曲”的第一部作品,1993年出品,一幕全景式的史诗级作品,众多人物,像罗伯特李,张伯伦,汉考克,艾米斯达都栩栩如生。极为喜欢皮克特在冲锋前的讲话:“Virginians! Virginians! For your land, for your homes, for your sweethearts, for your wives, for ... Virginia! Forward! March!”另外斑斑,您能不能更新快点,这个系列很经典,俺很急啊。
本帖最后由 人猿 于 2009-6-25 08:27 编辑 ' j1 q. Y8 \0 ~+ P% x. P1 K; m
3 @  S( v# I5 ]1 N. G  V8 j( W/ I
极为喜欢皮克特在冲锋前的讲话:“Virginians! Virginians! For your land, for your homes, for your sweethearts, for your wives, for ... Virginia! Forward! March!”jiez83 发表于 2009-6-25 02:17
) e/ b: q  ?9 g+ S6 P

+ h. c4 Z5 L) A$ O0 V; b6 ~这段话是阿米斯特德准将说的。
2 d  q( Q9 n. A记得皮克特跃马跑到士兵面前说的是,“起立!……永远不要忘记,你们都来自于弗吉尼亚!!”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