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原帖由 赵亚彬 于 2007-2-16 03:08 发表  {! n. d1 c- c3 ?
关于俾斯麦号与胡德号的战斗,我认为描写的最客观的当属《兵器》上的《最后的战巡》一文,首先击中胡德的是欧根亲王号,胡德先后两次挂起蓝2信号旗,至今胡德的沉没原因还存在争议,但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机舱中 ...
0 X/ R% g! H8 i8 m( Z) r- k9 z
    关于<最后的战巡>一文,谁能贴出来啊````````偶的那本在高考失败后被当成替罪羊卖掉了,现在怎么也找不到了``````

海战

德国人是猎人,猎人不是渔民,所以玩不好也是正常的。中国人是农民和书生,日本人是海盗,所以我们与日本人打交道肯定会吃点亏!
德军失败的最主要的原因是那封三十分钟的电报
原帖由 sheng 于 2007-7-24 13:30 发表* t5 X3 v3 n$ b" J
德军失败的最主要的原因是那封三十分钟的电报
2 i$ o! e7 s+ O( a7 V威尔士亲王对鼻子买的打击才是关键。- Y5 V  ]7 G6 \
锅炉舱进水,部分锅炉停止工作,航速下降,燃油泄漏,舰体倾斜。随后威尔士亲王一直在跟踪鼻子买并且保持雷达接触。
8 w) [5 g/ g1 ~+ P2 w( n' N没有那电报鼻子买一样跑不了,最多晚一点展开围殴
拜托。。PANZER同志,跟踪的是 诺福克号巡洋舰
( M$ f% l% Z* ~0 v% J3 Y$ z6 _/ W; C& D+ Y: k4 }
其他的偶就不说了。。
威尔士亲王在退出战斗后跟踪过鼻子买直到援军赶到
- J4 ~9 W/ d* K' }8 Q2 ?' [6 V* o( ~- C0 e; S- b) a6 i$ v0 S
[ 本帖最后由 luckpanzer 于 2007-7-31 12:44 编辑 ]
德国海军俾斯麦级战列舰
" }( s2 T1 k# @* I6 K8 k 俾斯麦级战列舰是纳粹德国建成的最大的主力舰。
2 O: `& D7 v4 K+ ^2 Y# @+ v% p0 i, O1 a+ H# a- f, I( V# b8 P! f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败的德国一直想摆脱《凡尔赛和约》的限制。早在1932年,德国海军就开始对建造3.5万吨的战列舰进行了理论性研究,并对其武备、装甲和航速进行了可行性论证。在纳粹德国宣布撕毁《凡尔赛和约》之后,1935年与英国签订《英德海军协定》。德国海军开始准备建造俾斯麦级战列舰。英国曾要求德国将该型舰的排水量限制在35000吨,但德国以其不是华盛顿海军条约签字国为由断然拒绝。俾斯麦级舰体受穿越基尔运河水深限制,适度加宽舰体减少吃水,长宽比为6.67∶1,上层建筑比较紧凑,提高了舰体的稳定性。由于是德国自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以后首次建造纯正的战列舰,为了降低风险,保证研制进度,尽量采用现成的技术,决定采用双联装380毫米口径舰炮,主炮塔采用前后对称呈背负式布局各布置两座。其主炮理论射速很高,达到同期战列舰的最高水平,主炮穿甲弹采用“高初速轻型弹”,但其远距离着靶存速性能相应降低;装甲防护沿用“Incremental Armor Scheme”的设计模式(称为“全面防护”),关键部位的装甲略显单薄。舰体水平主装甲甲板采用穹甲结构,这种结构在同时代的战列舰已很少采用。
% D( A/ N" J! e$ `
) {) w" C- M3 |* {' N6 N同级两艘:俾斯麦号(Bismarck)、提尔皮茨号(Tirpitz)。俾斯麦号以普鲁士王国首相和德意志帝国总理奥托·冯·俾斯麦(1815年-1898年)命名,人称“铁血宰相”。提尔皮茨号以德意志帝国海军元帅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1849年-1930年)命名,人称“德国海军之父”。开工日期:俾斯麦号1936.7.1/提尔比兹号1936.10.30;服役日期:俾斯麦号1940.8.24/提尔比兹号1941.2.25。
战争经历
2 u9 ?4 d- |4 }, m  c
/ u; G/ Z4 O- E' |. ]* r俾斯麦号1 _# |4 D9 Q: O9 f0 x0 g
1940年8月24日,“俾斯麦”号正式服役,同年9月15日,驶离汉堡前往基尔湾进行首次试航,然后返回布隆-富斯造船厂完成最后装配。1941年5月19日,“俾斯麦”号在“欧根亲王”号重型巡洋舰的伴随下,驶出格丁尼亚港,首次出航,前往大西洋破坏英国海运航线。然而,它的企图被英国皇家海军发现,并遭到了英国皇家海军的舰只的围追堵截。英国海军调遣胡德号战列巡洋舰和威尔士亲王号(Prince of Wales)战列舰拦截。战斗中,俾斯麦号击沉胡德号,还击伤了威尔士亲王号,自身也中弹负伤导致航速下降、燃油流失。英国随后倾力调遣皇家海军舰只前来围击。5月27日,俾斯麦号被英国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的舰载鱼雷机打坏船舵,无法操舵。次日赶到的英国舰队群起围攻,该舰的上层结构几乎全被摧毁,但船体仍大致完好,英国巡洋舰向俾斯麦号发射了鱼雷,在完全丧失战斗力的情况下,为避免该舰遭英军掳获,舰长最後下令其自沉於距法国布勒斯特港以西400海里的水域。
. _: J5 h' E) ]6 ]% n3 `
, ?9 A$ P5 k  ]! `- ^0 ~提尔皮茨号
& @- [# x, G# b/ P" m) C二号舰“提尔皮茨”号在进行随后的装配时,其造船厂:威廉港海军造船厂,屡遭英国飞机空袭,空袭达1042架次,投下大约670吨炸弹。尽管没有一颗炸弹命中“提尔皮茨”号,但反复的轰炸却使它一直拖到1941年2月25日服役。提尔皮茨号建成以后自从1942年就一直隐藏在挪威的峡湾中,吸引了盟国大量的海军兵力,使英国皇家海军不敢放手在其它作战方向用兵。英国海空军动用重型轰炸机、袖珍潜艇、航空母舰舰载飞机多次发动袭击都未能将其击沉,直到1944年11月12日被英国皇家空军使用重型轰炸机携带五千五百公斤的“高脚柜”重型炸弹炸沉。
性能数据:6 l8 J: F, f3 d& K1 E1 K: t  J
标准排水量:俾斯麦号41,637吨/提尔比兹号42,343吨;满载排水量:俾斯麦号49,136吨/提尔比兹号48,794吨
. C5 J8 I' ~- W3 y; a尺度:长251米/宽36米/吃水9.99米8 [- g# Q! P2 J; {6 N
动力:12台高压锅炉,3台蒸汽轮机,设计功率136,000马力(最大150,000马力)2 a1 V0 [; ^6 E6 B
航速:30节;载油7400吨,续航力:8,525海里/19节,9,500海里/16节.
! M( n  `" Y) c* c武备:8门双联装380毫米/52倍径(按英国标准是48倍口径)主炮;6座双联装150毫米/55倍径副炮;8座双联装105毫米高炮;8座双联装37毫米高炮;2座四联装、12座单管20毫米高炮
8 B! O" n' i$ b装甲:侧舷装甲(最大)320毫米,防雷隔壁45毫米;主炮炮塔150-360毫米,炮座340毫米;指挥塔360毫米;上甲板50毫米,主甲板80-120毫米。舷侧可抵御250公斤TNT炸药。装甲总重17450吨。) W. X1 y; b6 M% F: m1 S
舰载飞机:4架阿拉多-196型水上飞机(用于侦察、校射与联络)2 W7 m. E0 o  Q! H" H5 S  b+ r
舰员:1927人。全体舰员编入12 个分队,每个分队180-220人。
这本来就是一次“自杀”式出击,不管是雷德尔还是吕特延斯都有了觉悟,这次战斗政治目的大于军事目的。能击沉胡德击伤威尔士亲王也算是够本了。。。
俾斯麦出击绝对不是自杀攻击,和大和号完全两码事。从一开始德国海军以至希特勒都没有打算让俾斯麦在外面拼光。他们是要俾斯麦号闯入大西洋。有一个更加广阔的战场。
25楼的,还是那句话,多研究再来评论,评论战史不简单.
老麦是为了更辉煌的战果而出击的,你看看出航前林德曼的讲话就知道了.
嗯,特别是在之前沙恩霍斯特和格奈森瑙取的辉煌战果之后,派出更强的军舰当然不是去自杀了。不过沙,格两舰的行动从某种意义上肯定也提高了皇家海军的警觉,也给俾斯麦的出击带来了更大的危险。有道是,同样的招数不能使用两次,特别是战列舰出击这种超级华丽的招数。

回复 #27 hyyy 的帖子

你怎么知道我没看过战史呢?我问你这次行动为什么不能拖延到“沙”“格”2舰修复,“提”舰下水呢?这只是对英国运输线的袭击,不像是“挪威战役”多大的损失也是值得。德国海军真到了孤注一掷的境地了吗?你认为光靠2舰就能是英国本土舰队的对手吗?多少史料交待过,不是“雷德尔”扛不住压力才坚持出击的吗?所以我说这是政治目的大于军事目的,“吕特延斯”也对同僚说道:这次战斗德英实力极其悬殊,我恐怕也要搭上老命了。我说这是“自杀”式攻击(认识到死亡还去不是“自杀”是什么?)也不过分呀?结果也是如此呀?我希望你下次反驳别人观点前,最好阐述一下你的观点。。。。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