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子文:张学良后悔发动西安事变 原想枪毙杨虎城 7 B8 {8 Q- Y" b& P
转载自新闻频道:http://whnews.cn/news
" k& N( {, R8 p9 ^1 W1 r" e# C5 U: q, N) b: p) i/ }
宋子文保存在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档案馆的一万多件资料,是宋家最后的秘密。胡佛研究所近日公布了这批材料。这批档案中有许多鲜为人知的史料,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宋子文亲历西安事变时记下的日记,日记显示,在西安事变中,张学良原本想枪毙杨虎城。张学良自称,事后也后悔发动西安事变。
v& \) S/ |* |$ w+ u' d" P8 d9 e& e, p" C2 L3 H- d
0 a# ]: [$ b s* F7 v
1 H' I* C: h! S/ t) U! k 1936年10月22日蒋介石在西安视察部队。右为杨虎城,杨后是张学良 : g5 I' h3 |- e3 c
' P" {5 B" K+ h) E% x; g 西安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富戏剧性也是最神秘的一个重大事件。其主要参与者为张学良、杨虎城、周恩来、蒋介石、宋子文和宋美龄。其中,宋子文一方面说服蒋介石妥协,一方面稳住南京政府不要轰炸西安,一方面代表蒋介石与张学良、杨虎城和周恩来谈判。宋子文的亲笔日记,是最有可能真实记述历史事实的。 ^3 O* r4 _& s- I
0 M* ~( I. ]' s" P, V 张学良和杨虎城1936年12月12日发动兵变扣押蒋介石后,宋子文日记记述的时间从20日抵达西安当天“探路”开始,到25日蒋介石获释离开西安为止。日记用英文写成,为打字稿,但其中要点和人名均为中文亲笔手写,共15页。 - u, z# ^" v& I# X6 f( Z4 g
+ \3 c/ b+ y# f 蒋介石痛哭绝食
) `8 U/ m. O0 E+ ]2 W/ w! k5 M+ ^0 k1 S" X. A; Q7 T) A3 |
宋子文20日上午10时乘飞机抵达西安,“我单独拜见委员长。他甚为感动,失声大泣。我对其安慰,告诉他,彼并未蒙羞,相反,整个世界均在关心他,同情他。”
4 J- \1 E" y% J, j$ O
1 f+ s5 {- M4 W! f6 f- U 蒋介石刚被捉之时,羞愤绝望,不吃不喝,与张学良连话都不讲,更别说谈判了。张学良告诉宋子文,蒋曾于17日接受他所提出的四项条件,即:1、改组国府、采纳抗日分子;2、废除《塘沽》《何梅》《察北》协定;3、发动抗日运动;4、释放被捕七人。但蒋当天早晨又改变了主意。 ( W! _4 U/ V0 p) ]9 Z: X
- F( i' Y. E1 m% Y, _0 f 蒋介石在见面时告诉宋子文,他不会在胁迫下接受任何条件,军事解决为惟一之途。宋子文指出:“军事上之成功并不能确保其性命之保全,即便西安被占,他们尚可退至接壤共区,惟国家将陷于分裂,内战四起……”
8 n0 p* `: y+ {( S3 m! A: K9 S
! p4 k' B* I- c1 H7 _ g1 O 当天下午,蒋介石“渐次通情达理”。他再次见张学良,事后告宋子文,他已同意张学良将其军队开往绥远;召开大会讨论四项条件;改组陕西省政府,由杨虎城提名人选。 1 q+ u T& G2 w/ X) `5 N$ [ v3 ~
$ i# \. Z! k7 W2 H* e: i 蒋介石性命堪忧 6 G& u0 n2 Z- z0 v
% t+ j; @+ m1 o+ Z O. s" \1 n% X
宋子文在西安之所以敢对蒋介石直言,晓以利害,其主要原因是宋子文抵达西安后确实为蒋介石的性命感到担忧。
! j" K! N) f2 S5 b2 R& ]/ `7 M7 D# U: {* B4 D; r0 B2 A
: ~5 y. M0 K* _" [* E& H; O
& s( K W' W2 v. s 张学良、杨虎城、邵力子等陪蒋介石游汉武帝墓 ' A" ]2 j; j f' `* b& a6 k9 N
9 `2 `2 l+ ?3 p1 k# l7 I 宋子文在日记中写道:“他们(张、杨)已走向极端,若其遭受失败之打击,他们甚有可能挟持他退往其山上要塞,甚或,他们可能变成一伙暴徒,并在暴徒心态下杀死他。汉卿(张学良)直言不讳告诉我,其委员会已经决定,若一旦爆发大规模战事,为安全起见,他们将把委员长交给中共。这决非凭空之威胁。”
, A+ s, X7 T) Z. ^! a( n+ ~
% l& ^1 z. ?, M" s, o' {3 u 当天晚上,宋子文继续探寻解决办法,与张、杨甚至谈到请阎锡山出面调停。他在次日的日记中得出了惟一结论:和平解决。 1 M7 a+ p: h5 \- n& x* N @
& i6 Z4 S! o4 i$ A( Y: w { r X “一、此次运动不仅系由张、杨二人所发动,而且亦得到全体官兵上下一致之支持。张、杨至为团结,南京方面许多人计划并希望彼二人分裂,此不仅不可能,且充满严重危险。
% r/ h: J; f0 E9 N* v$ d
$ R" ]6 N, p3 v( I8 O8 B) Q 二、张、杨与中共两方军队联合一起,将成一令人生畏之集团,以现有之兵力,加之有利之地形,在目标一致之条件下,他们完全可固守战场数月。 $ ]/ L$ |' e9 H1 k
9 ^# O8 ~7 B' n, y; G4 \+ ~: l. ~
三、中共已毫无保留地将其命运与张、杨维系在一起。 ( n4 t; ~+ ~# K. D
3 c: \' R: |: U4 { 在离开南京之前,我一直在军事解决与政治解决间摇摆,然经我实地细量,我坚信,拯救中国惟一之途只能藉政治解决。” " Q. j2 [. f) i$ O1 M3 c
5 W7 e% A9 t. n( i# g6 A# g! d
张学良扣没蒋介石遗嘱
+ u' `1 G' k9 q" a$ Y. z! J G+ }: @
- e5 L" ~9 ~0 m9 J' k1 k 21日上午11时,宋子文在离开西安返回南京前一小时再次面见蒋介石。蒋介石交给他几份遗嘱,是分别写给全国人民、夫人宋美龄和他两个儿子的。蒋介石要宋子文先将遗嘱给张学良过目,但张过目后扣下了蒋介石的遗嘱。宋子文写道:“(张)谓假如发生战事,他以人格保证将把这些遗嘱发送,但现在他不会允其发送。” ' Z1 P% s6 I+ S$ N
2 P% _& q4 X) N
蒋介石还要求宋子文不要让宋美龄前来西安,并劝宋子文也不要返回南京。但当时宋子文已拿定主意,心中有了一个救蒋介石一命的初步方案。
; e4 I* b( E& v: K# J- _1 j" d7 N+ R
“我不知何种政治解决切实可行,但我决定先行如下几点:
' K8 R) `+ L9 J. S1 S; D2 ~- m
1、应让蒋夫人来西安照顾委员长,并改变其听天由命之态度。 $ D: Q* \4 M- n5 f
( n- |+ ^& T& X5 F
2、由戴雨农(戴笠)代表黄埔系前来西安,亲身观察此地之局势。 3 O, [- }; S4 n3 y6 ~7 K
+ A% A: U; m5 j! H9 W 3、派一将军来西安,以处理可能产生之军事问题。” + @, L2 K* M# L1 \' Q
6 z5 A# l; w, j5 }5 U: B
三点方案得到了张、杨的赞同。而且,张还特意给宋美龄和戴笠写了信。但张同时表示,“倘西安发生战事,蒋夫人之安全不能得到保障。”
( s/ X2 Q' C( _2 c' I1 i
" P/ n/ \# E/ s4 a 张学良:杨虎城不放人就打死他 }7 v+ Z" v& ^/ L% P* K
4 M1 [ A" X" `, H7 y
宋子文22日又携宋美龄、郭增恺、戴笠及蒋鼎文飞抵西安。蒋介石与宋美龄团圆后态度进一步转变,同意妥协,指定宋美龄和宋子文为其与周恩来谈判的代表。 3 t$ F/ Q- |0 b; `1 Y- E
6 n; {. x& T2 ?5 c+ ?. n1 k1 ^2 f
23日上午,蒋介石让宋子文与张学良一道去见周恩来。周恩来告诉宋子文,中共已原则上同意取消苏维埃政府及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作战。若蒋介石同意抗日,中共可不要求参加改组后的国民政府。“他们欲支持者非委员长个人,而系出于民族之大义。”23日下午,宋子文与张学良、杨虎城、周恩来就已开始讨论国民政府新内阁人选。 , O; g7 i3 t/ B, u- I5 J) H
$ x9 }9 w2 O) P8 v7 d0 ]
宋子文与宋美龄一道向蒋介石汇报了谈判结果。蒋介石答复: * U2 S& e) [- z) P
$ V6 S/ G& m9 |$ [$ _$ j2 J( X 一、他将不再担任行政院院长,拟命孔(祥熙)博士担任。新内阁绝不会再有亲日派。 1 j0 P* H, v+ _) X6 l2 z
9 t6 Z; T/ @6 {: \- y2 s 二、返回南京后,他将释放在上海被捕之七人。 7 ?0 V* i8 Y! V5 |6 I
1 ^0 Z0 _9 M7 S2 V" _, x 三、1、设立西北行营主任,由张(学良)负责。 % E x8 U4 g. ]2 M3 c9 R; z
* \; _5 r9 T2 P7 N
2、同意将中央军调离陕、甘。 1 L9 t) K8 N( f* X6 U
. R* B [* u" A" r( @6 z) }7 ^
3、中共军队应当易帜,改编为正规军某师之番号。 $ X" `! H4 b( K% M3 c
; f* s. g( ?& \: h 4、中日一旦爆发战争,所有军队一视同仁。 " u5 f1 ^0 y* w5 d4 r& E
5 H: m }/ R( r2 ?( i1 v6 k
四、1、派蒋鼎文将军去命令中央军停止进军。 5 B% K9 I1 o# v6 H# y) ^( D) W
+ }1 c3 P; Y0 O3 a: `: ] 2、将与张学良讨论双方共同撤军,在离开西安后,他将发布手令。
- Y& F( x3 r9 M+ D# t* A" T- x5 Z2 s6 C* R& g+ d
“我将上述答复交予张、杨及周,他们似甚为满意,次日上午,他们将召开军事委员会会议。当日深夜,周拜访了蒋夫人,同时他亦与委员长简单寒暄了几句。”
5 |( S# H6 N, |9 F' ?5 z* s; z, U/ i6 Z) N
至此,西安事变看来已经和平解决。但24日上午,局势突然发生逆转。首先是张学良的部下不同意在蒋介石未履行部分承诺的情况下就放其离开西安,二是张学良为此与杨虎城闹翻,张学良甚至说杨虎城不同意放人,尽可开枪打死他。 & z" M9 u r* n. y# ]* ~& h. X' `
5 n( ^9 a7 N- v z. @
在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就失去了自由,长期处于幽禁之中,这一时期,他曾写过很多自述、日记和信函,《张学良遗稿》一书收录了这些日记和信函。从这些资料中或可一窥张学良在西安事变中的心态。 # x9 Z! x& w, v8 S' A1 Z
! j& N+ K5 Y1 `# s% O4 z I. A6 E ; J2 t; R1 q v& L: J4 z `: W A
3 S0 X& l0 G, H) L- l; a1 q
3 z2 q8 k- _7 B7 A+ Y6 E# F* ~, f0 \5 `9 o: R
[ 本帖最后由 nanjin1937 于 2007-6-26 10:03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