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红叶 于 2011-10-12 20:49 编辑
* o* Y. q& U+ q- a0 w
5 Z' r" U/ y0 H( l. @1 O' t* b7 S战斗已经进行到7月16日。) n2 P3 e# j6 H% S
日军澳洲战役结束之时,在中国大陆和缅甸的新的攻势已经展开,看来天皇似乎有用地面攻势代替海洋攻势的想法,意图自然是避免海军力量的永久性损失。) h7 c& w0 u+ J0 u$ H
在缅甸,日军主攻部队的番号目前已经发现有第38师团,第5近卫师团,第6近卫师团,第一战车师团,海上机动第5旅团等部队,总兵力在10万人左右,但是,在攻占曼德勒之后,日军部队兵分两路,一路支部以第一战车师团为首东向,攻占了连接印度和中国大陆的交通要冲腊戎,并在攻占腊戎之后进犯中国西南边陲小镇保山,国军虽然在思想上没有做好太多西南门户被打开的准备,但是,有赖于从重庆到昆明建有比较良好的公路线,紧急调动的国军增援部队比较迅速地赶到西南战场,将战线暂时稳定在澜沧江一线,双方部队隔江相对,日军支部在进攻到保山之后,补给线已经拉得很长,且在缅甸英国部队盘踞在杰沙一带山岭防守的情况下侧翼还并不安全,特别是,作为进攻先锋前进的第一战车师团已经和后面的步兵部队拉开了很长的距离,实际上处于战线的突出地位,特别容易遭受到国军重兵集团的打击,因此,尽管国军增援部队尚未到位,日军也不敢再贸然前进,双方以澜沧江为界,形成新的对峙战线。) e6 X6 N2 ?3 G3 N
但是,腊戎和保山的失守,使得印度到中国的道路中断,中国无疑失去了最后一块能够得到外部补给的基地,蒋委员长的日子无疑会更加艰难一点。
) O7 t9 d/ B2 \6 g
" F; k; k" |6 b) z" p( {相对部队众多而补给不足的国军,英国驻守缅甸的部队的情况就有点相反了,整个缅甸所有的部队凑在一起,只能拼凑出两个杂牌英缅混合师,战斗力非常令人担忧,就算是加上从印度千里迢迢翻山越岭赶过来的几个英印旅,其战斗力也是同样低下,英国缅甸军麾下唯一真正具有战斗力的部队只是一个英国装甲旅而已,目前所有在缅甸的部队几乎全部驻守在杰沙以西一格的山地上,准备阻击日军即将接踵而至的强劲冲击,能不能守得住,大统领心中完全是没有把握的,从之前其他AE战报的情况来看,缅甸步兵班组的战斗力是不值一提的....而混编在英缅师里的英国步兵师数量太过稀少,恐怕也发挥不出什么战斗力,印度步兵班组....43年以后才有点看头,这个临时拼凑起来的英国缅甸军团的命运恐怕是凶多吉少。% {) T+ B6 {; x; s

) `8 |* g5 {1 A3 d! r F为了延缓灾难的来临,英国驻印度的空军部队从15日起,使出全部力量,利用日军进攻部队脱离直掩掩护圈的机会,对行进中的日军部队反复进行了猛烈轰炸,取得一点战果,但是大统领需要承认,低估了日军地面部队的防空火力的强度,在之前澳洲战役的过程中,盟军空军主要是轰炸缺乏防空武器的孤立的澳西日军集群,6000英尺轰炸的战术没有受到多少地面火力的威胁,但是,这次面对的是整容完整,火力强大,补给充足的整整一个日军战役进攻集团,英国轰炸机的脆弱性表现得很明显:在15日第一天的轰炸行动中,就被地面防空高炮击落了9架轰炸机,另有飞机操作损失。盟军在巨大的损失面前不得不调整战术,之后采取了15000~20000英尺的高度轰炸,损失虽然降低,但是轰炸的效果也很打折扣。
. _; ^& `( z* R9 S$ N; i以上参加轰炸的轰炸机中队都是在印度持续训练了半年之久的合格机组,技能值都在70左右,因此不存在飞行员的问题,英国布伦海姆4型轻轰炸机脆弱的战场生存能力暴露地淋漓尽致:同样是参加轰炸的亨德森3A型轰炸机就没有任何损失。
( g- w- z0 c6 m; u# K. {/ l* n. l同时,日军minikb出现在孟买外海,击沉两艘反潜小艇,看起来,这支舰队是想要偷袭来往于卡拉奇和亚丁之前的盟军运输船队。当然也不能排除是掩护日军偷袭部队企图在印度大陆侧后登陆的可能,不过后一种可能性比较低下,大统领也看不到会给日军带来任何好处。
: B$ G1 u F7 g5 n9 B- q同时活跃的,还有中国战场,在澳洲战役结束之时,中国战场的日军终于放弃了在贵阳和国军相互打炮的游戏,主力撤退,似乎有沿着铁路线做战略转移到西安方向上的打算。
" r: P- J* x5 x4 `- Z0 Z* T同时,一支由5个师团又两个旅团组成的日军攻击部队已经开始沿着太原到西安的铁路线再次进犯西安,遭到依山防守的国军冀察战区兵团的阻击,打出1:1,日军攻击被暂时遏制,但是,种种迹象表明,大量日军部队正在蜂拥而至,国军也加紧进行战略调整和部署,力图将日军再次挡在西安城外的山地中。
; T% A2 `. B6 v( t6 y; V! H( i9 H 
7 ]4 o# r$ m. V( U1 d在 86,41 的地面战. ^- o( q: b: ] ^7 Q" O D
& @9 C6 j8 q# h$ J1 A; \% j6 ?日军 突击 攻击" t, T( V a8 a: \# E/ v7 e
2 M: m! q" V7 M F5 x+ f5 z+ ~) |, D/ |$ a进攻兵力 71376 人, 558 门火炮, 195 台车辆, 攻击值 = 2612
0 L( M$ u6 N! e! Y$ `% V) T ( E [7 f! {/ b" _
防守兵力 55705 人, 314 门火炮, 0 台车辆, 攻击值 = 2008' y' ~) ]. h/ I
9 `9 v* K: W5 O6 Y- K( d# s
日军 调整后攻击值: 1570
4 @5 x' y% y: g! G
0 S [/ a5 j& S- F, q1 c1 K2 ], a7 r盟军 调整后防御值: 1359
" n. ]6 t4 S; j1 h" N' E8 V$ F8 z9 O ) _7 e2 j6 ~, P' J6 Q
日军 攻击优势: 1 比 1
! X0 W6 E# u0 |$ H 8 Y. b6 d) f, z+ `) ^
战斗修正
/ w |: T# |+ G0 f% Z防守方: 地形(+), 经验(-)! V) ?/ L- m( w3 C7 X8 |9 ]
进攻方: 突击(+), 混乱度(-)
1 T) T5 v% S6 \9 {7 [7 u " G' P8 H8 x: N* u6 X4 ^$ @1 x
日军 地面部队损失:' V6 L; D$ ?9 `4 `
5051 人伤亡
5 o1 |8 c% D5 ^! r1 r 战斗班组: 13个被歼, 432个伤残) _: e4 d& c" z& |& p) |, m: H# b& [
非战斗人员班组: 10个被歼, 277个伤残
; P% q7 Z6 \: x6 D2 I- V 工兵班组: 1个被歼, 23个伤残
+ g h/ s0 p7 W4 U- b0 x 损失11台车辆 (0台被击毁,11台失去战斗力)
" z& m4 ?7 U, H
7 ?0 z% |# \# ^3 ?7 r4 }0 U + x. o* B& m2 _; R0 _- ~
盟军 地面部队损失:) I' e3 J) A" O
5071 人伤亡- i" q6 l' S) P/ C* H
战斗班组: 83个被歼, 288个伤残
6 r1 h2 u' d. {# J% h 非战斗人员班组: 65个被歼, 171个伤残. n' }9 h; ~8 G+ Z$ ^- q2 I
工兵班组: 6个被歼, 15个伤残
) ]1 k. p w; M& s2 R 损失2门火炮 (0门被击毁,2门失去战斗力)
7 q7 J4 T. z* s0 m3 e* x6 R* F ; S/ L$ u$ x+ H5 e' j
; G, Z5 e- D; O8 J! F, g1 L
攻方部队:7 C. P: V: g" i
第13独立混成旅团 , { e6 a$ k; M; {; s/ e- }: y
第22师团 3 C7 U7 O0 }' c2 S6 ~* b; B2 P
第34师团
2 W6 ~* T7 I/ a) R8 t8 q 第37师团
5 l$ a7 l5 T& B5 c* L 第69师团
" A7 G9 n" `1 D4 f i, ^ 第39师团 % T& k& }! ?% I& {* {6 R
第3独立混成旅团
( p: f7 [% @6 G% f l& r 关东军 ! o8 [; z u' F" y$ n8 ?: p
第1军 3 q! S/ e A& }+ ^: w' {: Y
第11军 % U, [ Z, t# M* s$ i
守方部队:
! L+ Z& Y! X5 i 国民革命军第3军/A
" l4 l( f6 j; b M: x 国民革命军第1军/C
! ^5 y) h9 R- B 国民革命军第76军/A
* f% I8 r0 F$ y. n8 f3 w 国民革命军第47军/A / x. `- J. c9 @: y& ?% T6 o
国民革命军第16军/A
* k; J1 E: |6 x% B- B+ Z8 B/ i7 M 国民革命军第76军/B - q& z/ j {% T8 o) r
国民革命军第1军/B
- l2 k6 f8 M" V/ g$ C3 t 国民革命军第38军/A 7 P! n: F. ]7 b |
国民革命军第16军/B ) \. K c# X% C1 {' S" O/ W
国民革命军第57军/B 9 ~! N4 \4 z, W! f' c
国民革命军第76军/C 7 \/ K& o7 z0 x; _) y% Q: z
国民革命军第1军/A
" w% m" @" d3 d4 v6 P( l7 l 国民革命军第47军/C # I) @! |" C9 h" J; H
国民革命军第57军/A & w, u( D* f2 o: Y. w% y+ s" A
国民革命军第38军/C # g/ b+ p. W E) i4 S9 ~% o8 Y
国民革命军第3军/B
, \) k3 o( Q7 C2 N; h8 W' T 国民革命军第57军/C + E7 a9 g- n$ O/ s
国民革命军第47军/B
+ ]" j6 e7 ]+ f. p; | 国民革命军第36军/A - v; r9 p4 o0 A: S
国民革命军第38军/B 2 \1 V3 p/ p* T1 }
国民革命军第16军/C
9 R$ {* F; D, i, m j. q 国民革命军第36军/C & y6 E1 P! ]/ | [( X+ c0 G
国民革命军第36军/B
7 j ~, g; @0 M1 e+ I# \5 t 国民革命军第3军/C
! `* C6 |$ L4 p4 S7 P 国民革命军冀察战区 ' |! @: s& W! ?
国民革命军第4集团军
, r! H! q { i$ @5 Z( P 国民革命军第34集团军 |